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腰柳莺

莺科柳莺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腰柳莺
Remove ads

黄腰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为柳莺科柳莺属鸟类。繁殖于从南西伯利亚至北蒙古中国东北的山地森林中。此柳莺以德国动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的名字命名,他是首次正式描述该物种的人。这种柳莺具有强烈的迁徙性,主要在中国南方及邻近的东南亚地区越冬,但近几十年来,在秋季于欧洲发现的数量有所增加。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2]

事实速览 黄腰柳莺, 保护状况 ...
Thumb
贵阳, 中国

黄腰柳莺是古北界最小的柳莺之一,拥有相对较大的头部和短尾巴。它的上半身呈绿色,下半身为白色,并具有柠檬黄色的腰部、黄色的双翼条纹、眉线及头冠中央条纹。它的外观与几种其他亚洲柳莺相似,包括一些曾被认为是其亚种的物种,虽然其独特的鸣声声有助于识别。

雌鸟会在树上或灌木丛中筑碗状巢,并孵化四至六枚蛋,经过12至13天后,雏鸟孵化。幼鸟主要由雌鸟喂养,并在12至14天后离巢;之后双亲会继续喂养约一周。黄腰柳莺是食虫性的,主要以小型昆虫蜘蛛的成虫、幼虫为食。它们会在灌木丛和树上觅食,从叶子上挑取猎物,或在短距飞行或悬停时捕捉猎物。黄腰柳莺的分布范围广泛,数量稳定,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评估为“无危”。

Remove ads

分类

Thumb
黄腰柳莺 黑尔戈兰岛,德国

黄腰柳莺的英文名称纪念德国动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他于1772年5月在西伯利亚音果达河首次发现了这种鸟。[a] 他最终于1811年发表了研究成果,将该物种命名为Motacilla proregulus[4] 现在的Phylloscopus来自古希腊语phullon,意为“叶”,以及skopos,意为“寻觅者”(来自skopeo,意为“观察”)。种名proregulus来自希腊语pro,意为“接近”,以及名称regulus,指的是类似的戴菊Regulus regulus)。[5]

柳莺属属于由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厄于1826年首次描述的分类群,包括大约50种小型食虫性的旧世界林地柳莺,它们的上半身通常呈绿色或棕色,下半身则为黄色、白色或米色。该属以前属于旧世界莺科(Sylvidae),但现已被分为独立的柳莺科(Phylloscopidae)。[6]

在该属中,黄腰柳莺属于一组相似的小型亚洲柳莺,特征是黄色的腰部、明显的眉线、双翼条纹及头冠条纹,[7] 曾被分为Abrornis属,但目前保留在柳莺属中。[8][9]

黄腰柳莺本身以前被视为由多个亚种组成的复合体,指名亚种P. p. proregulus繁殖于北亚,而其他亚种则在更南方的高海拔地区繁殖,从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延伸至中国西部(云南,北至甘肃河北)。[10][11] 虽然18世纪的w:Gilbert White吉尔伯特·怀特和19世纪的威廉·埃德温·布鲁克斯等野外博物学家曾注意到柳莺鸣声在区分外表相似的柳莺时的重要性,[12][13] 但长期以来,他们的观点并未完全被鸟类学界接受。[14] 近年来,鸣声声在分类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黄腰柳莺的前亚种为例,尽管它们的羽毛只有些微差异,但南方的亚种在鸣声声上非常独特。这些亚种的鸣声声和指名种族不同,2006年的DNA分析证实这些亚种足够独特,因此现在被视为独立物种,使黄腰柳莺成为单型的。分离出的物种有:[11][15][16][17]

  • 淡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chloronot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于低海拔地区过冬。拥有两个亚种,P. c. chloronotusP. c. simlaensis
  • 四川柳莺Phylloscopus forresti):分布于中国中南部(四川、云南北部),冬季迁徙至中南半岛;为单型的
  • 甘肃柳莺Phylloscopus kansuensis):分布于中国中西部(甘肃),越冬范围尚不明了;为单型。
  • 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同义P. sichuanensis):分布于中国中北部,冬季迁徙至中国西南及中南半岛;为单型。

