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W33 (核炮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W33核炮弹(亦被称为马克33号,T317,M422[1])是美国核火炮的其中一种炮弹,设计用于8英寸(203 mm)M110榴弹炮和M115榴弹炮。

总共生产了2,000枚炮弹,第一批生产的核炮弹于1957年进入库存。一直服役到1992年。W33采用浓缩铀(代号为oralloy,指橡树岭合金,橡树岭指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为裂变材料,W33可使用两种当量配置。这需要安装不同的弹芯,裂变材料的使用数量用于控制核炮弹爆炸当量的高低。W33最高当量版本可能是强化裂变武器(英语:Boosted fission weapons)。[2][3]
Remove ads
历史
W33的研发由美国陆军军械兵团在1953年6月批准。人们认为,能够由标准移动野战榴弹炮(英语:Standard mobile field howitzer)发射的炮弹会更有效,同时还能在地面战中产生心理影响。这设计亦考虑到由美国海军8英寸(203mm) 榴弹炮发射,并会使用来自W9 的11英寸(280mm)核火炮组件。[4]
最初这武器的军队名称是“Shell, AE, 8-inch, T317”,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其命名为Mark 33。军队的任务是设计、制造和储存武器的非核部件,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负责设计和制造涉及核的部件。[4]
该核炮弹的设计直至资金在1954年4月批下来前一直处于研发阶段。在4月,决定该武器需要在1955年7月之前投入使用,所以计划被搁置。第一批Emergency Capability武器于1955年7月进入库存。非-EC武器在1957年1月至1965年1月被生产。大约生产了2000枚核炮弹,并于1992年9月全数退役。[4]
Remove ads
设计
这武器使用来自W9 11英寸(280mm)核炮弹的组件,而这些又是源自马克8号的核组件。[4]
关于W33的资料表明它使用双枪式和/或可能使用环状枪管组件。W33的内部装置据说代号为"Fleegle"。双枪式设计将每个“子弹”(可裂变物质)所需的速度降低了一半,从而将枪式系统的重量减少8倍。环状设计也可以让更大的“子弹”保持在次临界状态(中空的“子弹”有更低的有效密度,和临界质量与密度的平方成比例)。使用了钛来减少一些组件的重量。以保留的照片证据判断,炮弹本身的外壳很可能是由钛制成的。这是合理的,因为围绕外壳底部的铜合金旋转带(英语: rotating band)是外壳的唯一部分,旋转带在火炮的枪管与膛线啮合。[5]
W33的装置由2个临界核部件组成,2个临界核部件才能组装成一个完整的W33核炮弹。在1992年对之前储存的W33核炮弹进行初步拆卸时,先拆卸其中一个核部件,然后在随后几年拆卸另一个核部件。[6]
W33有4个不同的当量版本,由Y1-Y4,以W33Y1等方式命名[7]。每个版本的爆炸当量都是保密的,但Y2版本的爆炸当量据说为40千吨(170 TJ),其他版本的爆炸当量为5-10千吨(21-42 TJ)。[3]
Remove ads
试验
W33核炮弹是第3个已知进行试爆的枪式核分裂武器。W33进行了两次试验,第一次是1957年9月8日的铅锤行动-Laplace,爆炸当量为1千吨(4.2 TJ),[8]而TX-33Y2在1962年5月12日的鸟结糖行动-Aardvark(英语: Operation Nougat-Aardvark)中进行,爆炸当量为40千吨(170 TJ)。[9][10]
W33在这两项测试中都不是由榴弹炮发射的。铅锤行动-Laplace中的W33悬挂在230米高的气球上引爆。鸟结糖行动-Aardvark中的W33是在434米深的地下引爆。[11]
在W33进行试验前,曾引爆的枪式核分裂武器分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广岛投下的小男孩[12]和在1953年5月25日的结果-节孔行动-Grable进行试射的W9 11英寸(280mm)核炮弹。[4]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