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nknown Pleasure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Unknown Pleasures》是英国摇滚乐队欢乐分队的首张录音室专辑,于1979年6月15日由工厂唱片发行。[5]该专辑于1979年4 月在斯托克波特的草莓工作室 连续三周录制并混音,制作人马丁·汉尼特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许多非传统的录音技术,使乐队的声音更具独特性。专辑封面由艺术家彼得·萨维尔设计,采用了来自无线电脉冲星的数据图。[6]这也是乐团主唱伊恩·柯蒂斯生前发行的唯一一张专辑。
工厂唱片并未为《Unknown Pleasures》发行单曲。1980年1月,该专辑在首份英国独立单曲和专辑榜上名列第二。随后在1980年7月,即乐队下一张专辑《Closer》发行后不久,重新发行的《Unknown Pleasures》进入了英国专辑排行榜第71名。此后,该专辑广受好评,被视为极具影响力的后朋克作品,并获得NME、AllMusic、Select、滚石和Spin等媒体评选为史上最佳专辑之一。
Remove ads
背景
欢乐分队于1976年在索尔福德城成立,当时正值朋克摇滚的第一波浪潮。当年6月4日,伯纳德·萨姆纳和彼得·胡克 观看了性手枪在曼彻斯特自由贸易厅的演出,深受该乐队简单、快速且富有攻击性的音乐风格影响。[7] 随后,他们与好友特里·梅森(Terry Mason、鼓手)组建乐队,萨姆纳担任吉他手,胡克负责贝斯,并刊登广告寻找主唱。当时已与他们相识的伊恩·柯蒂斯主动应征,并在未经试唱的情况下直接加入。[8]
历经数次鼓手更换后,史蒂芬·莫里斯于1977年8月正式加入,此时乐队仍以"Warsaw"为名。然而,为了避免与伦敦朋克乐队 Warsaw Pakt 混淆,他们于1977年底更名为“欢乐分队”。[9]
1978年初,欢乐分队与RCA唱片签约并录制了一些试听带,但对于混音效果感到不满,最终要求解约。[10][11]同年6月,乐队自制并发行了首张EP《An Ideal for Living》,这也是他们的首张正式作品。9月,欢乐分队在东尼·威尔逊主持的地方新闻节目《格拉纳达报道》中首次亮相电视萤幕。[12]
据胡克透露,伦敦的Genetic Records曾向乐队提出70,000英镑的签约邀约。[13]然而,乐队经理人罗布·格雷顿选择与威尔逊接洽,希望透过他的独立厂牌工厂唱片发行专辑。[14]威尔逊回忆道,格雷顿曾计算过工厂唱片采取的 50/50 利润分成模式,使乐队在独立厂牌获得的收益与主流唱片公司相当。此外,格雷顿另一个重要考量是避免频繁前往伦敦与业界人士会谈,他甚至戏称:“他不想每周都去伦敦和一群傻瓜谈生意。”[14]
格雷顿预估专辑制作费约为8,000英镑,但 威尔逊于2006年表示,最终成本上升至18,000英镑。[14]
Remove ads
录音

《Unknown Pleasures》于1979年4月1日至17日间,在斯托克波特的草莓工作室连续三个周末录制,由马丁·汉尼特担任制作人。[5]汉尼特认为朋克摇滚在声音表现上过于保守,未能充分利用录音技术来营造音场,因此在专辑制作中采用了多种非传统手法与音效。[15]他运用了AMS15-80s数字延迟、马歇尔时间调变器、磁带回声与层叠录音技术,[16]甚至将打碎的瓶子声、咀嚼薯片声、倒转的吉他声,以及草莓工作室录音室电梯内放置莱斯利扬声器的嗡鸣声都融入专辑。[17]他还录制了地下室厕所的声音。[18]在〈Insight〉一曲中,汉尼特透过电话线录制柯提斯的人声,以获得理想的音场距离感。他后来回忆道:“欢乐分队对制作人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因为他们对录音没概念,也不会争辩。”.[8]
回顾录音过程,胡克提到萨姆纳开始使用“Powertran Transcendent 2000”合成器,最明显的例子是〈I Remember Nothing〉,这款合成器的声音与经理人罗伯·格雷顿用 卡尔·瓦尔特运动枪的仿制手枪敲碎玻璃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17]莫里斯也购置了一台波拉德电子鼓,因为他误以为罐头乐队1971年专辑《Tago Mago》的封面上出现过这款乐器。[17]
AllMusic认为汉尼特在专辑中的制作手法与音乐本身一样具有标志性,并形容他的制作方式是“自回响音乐诞生以来最具颠覆性的空间运用”。[19] 胡克描述汉尼特的风格:“他不是直线思考,而是横向思考。他会让你困惑,然后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20]他还转述草莓工作室的德雷克·布兰伍德的评价:“把一支合作了20年的乐队带进录音室,如果是马丁负责制作,不出五分钟,他们就会开始互相砍杀。”不过胡克也承认汉尼特的成果取决于乐队提供的素材:“我们交出了优秀的歌曲,而他就像顶级主厨,撒上一点盐和香料,完成这道料理。但这些原料是我们提供的。”[20]