甘肃柳莺和云南柳莺的繁殖范围在甘肃南部重叠,但这两个物种在生态学上有所区别:甘肃柳莺栖息于较高的森林环境,而云南柳莺则生活在较低的灌木丛环境中。[11] “淡黄腰柳莺”在物种分裂之前有时被用作黄腰柳莺的同义词。[18] 黄腰柳莺大约在410万至550万年前与云南柳莺分化,并在170万至320万年前与其其他前亚种分离。[16]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显示头部条纹。越冬鸟 特雷维索, 意大利

黄腰柳莺是最小的柳莺之一,拥有大头和短尾。[19]体长9—10厘米(3.5—3.9英寸),体重4—7克(0.14—0.25盎司),稍微比黄眉柳莺小,仅比戴菊稍大。它的上半身呈绿色,下半身为白色,但其外观十分醒目,翅膀的覆羽上有明显的淡黄色双翼带,鲜艳的黄色眉线和头冠中央条纹,腰部呈柠檬黄色。[19][20]喙为黑棕色,切缘和下基部带有淡黄色,虹膜为棕色,腿为棕色,带有绿色或灰色调。[18]当鸟隐于低矮植被或悬停时,黄色的腰部非常明显,但在其他情况下较难看到。[19]

在亚洲,黄腰柳莺可借由其较黄的头部条纹、翼带及喉部,以及不同的鸣声声与其过去的亚种区分开来。[20]其他有黄腰的亚洲柳莺与黄腰柳莺相似;橙斑翅柳莺布氏柳莺体型较大,上半身呈暗绿色,标记不如黄腰柳莺明显,且它们的翼带分别为棕色和白色,而非黄色。灰喉柳莺头部、脸和喉部带有灰色标记,下半身呈淡黄色。[18]

黄腰柳莺的雌雄外观相似,但非繁殖期的鸟类上半身为较亮的绿色,并且飞羽的边缘更宽、更明亮。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半身带有棕色调,下半身为灰白色,眉线也较暗淡。成鸟在8月或9月完成繁殖后的全身换羽,然后进行迁徙。幼鸟和繁殖前的成鸟则在3月或4月进行部分换羽,替换全身羽毛及部分尾羽。[18]

黄腰柳莺的鸣唱来自隐藏在高大树木顶端附近的栖息处。[21] 它的鸣声声强而持久,由哨声组成,混入了类似金丝雀的音节和间歇的颤音,持续约2至4秒,且在越冬地和繁殖期都可以听到。[22]叫声则是一种短而柔和的dju-ee[18]相比之下,过去的亚种鸣声非常不同,持续数秒甚至数分钟的震颤声。它们的叫声通常尖锐且单音节。[23][24]

Remove ads

分布与栖地

Thumb
西伯利亚针叶林

黄腰柳莺在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山脉东部至鄂霍次克海地区、蒙古北部、中国东北及可能的朝鲜地区繁殖。它具有强烈的迁徙性,主要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泰国北部及其他中南半岛东北部地区越冬。[20] 它在日本虽然罕见但每年都有记录。[21]

黄腰柳莺在针叶林泰加林中繁殖,包括冷杉云杉松树落叶松,或在混合林中与柳树赤杨和大量针叶树共生。在俄罗斯南部和远东地区,它们在海拔较低的地区繁殖,高度可达1,500—1,700米(4,900—5,600英尺)。在冬季,它的栖地范围更广泛,包括阔叶林、灌木丛以及针叶林,并且可以在河谷低至海平面的地方找到。[18][20]

其他迁徙

Thumb
来自约翰·古尔德1837年的“达尔马提亚戴菊”插图[b]

