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MG34通用机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MG34(德语全名:Maschinengewehr 34)是纳粹德国在1934年起采用的弹链供弹式机枪、在1935年开始装备部队,MG34的口径为7.92×57毫米(又名8毫米毛瑟弹),与德军的Kar98k相同。
由于一战后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所限制而不能制造重型武器,因此德国改为生产中型机枪,MG34在德军中定位为轻重两用机枪,在轻机枪模式时会展开内置的两脚架及使用挂在机匣上的50发弹鼓(内藏弹链),而在重机枪模式时会加装三脚架及直接使用弹链供弹。MG34亦是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
Remove ads
历史及设计

MG34是1930年代德军步兵的主要机枪,亦是其坦克及车辆等的主要防空武器。MG34开发原意是为了替代MG13等的老式机枪,但因为德军的战线太多,直至整个二战完结都没有完全取代,更衍生出更为著名的MG42,而其他老式机枪在二战中仍然同时服役。MG34由毛瑟公司的海因里希·沃尔默(Heinrich Vollmer)所设计,以莱茵金属推出的MG30机枪(Solothurn 1930)改良而成,将原有的弹匣供弹改为弹链供弹、加入枪管套及提高射速到每分钟800至900发。MG34在推出后立即成为德军部队的主要武器,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军士兵协助佛朗哥部队作战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MG34亦开始成为通用机枪的初型。MG34的生产需时很长,成本亦很高,每把须用49千克(108磅)的钢铁以钻削方式才能制造出重12.1千克的MG34,而由于射速高,枪管较易过热,也较易出现故障。
MG34可用弹链直接供弹,亦可用50发弹链装入的单室弹鼓或75发非弹链的双室弹鼓挂于机匣左面作供弹,但改装成75发双室弹鼓后无法直接改回弹链供弹。MG34的枪管可以快速更换,只须将机匣与枪管套间的固定锁打开,再将整个机匣旋转即可取出枪管套内的枪管。MG34的扳机设计独特,扳机护环内有一个双半圆型扳机,上半圆型为半自动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圆型设有按压式保险的扳机则为全自动模式(印有“D”字)[1]。
轻机枪模式时的MG34连两脚架重12.1千克,而中型及重机枪模式时可选重6.75千克的三脚架或较大型、重23.6千克名为MG34 Laffette的三脚架,除了一个可调式照门外,机匣左面有另一个翻开式的长程照门,亦可加望远式瞄准镜作长程射击用途,甚至加装潜望镜以令射手保持在战壕中射击而无须暴露在火线范围内。
Remove ads
衍生型
MG34/41是基于二战早期的意见作出修改,射速提高至每分钟1200发,重14千克,只制造了很小数量,与MG39/41一同参与了试验评选,最终MG39/41胜出,成为了MG42。
MG81是MG34的空用机枪衍生型,MG81常见于双联装机枪上,分别于左右两侧供弹,而MG81Z(德语Zwilling,相对于英语Twin,即中文双重的意思)是采用单一扳机同时控制双联装机枪的版本。MG81的生产数量不足以应付德国部队的需求,因此MG15及MG17等的机枪仍然二战中德军常用的固定式空用机枪及地面武器之一。
使用国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比利时-二战时比利时被德军占领期间有生产MG34,二战后继续使用
保加利亚王国
克罗地亚独立国
捷克斯洛伐克-二战时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军占领期间有生产MG34,二战后继续使用
埃及
芬兰
法国-二战时由自由法军缴获和二战后接收自德军并继续用于中南半岛的战事
东德-与其他战争期间装备作为二线武器给予工人战斗队使用
几内亚比绍
荷兰
匈牙利王国-二战时由德国供应
印度尼西亚
以色列-二战后接收德军的MG34并用于中东战争
意大利
黎巴嫩
纳粹德国
朝鲜-朝鲜战争时由苏联供应
挪威-二战后的挪威军仍有一段时间使用接收自德军的MG34
葡萄牙-二战时由德国供应
中华民国-中正理工大学枪械室与军史馆有个位数藏枪作为馆藏展示,国军并无采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当中展出了一挺在国共内战时缴获自国军的MG34,此枪已失去枪头的防火帽
韩国-中日战争期间被韩国光复军使用,大韩民国国军在朝鲜战争期间亦有缴获使用
罗马尼亚王国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苏联-二战期间大量从德军手上缴获使用,战后输出到各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作军援。
西班牙-二战时由德国供应
叙利亚
土耳其
乌克兰
越南民主共和国-缴获自法军和由苏联供应,主要作为防空武器
南斯拉夫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流行文化
- 《犬狼传说》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