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礼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禮炮
Remove ads

礼炮(英语:Gun salute)是一种敬礼的仪式[1],是指用火炮燃放火药[2],鸣放次数因仪式的性质而异[3],通常欢迎重要人物如国家元首到访会鸣放21响,故此又称为“21响礼炮”,这个源自英国皇家海军的仪式,后来成为世界各地官方庆祝及欢迎活动的传统[4]

Thumb
2009年4月16日,丹麦陆军在克隆堡使用1760年代生产的12磅前膛炮鸣放礼炮,庆祝女皇玛格丽特二世69岁生日
Thumb
美国陆军在2005年5月20日在马里兰州安德鲁斯联合基地使用M5反坦克炮鸣放礼炮庆祝军人节
Thumb
2012年5月15日,法国陆军在法国总统欧兰德的就职典礼上以75毫米野战炮鸣放礼炮
Thumb
2020年9月19日,中华民国陆军为追悼前总统李登辉使用M101榴弹炮鸣放礼炮

历史

以鸣炮作为礼仪可追溯至14世纪的欧洲,因为火炮逐渐成为海战重要的武器,除了交战时发射火炮,鸣炮亦成为表达意图的讯号。以前的火炮不论射程和射速都远不如现代火炮,当时的前膛炮不但射程短,每次发炮后再装填弹药十分费时,先要清理炮膛,把前一次发炮后的火药残渣清除,然后从炮口灌注火药,再将炮膛内的火药压紧,才可以从炮口塞入炮弹,插入点燃火药用的引线,还要调校火炮的方位,才可以点燃引线及开火射击。因为装填炮弹的程序多且耗时,所以其时的一门火炮在每次鸣炮后,并不能立即再发射另一发炮弹[5],鸣炮遂成为表达和平驶入的讯号。一艘军舰在进入另一国的水域前,预先将船上火炮内的炮弹射出[2],以示解除武装及前来并无敌意,而在海岸防守的炮台也会鸣炮示意,表达得悉对方前来并无恶意及欢迎驶近。因为在陆地上的火炮可以比在船上的火炮更快完成装填,船上的火炮发射一次的时间,岸上的火炮已足够发射三次,所以陆上的火炮在回应时的鸣炮次数,为船上火炮鸣炮次数的三倍[6]

Remove ads

规范

虽然鸣放礼炮最常让人联想到是欢迎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最高官方礼仪[7],但鸣放礼炮也会发生在欢迎到访仪式以外的场合,包括总统就职[8]、庆祝君主生辰、君主继承人诞生,以至悼念元首逝世等。鸣放礼炮的次数主要根据仪式性质而定,如是欢迎仪式,到访者的身份也是决定鸣炮次数的因素。最早将鸣炮仪式规范化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其制定的鸣放21响礼炮,后来被引用到陆上,并且成为多数国家在欢迎外国元首来访的官方仪式上,最流行的鸣炮次数[2]。考虑到操作安全、简化程序及节省成本,现时各国发放礼炮的仪式上,都不会采取实弹射击的模式,只发射空包弹,装填礼炮时不会在炮膛放入炮弹,仅将发炮用的火药药包放入炮膛,发放礼炮时通过触发火药产生火光、烟雾和炮声,但不会有炮弹被射出[9]

21响礼炮

1772年,英国皇家海军采用鸣放21响礼炮作为欢迎国王和王后莅临的仪式,后来演变为欢迎外国元首,都鸣放21响礼炮[2]。至于为何鸣放21响,其中一个观点是以前的英国人认为21是7的倍数,把21视为吉利的数字,而英国皇家海军以前曾经迷信双数是不吉利的。另一个观点是基于以前陆上的火炮的鸣炮次数为船上火炮鸣炮次数的三倍,而英国皇家海军以前一艘军舰最多鸣炮7响,陆上的火炮则以21响作回应,由此产生21响礼炮的礼仪[4]

19响礼炮

美国国务院英国驻美大使在1875年达成协定,双方把鸣放21响礼炮作为欢迎国宾的最高荣誉,其次则为19响。此后,对于外国元首到访鸣放21响礼炮,对于非元首的外国政府首脑则鸣放19响礼炮,成为了大多数国家在迎接重要国宾时,举行鸣放礼炮仪式的惯例[2]

其他鸣炮次数

除了常见于国家欢迎仪式上的19响及21响礼炮,还有其他的鸣放次数。41响礼炮在英国是用于英国皇室最高荣誉的仪式,包括在庆祝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周年[10],及菲腊亲王的悼念仪式上[1]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