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Smart (汽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麥特 (汽車)
Remove ads

Smart(Smart Automobile)汽车是由中国吉利控股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合资公司经营的迷你车微型车系列品牌,与同集团的梅赛德斯-奔驰有多重关联,包含设计人员和零件层面。

事实速览 成立, 代表人物 ...
Thumb
SMART塔
Thumb
1993年的概念车

Smart系列的构思始于70年代就开始,最后于1998年推出首款量产。名称来源是Swatch和Mercedes: Swatch Mercedes ART等字拼合。[1]

1982年时Swatch的总裁CEO尼可拉斯发想了一种构想,就是采用Swatch手表风格的一种轻便汽车,他深信这种小汽车将适用于越来越城市化的世界,以解决狭小的停车问题和脱离大家庭生活的个人。他委托了熟识的AG内部工程师开始探索这一设计,他认为与其自己公司成立汽车部门还不如物色现有的汽车大厂合作,利用现有的品牌与分销网络优势直接切入市场。[2]他与几家汽车制造商接洽,并于1991年7月3日与大众汽车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新项目。但是皮区上任大众执行长后马上叫停了Smart项目,因为他认为大众自己正在开发的迷你车会打到同一市场,同时认为自己公司的设计车型更好。尼可拉斯只好与BMW飞雅特汽车通用汽车雷诺公司等多家厂商接触,最后宾士同意合作此项目但必须占品牌股51%,1994年合作书签订,并交由宾士的美国加州设计工作室绘制图稿。后于1998年推出首款量产。[3]

2019年3月28日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成立—间各占50%股权的合资公司经营司麦特(汽车),新公司的总部将设在中国

Remove ads

产品

产年 型号 照片
1998–2000 Smart City-Coupé & City-Cabrio* (*自2000年起) Thumb
2002 Smart Crossblade Thumb
2001–2007 Smart City-Coupé & City-Cabrio (2004年重命名为Fortwo) Thumb
2001–2004 Smart K (仅限日本) Thumb
2003–2005 Smart Roadster
2004–2006
2014至今
Smart Forfour Thumb
2007 – 2015 Smart Fortwo Thumb
2008 – 2016 (小规模试用[4] Smart Fortwo ED (原名EV) Thumb
2016 – 2019 Smart Fortwo
Thumb
2022 – 至今 Smart #1
2023 – 至今 Smart #3
Remove ads

Smart #1

Thumb
在慕尼黑 IAA Mobility 2023 上展出的 Smart #1 Brabus

Smart #1[5],又名 Smart Hashtag One,是一款由 smart 公司在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Mercedes-Benz Group)和吉利控股集团(Geely Holding)的合资框架下开发,并在中国西安生产的纯电动汽车(BEV)跨界SUV。它是该合资企业推出的首款车型。在此基础上,车身更长、更低矮的掀背式 Smart #3 于 2022 年 11 月在中国亮相。吉利旗下的极氪(Zeekr)和沃尔沃(Volvo)品牌分别于 2023 年 2 月和 2023 年 6 月推出了技术相关的车型极氪 X 和沃尔沃 EX30。

Thumb
Smart #1,尾部视角

2022 年秋季,Smart #1 接受了 **Euro NCAP** 的车辆安全测试。它获得了**五颗星**的最高安全评级。Smart #1 基于吉利开发的电动汽车平台 **Sustainable Experience Architecture (SEA)**。**后轮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 200 kW(272 PS),最大扭矩为 **343 Nm**。**可选配的前置电机**最大功率高达 115 kW(156 PS)。容量为 66 kWh 的**锂离子电池**可实现 WLTP **续航里程** 420 至 440 公里。车载充电器支持 **22 kW 交流(AC)充电功率**。**直流(DC)充电**功率最高可达 150 kW,这意味着车辆可在 30 分钟内充电至 80%。

除了一**个拥有 411 升存储空间的传统后备箱**外,Smart #1 还有一个前备箱。

Remove ads

技术数据

更多信息 #1 Pure, #1 Pure+ ...
Thumb
Smart #3,一款电动轿跑SUV。

Smart #3

Thumb
Smart #3,一款纯电动轿跑SUV。

Smart #3[6],又名 Smart Hashtag 3,是 smart 推出的一款定位为 SUV 轿跑的电动汽车。与 Smart #1 一样,它是在**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吉利控股集团**的合资框架下开发的,但不同于 #1,它在常兴(Changxing)而非西安生产。吉利旗下的极氪(Zeekr)和沃尔沃(Volvo)品牌分别于 2023 年 2 月和 2023 年 6 月推出了技术相关的车型极氪 X 和沃尔沃 EX30。Smart #3 基于吉利开发的电动汽车平台 **Sustainable Experience Architecture (SEA)**。后轮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 200 kW (272 PS),最大扭矩为 343 Nm。额外的**前置电机**,在 #3 中专属于 **Brabus** 版本,最大功率为 115 kW (156 PS)。容量为 66 kWh 的镍锰钴(NMC)电池可实现 WLTP **续航里程** 415 至 455 公里。