黄腰柳莺如今在秋季定期出现在欧洲。已知的首笔欧洲记录是1829年于现今的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射杀的一只个体,但约翰·古尔德正式描述时并未意识到此物种已在亚洲被发现,并将其命名为“达尔马提亚戴菊”Regulus modestus[26] 德国鸟类学家海因里希·盖特克于1837年移居到当时属于英国的赫尔戈兰岛,并在那里住了约五十年,期间他展示了包括偶尔的黄腰柳莺在内的多种亚洲鸟类每年秋季都会在该地出现。[27][28]

在欧洲最西部,英国首次记录的黄腰柳莺是于1896年射杀的,[29] 但直到1951年才发现第二只。[30] 此后,这种鸟类变得越来越常见,并在1990年底不再被视为国内罕见物种。[31] 例如,2003年英国记录了313只黄腰柳莺。[32] 每年也至少在瑞典、芬兰和丹麦出现。[33]

大多数在欧洲发现的黄腰柳莺是第一年龄的幼鸟,[33] 并对于秋季大量增加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解释。过去,这些柳莺被广泛认为是迷鸟反向迁徙者,但最近的看法认为它们进行了正常的定期迁徙,利用欧洲西部的温和海洋性气候过冬。[34] 该理论的一个缺陷是许多鸟应该在西班牙过冬,特别是在西北部,但黄腰柳莺在该国很少见,并且往往出现在东部。因此,西班牙鸟类学家爱德华多·德·胡安娜提出,当这些柳莺到达西北欧后,它们重新定向向东南飞行。[35]

在欧洲之外,黄腰柳莺作为迷鸟曾被记录于北非(突尼斯[1]和摩洛哥)、西亚(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中亚(乌兹别克和塔吉克)、东南亚(孟加拉和台湾)及阿拉斯加[20]

Remove ads

行为

黄腰柳莺不算胆小,但其隐蔽的树栖生活方式使其难以观察,特别是在浓密的树叶中。它几乎不断地在移动,经常像戴菊一样短暂悬停,甚至更频繁,[22] 有时也会倒挂在枝条上。[19]

繁殖

繁殖期为6月至7月,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巢由雌鸟筑于针叶树上,通常靠近树干,距地面0.5—10米(1.6—32.8英尺),有时筑于灌木丛中。巢呈圆形或椭圆形,由树枝、叶子及其他植被构成,内衬较细的材料,如羽毛、毛发或细草。[20] 每窝产下四至六枚蓝灰色斑点的白色鸟蛋,并由雌鸟孵化。[36] 蛋在12至13天后孵化,雏鸟于12至14天大时离巢。雏鸟在巢中主要由雌鸟喂养,但离巢后双亲皆会喂养约一周。繁殖范围南部的鸟有时会养育第二窝。中西伯利亚的繁殖领域通常为17.088,偶尔可达17.089。[20]

黄腰柳莺与其他同属物种一样,是北方中杜鹃巢寄生宿主。杜鹃的蛋在外观上类似于宿主的蛋,但体型较大。[37]

取食

如同其近亲,黄腰柳莺是食虫性的,取食小型昆虫的成虫、幼虫,包括苍蝇飞蛾蚜虫;也会捕食蜘蛛。它们在灌木和树上觅食,从叶子上拾取食物,或在短距离飞行或悬停时捕捉猎物。非繁殖期时,它们可能加入混合觅食群,与山雀戴菊及其他旧世界莺科一起觅食。[20][22] 在亚洲,随行物种还可能包括绣眼山椒鸟画眉[38]

状态

黄腰柳莺的分布范围广泛,尽管全球种群趋势尚未量化,但其数量被认为是稳定的。该物种并未达到IUCN红色名录中关于种群下降标准的门槛(即在十年或三代内下降超过30%)。因此,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黄腰柳莺被列为“无危物种”。[1]

黄腰柳莺在俄罗斯和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且局部地区极为丰富。根据记录,在俄罗斯东南部,每平方公里内的繁殖密度可达35–50对(每平方英里90–130对),在西伯利亚的密度略低。该物种在东南亚的越冬地也局部常见。[20]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