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NMOS逻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NMOS逻辑(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逻辑)使用n型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来实现逻辑门和其他数字电路。[4]这些n型MOSFET通过在源极和漏极端子之间的p型半导体衬底中创建称为n型沟道的反型层来工作。[5]n型沟道允许电子在n型半导体的源极和漏极端子之间通过,这种沟道是通过在称为栅极的第三个端子上施加电压而创建的。与其他类型的MOSFET一样,n型MOSFET有三个工作区:截止区(亚阈值区)、线性区(三极管区)和饱和区(导通区)。 [6][7]


长期以来,NMOS电路的速度都远快于PMOS和CMOS电路,这是由于后者需要使用速度慢得多的p型MOS管。[8] 后来,耗尽负载NMOS逻辑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 NMOS电路的速度和功耗特性。[9]NMOS电路比CMOS电路更容易制造,因为CMOS电路需要在p型衬底上制造的特殊n型阱[注释 1]中实现p型MOSFET。 [10]
NMOS电路的主要缺点是,即使输出处于稳定状态(当NMOS的输出电压较低时),逻辑电路中也会有直流电流流过。[11]当时大多数其他逻辑电路系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意味着电路中存在静态功耗,亦即即使电路没有切换时也会消耗功率,从而导致电路功耗较高。[11]
此外,由于输入逻辑电平不对称,NMOS和PMOS电路以及二极管晶体管逻辑电路、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和射极耦合逻辑电路一样,比CMOS更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12]
Remove ads
概述
MOS的全称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该名称反映了MOSFET最初的制造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MOS管使用的是金属栅极,通常是铝。[13]但自1970年左右以来,大多数MOS电路都开始使用多晶硅栅极。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半导体制造商都使用由多晶硅制成的自对准栅极,[13]该技术最初由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费德里科·法金(Federico Faggin)开发。多晶硅栅极至今仍用于大多数基于MOSFET的集成电路。但自21世纪初以来,难熔金属栅极已开始重新出现在某些类型的高速电路中,例如高性能微处理器。 [14]
NMOS逻辑中使用的MOS管是n型增强型晶体管,它们位于逻辑门输出端和负电源电压(通常为地)之间,形成所谓的“下拉网络”(PDN)。[15][4]上拉电阻(即“负载”,可以被认为是电阻;见下文)位于正电源电压和每个逻辑门输出端之间。[4]
例如,考虑一个用NMOS电路实现的或非门。[16]如果输入A或输入B为高电平(逻辑1 = 真),则每个MOS晶体管都会充当输出和负电源之间的一个电阻极低的电阻器,强制输出为低电平(逻辑0 = 假)。若A和B同时为高电平,两个晶体管都会导通,从而形成一条电阻更低的接地路径。唯一输出为高电平的状态是两个晶体管都截止。[16]只有当A和B同时为低电平时,才会出现这种状态。因此,或非门的真值表得到满足。[16]
Remove ads
使用MOSFET代替电阻器
![]() 阈值电压VT往往略高于0V,因为是增强式MOS管,所以在VGS ≥0时使用。 |
![]() |
![]() |
在集成电路内部添加电阻会增加制造所需的步骤数。[18]使用MOSFET代替电阻可以减少制造步骤数。这些MOS管被称为负载晶体管或负载MOSFET。[19]因此,整个电路可以仅使用N沟道MOSFET来实现。但负载MOSFET的电气特性与电阻不同。
负载晶体管(上拉晶体管)是类似于用作逻辑开关的增强型MOSFET (当栅极 - 源极电压VGS为零时该晶体管会截止)。[20]
如图所示,负载类型取决于负载MOSFET栅极的连接位置。如果负载MOSFET的栅极连接到Vdd,则变为饱和增强型负载;如果连接到Vgg,则变为线性增强型负载。线性增强型负载的压降较小,因此输出电压可以更接近 Vdd,但需要两个电源。[11]
从电路图中可以看出,决定负载MOSFET工作的变量如下:
- 漏源电压VDS = Vdd - 输出电压
- 栅源电压VGS = Vdd - 输出电压(饱和增强型负载时)
- 栅源电压VGS =Vgg-输出电压(用于线性增强型负载)
- 漏源电流IDS大约与VDS的平方成正比
当输出电压降低时,VGS会随着VDS的增加而增加。而IDS的增加大致与VDS的平方成比例。换句话说,当输出电压降低时,电流过大,导致功耗增加。另一方面,当输出电压升高时,只有少量电流流动,导致工作速度降低。
这种使用增强型MOSFET代替电阻的方法存在速度和功耗问题。[11][21]。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可以使用耗尽型晶体管代替增强型晶体管作为负载。[22]这种实现称为耗尽负载NMOS逻辑。
Remove ads
历史
1959年,埃及工程师Mohamed Atalla和韩国工程师Dawon Khan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MOSFET。[23]他们采用 20 μm工艺制造了PMOS和NMOS器件。然而,NMOS 器件未能实用,只有PMOS器件具有实用性。[24]
1965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Chih-Tang Sah、Otto Leistiko和Grove制作了几种NMOS器件,沟道长度从8 μm到65 μm不等。[25]IBM的Dale L. Critchlow和Robert H. Dennard也在20世纪60年代制作了NMOS器件。IBM的首个NMOS产品是一种半导体存储器,数据容量为1 Kbit,存取时间为50 ns到100 ns。该产品于20世纪70年代初投入量产,从而使MOSFET半导体存储器在20世纪70年代取代了双极存储器和磁芯存储器技术。[26]
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的微处理器是PMOS处理器。PMOS处理器在早期的微处理器行业占据主导地位。[27]1973年,以Sohichi Suzuki为首,NEC LSI的五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生产出了早期的NMOS处理器NEC μCOM-4。[28][29]到20世纪70年代末,NMOS处理器已经超越了PMOS处理器。[27]20世纪70年代中期,Mostec将耗尽负载NMOS逻辑电路商业化。NMOS进一步发展,提高了速度并降低了功耗。英特尔将其专有的耗尽负载NMOS逻辑命名为HMOS。
CMOS微处理器于1975年推出。[27][30][31]然而,CMOS处理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占据主导地位。[27]早期的CMOS比NMOS逻辑慢,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NMOS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比CMOS更为广泛。[32]英特尔5101(1Kbit SRAM)CMOS内存芯片(1974年)的存取时间为 800 ns。[33][34]与此同时,当时最快的NMOS内存芯片英特尔 2147(4Kbit SRAM)HMOS的存取时间为55/70 ns。[34]
1978年,日立制作所由Toshiaki Masuhara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采用3 µm工艺制造的HM6147(4Kbit SRAM)中引入了双阱Hi-CMOS。[32][35]日立HM6147内存芯片的性能与英特尔 2147 HMOS内存芯片(访问时间为 55/70 ns)相当,但功耗(15mA)却远低于英特尔 2147(110mA)。[36][注释 2]凭借相当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双阱CMOS工艺最终取代NMOS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常见的计算机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32]
20世纪80年代,CMOS微处理器取代了NMOS微处理器。[27]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