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双斑趾弄蝶
一种蝴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双斑趾弄蝶(学名:Hasora chromus,英名俗名:Common Banded Awl,又名琉球绒毛弄蝶、水黄皮绒弄蝶、琉球天鹅绒弄蝶),在台湾又名尖翅绒弄蝶,是属于弄蝶科的一种蝴蝶,是趾弄蝶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华南、东南亚、南亚大部分地区、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向东远及斐济、关岛等地[1]。模式产地为印度东南部之乌木海岸[2]。
Remove ads
成蝶出没于低海拔地区森林、海岸林、公园、道路植栽附近等。活跃于朝夕时份,尤其阴天。幼虫的寄主主要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1][3]
Remove ads
语源
在台湾以外汉语使用地区,中文名称“双斑趾弄蝶”源于雌蝶前翅两枚象牙色小斑。在台湾使用的中文名字“尖翅趾弄蝶”则源于此种前翅顶角角度比较台湾有分布的趾弄蝶属成员中,另一个近似物种银针趾弄蝶的前翅顶角尖,因此称“尖翅”作区别。[4]
分布
中国(江苏、上海、湖北、江西、台湾、海南、香港)、台湾、云南、日本(奄美群岛以南之琉球群岛[3])、印度、缅甸、老挝、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领地及昆士兰州北部沿岸[5])、瓦努阿图、斐济。[6]
形态
卵扁球形,直径约0.6毫米,高约0.4毫米。刚产下的卵为乳白色,发育后为桃红色,有光泽,有16-18条纵脊。[4][6]
幼虫共有5个龄期。小幼虫的头壳为黑色,终龄幼虫头壳为黄褐色或褐色。体色有浅黄绿色及黑褐色两型,身上散布许多小白点,背中部有4条模糊的白色线纵贯全身,体两侧各有1列黑褐色圆斑,气门白色,气门上线与下线白色,气门上线较明显。[4][6]
蛹体粗壮,表面有很多短刺毛,头顶有1瘤状短突,中胸背侧稍隆起,体浅黄绿色,气门黑褐色。[4][6]
|

前翅长25毫米,翅形近于锐角等边三角形,翅顶尖,后缘与外缘等长。后翅近椭圆形,翅后端具有明显叶状突。[1][6]
雄蝶前翅正面深褐色,从2A脉到M3脉有1大的黑色性斑,再无其他斑纹;腹面淡褐色,底色较另一面为浅,中区色暗,后部中区淡黄色,一些个体外侧有一浅色带,呈黄灰色,有时泛白。后翅翅基至臀区处生有大面积黄灰色长毛,正面深褐色,无斑纹;腹面褐色,有紫色光泽,近后缘淡黄色,有明显的黑色臀角斑,从前缘外1/4处到臀角黑斑有1明显的灰白色纵走斜带,呈白色而稍带蓝紫色,后翅臀角瓣突出。雄外生殖器钩形突有较长的侧突,侧突与钩形突端部紧贴在一起。[1][6]
雌蝶体较大,前翅两面都有2个象牙色弦月纹,象牙色斑纹的大小变异颇大。腹面有亚顶横斑带。翅顶内侧有时也有象牙色小斑,最多时可有两枚。前翅缺乏雄蝶所具有之黑褐鳞及性斑。[1][6]
习性
一年多代,世代重叠。成蝶出见于海拔0-500米高之森林林缘、平原至低山地林路光明处、民居和沿海森林附近的草地。活跃于朝夕时份,尤其阴天。飞行快速,活泼敏捷,好访花,尤其鬼针草属植物,会停栖于叶底,停栖时翅膀合起。雄蝶有领域性。[1][3][5]
雌蝶把卵单产于寄主植物托叶上。卵多见于新芽,小嫩叶旁。小幼虫将叶片切开,吐丝将嫩叶对折做成虫集巢,长大的幼虫连级数叶片成巢,取食寄主植物的新芽和幼叶。[4][6]
|
Remove ads
亚种
参见
近似种:
- 纬带趾弄蝶 C. vitta
- 银针趾弄蝶 C. taminatus
参考
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