乐队成员对专辑“宽广而富有氛围感的声音”意见不一,因为这与他们现场演出的激烈风格有所出入。萨姆纳认为:“我们的音乐应该是响亮且强烈的,但马丁把它压低了,特别是吉他。他的制作让专辑带上了一种阴郁、末世般的氛围。我们原本画了一幅黑白画,而马丁替我们上了颜色。我们当时其实很不满……”[8] 胡克也坦言:“我当时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这张专辑听起来就像平克·弗洛伊德。”[17]
然而,莫里斯并不认同:“我对《Unknown Pleasures》很满意。我当时的观点是,听唱片和去现场演出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你去现场不是为了听一张唱片,而是要感受能量。”[17]柯提斯也对专辑的制作相当满意,并对汉尼特的工作印象深刻。[21]2006年,胡克承认:“这张专辑最终的声音确实和我想像的不一样……但现在我能理解马丁做得很好,这是无庸置疑的。他创造了欢乐分队的声音。”他还补充,这张专辑让他首次清楚听到柯提斯的歌词和萨姆纳的吉他,因为乐队在现场演出时总是音量过大,掩盖了许多细节。[14]
Remove ads
封面
这张专辑的封面由曾在1978年为曼彻斯特Factory俱乐部设计海报的彼得·萨维尔设计。根据不同说法,这张封面图像是由萨姆纳或莫里斯从《剑桥天文百科全书》中选出的,图案来源是脉冲星PSR B1919+21的无线电波形图。[22][23]萨维尔将原本黑底白线的图像反转为白底黑线,尽管乐队更偏好原始版本,他仍坚持自己的设计:“我担心原版看起来会显得廉价,而黑色背景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是一个来自宇宙的信号。”[24] 最初的专辑封面印刷在带有纹理的卡纸上,以增强视觉效果。[17]
这幅图像并非某些说法中的傅里叶分析,而是来自《剑桥天文百科全书》的说明:它显示的是脉冲星连续无线电脉冲的强度分布。简单来说,这是显示脉冲星(即“旋转中子星”)无线电发射的波形图。CP 1919这颗脉冲星于1967年11月由剑桥大学的学生约瑟琳·贝尔·伯奈尔和指导教授安东尼·休伊什发现。脉冲星旋转时会发射电磁波束,类似灯塔的光束,这些信号能被射电望远镜捕捉。图像上的每条线代表一次脉冲,但由于信号穿越遥远宇宙空间时会受到干扰,因此每次的波形并不完全相同。
这张图像最早是由射电天文学家哈罗德·克拉夫特在1970年于阿雷西博天文台进行博士论文研究时绘制的,他希望借此视觉化较小的脉冲变化,以便理解它们的成因。他多年后才得知自己的图像与这张专辑有关,当朋友告知此事后,他特意买了一张唱片,因为他认为自己作为图像的原创者应该拥有一张。[25]
BBC在线的苏茜·戈尔德林在评论这张专辑时提到:“这张欢乐分队首张专辑的双色彼得·萨维尔设计封面意义深远。它的白色线条象征着力量的脉动、低音的震荡,以及原始的焦虑。如果封面无法吸引你,那音乐一定会。”[26]
1980年代后期,欢乐分队的其余成员已组成新秩序乐团,而这张封面图像逐渐成为哥德族聚会中的标志性图案。进入21世纪后,这幅图像不仅限于欢乐分队的粉丝群体,而是成为更广泛的文化符号。2003 年,时尚设计师拉夫·西蒙与萨维尔合作,推出印有该图像的服装系列;三年后,潮流品牌Supreme也跟进。[27]2015年,文斯·史泰普斯的专辑《Summertime '06》的封面便以《Unknown Pleasures》为灵感进行设计。[23]
2012年,迪士尼公司推出一款印有这张封面图案与米奇老鼠结合的T恤,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玩笑,尽管迪士尼并非有意如此。[23]萨维尔曾解释这张图像之所以能够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兼具“酷”与“冷漠”的特质,这种双重意涵使其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23]
专辑内页则印有一张黑白照片,呈现一扇门与一只接近门把的手。多年后,萨维尔才发现这张照片其实是摄影师拉夫·吉布森拍摄的知名作品《Hand Through a Doorway》。[22]
发行
《Unknown Pleasures》最初发行时仅印制了10,000张[21]其中5,000张在发售后的两周内售出,[28]接下来的六个月内又售出了10,000张。然而,专辑在发行初期销量缓慢,直到非专辑单曲〈Transmission〉发行,未售出的唱片甚至一度堆满工厂唱片联合创办人艾伦·埃拉斯穆斯的公寓。
随着〈Transmission〉的问世,《Unknown Pleasures》的首批唱片售罄,促使唱片公司进行追加压制。专辑最终获得约50,000英镑的收益,由工厂唱片与乐队成员共享;然而,东尼·威尔逊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工厂唱片旗下的其他计划。[29]
在1979年11月与吵闹公鸡乐团共同巡演并获得广泛好评后,《Unknown Pleasures》的销量已接近15,000张。尽管如此,《Unknown Pleasures》并未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不过,在 1980年5月伊恩·柯蒂斯自杀身亡,以及第二张专辑《Closer》于7月发行后,专辑得以重新发行,并在8月底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第71名。[30][31]它在1980年1月首度发表的英国独立音乐榜(UK Indie Chart)中排名第2,后来因重发版的影响升至榜首,并在该榜单上停留了136周之久。[32]2019年,专辑发行40周年时的重新发行版本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第5名,使其成为欢乐分队排名最高的专辑。[33]
