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赫雷尔-贝格斯反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赫雷尔-贝格斯反应,是羰基化合物(如醛类、酮类)与氰化钾及碳酸铵,或氰醇与碳酸铵直接反应生成乙内酰脲类化合物的反应。[1][2][3][4]反应以德国化学家汉斯·特奥多尔·布赫雷尔(Hans Theodor Bucherer)和赫尔曼·贝格斯的名字命名。

酮氰醇得到较好的产率,而芳基及烷基醛有副反应。产物乙内酰脲通常能形成很好的晶体,用热无机酸能使乙内酰脲水解为氨基酸。
布赫雷尔-贝格斯反应的一个变体是布赫雷尔-利布反应,是使用稀的醇溶液作为反应介质,如含水50%的醇。这样对醛和酮的反应都有较好的产率。
反应机理

氰根离子与羰基化合物加成为羟腈,碳酸铵释放出的氨对羟腈发生SN2反应生成氨基腈,氨基腈的胺氮原子对二氧化碳发生亲核加成,生成含氰基的氨基甲酸。然后该氨基甲酸发生分子内环化,生成5-亚氨基𫫇唑烷-2-酮,最后𫫇唑烷酮通过一个异氰酸酯中间体重排为5,5-二取代的乙内酰脲。
这个机理基本上是布赫雷尔与施泰纳在1934年提出的机理,这个原始机理基本上就一直沿用下来。不过最初提出的机理中,错误地认为5-亚氨基𫫇唑烷-2-酮是通过一步直接重排为乙内酰脲。直到1980年代,研究才发现在上述两个物质之间还有一个异氰酸酯中间体。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