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C-4号潜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陛下之UC-4号艇(德语:SM UC 4[注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C-I型近岸布雷潜艇或称U型潜艇。它由汉堡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15年6月6日新船下水,至当月10日交付使用。其全长33.99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168吨和183吨,艇载武器则包括六具水雷投放井以及一门8毫米口径机枪。UC-4号入役后曾先后被部署至佛兰德区舰队和库尔兰区舰队,并参与了大西洋潜艇战。通过其七十三次布雷巡逻,共间接致沉36艘协约国或中立国的舰船,累计总吨位达44788吨。1918年10月5日,随着德军从西线撤退,已不具备适航能力的UC-4号被其船员凿沉于泽布吕赫附近。
Remove ads
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配合欧洲大陆的战事,德意志帝国海军鱼雷监察局(Inspektion des Torpedowesens)于1914年9月向潜艇监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提议,研制小型布雷潜艇用于在法国近岸水域实施水雷封锁。潜艇局随即完成了代号为“35a号工程”的设计方案,即UC-I型潜艇。[17]有别于同时代的大多数潜艇类别,该型潜艇基本上采用单壳体;这意味着艇体全由耐压壳体构成,当中集成了用于下潜的潜水舱。这种结构类型是衍生自19世纪后期德国的第一艘实验性U型潜艇,在当时实际上已显过时。[18]
UC-4号是首批15艘UC-I型方案的四号艇。这个亚型是基于同时开发的近岸作业潜艇UB-I型发展而来,但体积略大,全长为33.99米,并有3.04米的吃水深度;舷宽则同样限定在3.15米,以满足铁路运输所要求的装载限界。[19]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别为168吨和183吨。艇只搭载有一台功率为90匹公制马力(66千瓦特)的戴姆勒制六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一台175匹公制马力(129千瓦特)的西门子-舒克特电动发电机供水下运行;它们用以驱动一根单轴直径为1.08米长的三叶螺旋桨。该艇的潜航深度为50米。[18]
UC-4号在水上的最高速度为6.2节(11.5千米每小时),在水下的最高航速则为5.22节(9.67千米每小时)。它可以5节(9.3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上巡航780海里(1,440千米),或以4节(7.4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下巡航50海里(93千米)。作为专用的布雷潜艇,该艇取消了鱼雷发射管,改为六具倾斜式水雷存储井,并可携带12枚UC120型水雷。布雷时只需将存储井底部的盖板打开,水雷便可凭借自身重量滑入水中。[19]此外,在甲板上还配备有一挺8毫米口径机枪作为辅助武器。其标准船员编制为1名军官及13名水兵。[18]
Remove ads
历史

UC-4号是由国家海军办公室作为C项战时订单(Kriegsauftrag C)的一部分,于1914年11月23日向汉堡的伏尔铿船厂订购,建造编号为48。艇只于1915年6月6日下水,至当月10日在首度担任艇长的海军中尉卡尔·费斯佩尔的指挥下正式交付使用。[4]在费斯佩尔之后,还有多达13人曾相继担任过UC-4号的指挥官,其中包括一战功勋艇长、海军中尉汉斯·霍瓦尔特(1916年10月21日-11月26日)。[9]不同于同型的大多数姊妹艇,UC-4号在竣工后先是前往利鲍,于1916年7月11日加入驻当地的库尔兰区舰队,受波罗的海侦察部队指挥部管辖。[20]在库尔兰服役期间,该艇曾前往波罗的海的芬兰沿岸和哥特兰岛周边执行布雷任务,并击沉俄罗斯帝国海军的军舰和辅助军舰各1艘。其中,排水量为6136吨的布雷舰拉多加号于1915年8月15日在厄尔岛对开触雷沉没,成为被UC-4号击沉的唯一一艘军舰;[21]而容积总吨为739吨的辅助扫雷艇北极花号(Linnea)则是9月16日在沃尔姆西岛附近的雷区内沉没。[22]
从1916年2月4日至3月19日,UC-4号曾短暂转配驻泽布吕赫的佛兰德区舰队,并前往北海的的霍夫登、奥福德角和绍斯沃尔德附近海域执行布雷任务。之后,该艇重返波罗的海,加入第五半区舰队,但未再参与任何行动。自1916年9月30日起,UC-4号再度编入佛兰德区舰队,活动范围遍及休伊特海峡、奥福德角、奥德堡、肯特诺克和洛斯托夫特周边海域。[2][23]在为期三年多的服役生涯中,UC-4号共完成七十三次布雷巡逻,间接致沉36艘协约国或中立国的舰船,其中包括21艘商船、1艘军舰和14艘辅助军舰,累计总吨位达44788吨。[24]1918年10月,随着德军从西线撤退,佛兰德基地遭废弃。区舰队就地解散,所有适航潜艇都奉命返回德国;而当时已不具备适航能力的UC-4号则于10月5日在泽布吕赫附近被其船员自行凿沉。[2]
Remove ads
袭击历史摘要
Remove ads
注释
脚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