2007年,《Unknown Pleasures》与死后发行的《Closer》以及 1981 年的合辑《Still》皆推出数位重制版,其中《Unknown Pleasures》包含一张加收1979年7月13日乐队于曼彻斯特The Factory演出的现场录音。[5]2007年,专辑也以180克黑胶唱片的形式重新发行,并推出与《Closer》和《Still》搭配的限量版套装。[34]2019年5月7日,专辑迎来40周年,再次发行限量180克红宝石色黑胶,并换上白色封面。[35]
Remove ads
评价
《Melody Maker》形容《Unknown Pleasures》为“一份晦涩的宣言”,音乐风格则是“加里·格利特遇上地下丝绒”。评论人乔恩·萨维奇写道:“离开二十世纪并不容易,多数人宁愿回头缅怀过去。然而,欢乐分队 至少为当代指引了一条航道,并为未来留下了轨迹——或许这已经是我们所能要求的极限。事实上,《Unknown Pleasures》或许是今年最佳的英国白人乐队首张专辑之一。”[39]
NME的马克斯·贝尔(Max Bell)赞誉专辑“非凡”,认为乐队“不试图故弄玄虚,也不过度夸大,却踏入一条极少有人真正深入探索的迷宫。”[40] 他将其与《Strange Days》时期的门户合唱团以及德国实验音乐人如罐头乐队和Neu!相提并论。[40]
《滚石》的音乐记者迈克尔·吉尔摩描述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为“忧郁而低沉的音响,常让人联想到更具层次的 地下丝绒,或是更井然有序的公共形象乐团。”[41] 到1979年8月,专辑已被多位评论人选为年度最受好评的专辑之一。[42]《纽约时报》的罗伯特·帕尔默更将其列为 1980 年度最佳专辑第四名,称其为“非凡的首张专辑”,并认为这是乐队的“巅峰之作”,是“摇滚乐史上最强烈、最绝望的录音之一。”[43]
然而,部分评论对此持保留态度。《Smash Hits》的雷德·斯塔尔对专辑给予大致正面的评价,形容它是“一张阴暗的梦魇配乐”,并称歌词“神秘而充满厄运感”,与“紧凑的吉他、诡异的音效和强劲的节奏”交织在一起。[37]不过,他也提醒听众“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认为专辑“仍然相当原始。”[37]
1979年9月,《Melody Maker》的玛丽·哈伦在评论工厂唱片时,对该专辑表达较为负面的看法:“我觉得至少有一半的歌曲乏味单调,主唱的嗓音过于沉重戏剧化——就像没有才华的吉姆·莫里森。”[44]她进一步指出,专辑的氛围和歌词似乎“回到了1960年代末”,歌曲则“像是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意象。”[44]
Remove ads
随着时间推移,《Unknown Pleasures》几乎获得了一致的赞誉。1994年,乔恩·萨维奇形容这张专辑是“一部标志性的北方哥特式宣言:充满罪恶感、浪漫、幽闭恐惧感。”[8] 1983年,音乐记者理查德·库克在分析柯蒂斯的作品时写道:“性已从这些未知的快乐中消失,这是一场激情过后的余波,一切(或许)都已失去。”[54] Select的斯图尔特·马科尼称《Unknown Pleasures》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音乐,但具备所有伟大摇滚乐该有的力度”,并赞誉其为“史上最出色的首张专辑之一。”[51]
奈德·拉吉特在AllMusic的评论中,形容《Unknown Pleasures》是“完全感性、完全情绪化、完全戏剧化、完全完美——史上最出色的专辑之一。”[19]罗伯特·克里斯特高则认为专辑成功之处在于 柯蒂斯 那“充满激情的沉重感,使这种笨拙且令人不安的音乐变得无比真实。”[45]
科林·拉金在其《流行音乐百科》中称专辑的音乐“独特而令人不安”,特别点名〈She's Lost Control〉,认为柯蒂斯在这首歌中的表现“达到了最为癫狂的震撼力。”[46]2007年专辑重制版发行时,NME评论:“这张专辑简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唱片之一,即使过去 28 年仍能让你为之震撼。”[47]在2000年,该专辑在科林·拉金的《史上最伟大的1000张专辑》评选中排名第249位。[55]它也被收录于《死前必听的1001张专辑》。[56]
此外,彼得·胡克 与他的乐团The Light多次在巡演中完整演奏《Unknown Pleasures》专辑,并录制、发行了多场现场专辑。[57]胡克甚至在 2012 年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即为《Unknown Pleasures: Inside 欢乐分队》。[58]
(*)表示无序列表
Remove ads
曲目
Remove ads
排行榜
认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