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德语:Konzert für 2 Violinen d-Moll),作品号BWV 1043,是其三首同类型作品之一,亦是当中最广为人知者[1]

缘起

作品1043被认为写作于巴赫在克滕的六年期间(1717–23),然而具体的完成年份不详[1]。同时期完成的作品还包括了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 当时巴赫担任宫廷乐长(fürstlicher Kapellmeister),他的工作内容有相当多对协奏曲的需求,如此的推测实属合理。但晚近的研究也显示,包括作品1041、作品1042在内的三首协奏曲,也很有可能是巴赫在莱比锡的时期所创作,不过最晚并不会超过1730年左右。作品1043的独奏小提琴手稿,与其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另外一些作品以及巴赫作品1041、1042被后人一同发掘,并于1874年首度出版[a],总谱的手稿则已经散佚。

巴赫的C小调双键盘协奏曲(作品1062,1736年)是改编此作而来[b],此一改编的手稿现亦保存于柏林国家图书馆;当中颇为丰富的线索,为作品1043的重建提供了便利的材料[1]。值得一提的是,似此小提琴-键盘之间的改编,在巴赫笔下一般都能“转换”顺利,但作品1062的键盘独奏带有明显的“小提琴性格”,此点在巴赫作品中甚是少见[2]

Remove ads

分析

此曲的三乐章体裁,以及插段(episodes)与覆奏段(ritornellos)的清楚分界等特色,皆属韦瓦第以降的独奏型协奏曲写作传统[c],但其中声部之间的对话,卡农式的先后互动,则是取自以科瑞里为代表人物的大协奏曲的作品特色。亦即在巴赫笔下,两类路线有着很好的揉合,进而成为其个人标志。作曲家本人在初稿上曾经留下“为六声部而作”(concerto à 6)的想法,据此,将之视为大协奏曲,或更贴近其形式。

在配器上,此曲采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一般配置(弦乐、数字低音──含大键琴、低音管等)。此外,与作品1041、作品1042不同处,便在于两位独奏小提琴的编制,使得作品1043亦经常被称为“双协奏曲”(double concerto)。审视其声部之间密切的互动,不但和意大利风格浓厚的作品1041显然不同,和后来的贝多芬布拉姆斯所作的多重协奏曲[d]来对比,更是南辕北辙。

此曲的三个乐章分别是:

  1. 甚快板,cut time 拍子
  2. 不过分的缓板,12/812/8
    拍子
  3. 快板,3/4
    拍子

调性方面,咸认此曲的第一、第三乐章为D小调的看法,在特定乐谱处有不同的主张(详参考资料节)。

Remove ads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开始便是一阙工巧的赋格段,在巴赫的协奏曲作品中甚是少见(将之置于乐曲开头的安排)。首先由第二独奏演奏出主题,第一独奏继而以高五度的相同旋律进入(i.e. m.5)。两者在第一次的插段(m.21)互换角色,由第一独奏先行演奏第二主题,第二独奏随后根据此主题予以模仿。乐团于末了四小节处再次演奏主题,为乐章划下句点。

此乐章的“速度”标示必须特别留意:中译为甚快板(vivace)的指示,更多地是指明此乐章的活跃“个性”,而非要求快速。在此同时,即便此乐章为 cut time 拍子记谱(而非较为严肃的 common time 拍子),仍须保持不过分快速地演奏。

第二乐章

此乐章的乐团部分仅演奏柔和的和声,辅以西西里舞曲(siciliano)式的节奏,两部独奏则徜徉其上,负责了绝大部分的旋律。此乐章受到历来的专业、业余演奏者的一致喜爱,是本曲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乐章[2]

第三乐章

独奏两部相互模仿的手法再次重现,且不仅限于插段,独奏小提琴在覆奏段亦承担了旋律,同时乐团则辅以短而小的节奏。其中,三连音的元素为此一乐章增添了一些舞曲风味。第三乐章在插段、覆奏段之间紧密连结的笔法,营造了紧凑的听觉感受,是巴赫作品中所独有的[1]

最后必须提出的是,巴赫在第二、第三乐章所给定的速度指示,在改编作1062当中又有不同[e],显见其对不同乐器的性能有着详实的理解、掌握,并据以分别规范了合理的演奏速度。

轶事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