Remove ads

技术数据

更多信息 #3, #3 Brabus ...
Thumb
Smart Concept #5 概念车
Remove ads

Smart #5

Smart #5[7],又名 Smart Hashtag Five,是一款由 smart 公司在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Mercedes-Benz Group)和吉利控股集团(Geely Holding)的合资框架下开发和生产的纯电动汽车(BEV)SUV。它是继 Smart #1 和 #3 之后,该合资企业推出的第三款车型。

2024 年 4 月,Smart Concept #5 概念车首次展示了这款定位于 #1 和 #3 之上的全新、更大的 SUV。量产版于 2024 年 8 月底在澳大利亚亮相,并于 2025 年 4 月起在欧洲接受预订。同样在 2025 年 4 月,更具运动感的 Brabus 版本也发布了。该车已于 2024 年 10 月在中国上市。此外,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版本已于 2025 年 7 月在中国发布。

Thumb
Smart #5,斜后方视角。

Smart #5 基于吉利开发的电动汽车平台 **PMA2+**。搭载较小的 76.0 kWh 磷酸铁锂电池和 400 伏基础系统时,后轮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 250 kW (340 PS),最大扭矩为 373 Nm。如果选择 100.0 kWh 的镍锰钴(NMC)电池,功率增加到 267 kW (363 PS),而扭矩保持不变。同样搭载 100 kWh 电池的**全轮驱动**版本,总功率达到 432 kW (588 PS),扭矩为 643 Nm。稍后将推出另一款 475 kW (646 PS) 的全轮驱动版本,其中后置电机贡献 310 kW (421 PS) 的功率。较大的电池采用 **800 伏系统**,最大直流(DC)充电功率高达 400 kW,而较小的电池最大为 150 kW。交流(AC)充电功率也有 11 kW 和 22 kW 的区别。制造商表示,较小电池的充电时间约为 30 分钟,较大电池约为 18 分钟。根据 WLTP 测量循环,续航里程分别为 465 公里、590 公里和 540 公里(全轮驱动版本)。0-100 km/h 加速时间从 6.9 秒到 3.8 秒不等。最高时速始终为 200 km/h,顶级版本除外,它达到 210 km/h。后备箱容量为 630 至 1530 升;前备箱(“Frunk”)容量根据版本不同,在未安装前置电机时为 47 或 72 升。带刹车的拖车重量为 1600 公斤,不带刹车的为 750 公斤。

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版本配备容量为 41.5 kWh 的电池。结合涡轮增压 1.5 升汽油发动机,根据中国标准,综合续航里程接近 1600 公里。仪表板上有三个显示屏可供选择,其中一个专供前排乘客使用。从次高配置 Premium 开始,#5 配备了热泵和森海塞尔(Sennheiser)的 20 扬声器音响系统。

Remove ads

技术数据

更多信息 #5 Pro, #5 Pro+ ...
Remove ads

乘用车在德国的新车注册量

更多信息 年份, 数量 (辆) ...
Remove ads

四座位版本

2004年本品牌推出了四座位的长轴距版本,尺寸相当于微型车,称为Smart Forfour,以别于双座版的Smart Fortwo。其后于2014年7月在德国柏林进行全球首发的新一代Smart Fortwo及Forfour车系。

其他

2017年上半起,中国大陆地区的Smart汽车陆续发生数百起案例机油乳化严重,台湾也有类似案例,造成机油口有大量乳化物堵塞,在央视专题报导中访问了宾士经销商和厂家,厂家说法是有此一现象在2016年生产的某几批次产品,但这种乳化物并不造成汽车寿命损耗,所以不需处理。然而委托石油科学院的专家却表示,机油乳化是指防水装置失效或效能不佳有空气中水分侵入发动机内部与机油混和,事实上问题车的机油抽取化验高出标准值含水量5倍,高水的机油润滑效果下降会造成汽油耗油量增加是肯定的,但对于机器寿命的影响还须深入剖析研究,但为何水分会入侵发动机才是关键,是否其他瑕疵存在。[11]央视专题报导表示将在后续研究出炉后才能定性是否为不良品案件,只能持续追踪进展。

参看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