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而实施的一项计划。该计划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1]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1计划取消了终身制,每四年是一个评估周期。坚持贡献导向被视为该计划的关键,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名校机会更多的惯例也将被打破。 [2]

2015年后,2011计划资金并入"双一流"计划之中。[3]

2020年,教育部表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统筹进入“双一流”计划。[4]

项目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实施。该名称源自2011年4月2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至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简介

201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

类型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 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Remove ads

2011协同创新中心列表

“2011计划”由一所高校牵头,其他高校合作完成,不存在联合牵头情况

2012年度

更多信息 类型, 中心名称 ...
Remove ads

2014年度

更多信息 类型, 中心名称 ...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content...

参见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