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X性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X性别(日本语:Xジェンダー,在日语中读作“ekkusu-jendā”)是一个日本特有的术语,用来指代那些不属于男性或女性任何一方第三性别自我认同的人士。[1][2][3]X性别包括了所有性别认同与男性或女性不同的人,有时也指那些对自身的性别认同不固定或具有流动性的人。“X性别”一词在199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由关西地区,尤其是大阪京都酷儿组织推广。[4][5]日本,该词汇用于替代“非二元性别”和“性别酷儿”的概念,但这些术语与X性别并非完全等同。[6][7][8][9][10][11]

一些将自己定义为“X性别”的知名人物包括漫画家镰谷由希[12][13]渡濑悠宇[14][15][16]

2019 年,日本 LGBT 研究所开展了一项线上调研活动,共收集到来自 20 岁至 69 岁人士的 34.8 万份有效回复,这些受访者并非全部属于 LGBT 群体。调研结果表明,2.5% 的受访者自我认定为X性别。[17]

Remove ads

词源

在日文中,“X性别”由“X”与“性别(gender)”构成。其中,“X”体现不确定性,而“gender”是从英语借入的外来语,其涵义或许与英语中的“gender”存在稍许差异。在日本,诸如“跨性别”“性别酷儿”或“非二元性别”等国际术语及其日语对应词,在历史上鲜少被用于描述此类性别认同。[5]

“X性别”一词被认为起源于日本本州的关西地区,尽管确切的起源尚不清楚。在1990年代,该用语多次出现于关西地区酷儿(同性恋)团体的出版物之中。2000 年,由关西 G - Front 发行的《Poco a poco》杂志首次对“X性别”展开详细探讨和定义,其中包含了几篇关于那些会被归类为“X性别”人士的文章。不过,“X性别”一词当时仅出现于该杂志的词汇表内。随着该团体的一位创始成员参与多场访谈及纪录片,这一词汇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18]因此,X性别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而变得更加广泛,并提高了公众舆论对性别话语的认识。[5]

在此之前,日本采用“跨性别”(トランスジェンダー)一词来指代那些期望以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不同的性别进行生活的人,然而,彼时并未有用于描述既非女性亦非男性之人的词汇。[19]

Remove ads

分类

X性别被认定为属于跨性别谱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通常被看作是性别不合(即性别不一致,日本语:せいべつふごう)的表现。由于“X性别”包含多种性别身份,因此在特定性别方面,这个类别没有明确的定义。[5][20]关于这些代表性别认同,彩虹行动(Rainbow Action)的X-Lounge(レインボー・アクション Xラウンジ)作出以下描述:[21]

  • 両性 (ryōsei):指那些认为自己既是男性又是女性的人(双性别雌雄同体)。
  • 中性 (chūsei):指那些认为自己处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人(第三性别或中性)。
  • 无性 (musei):没有明显性别特征(间性)或不希望被归属于任何一种性别角色的人(无性别)。
  • 不定性 (Futei-sei):指那些认为自己的性别认同在某两种性别之间波动变化的人(性别流动)。[20]

这些术语中使用的词缀“-性”意指“性别”,涵盖了生理性别性别认同两个层面。

此外,关于X性别所涵盖的性别认同存在多种解释。例如,中性存在多种变化形式,包括“偏向男性的中性”以及与二元性别框架以外的性别认同相结合的中性;对于两性而言,也可能出现对某一性别更具认同感的情况等。即便表面上使用相同的词汇,不同当事人对其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有所差异。[22][23]

跨性别”和“性别不一致”等术语,最初所指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别过渡情况;变性者即完全从一方转变为另一方。在这些观念里,有一部分主张性别仅有两种,并且与相应的性取向异性恋本位)紧密相连。然而,与之不同的是,日语中的X性别则提供了一种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性别指定方式,其超越了这两种性别类别,无需对性别二元论或者异性恋本位进行质疑。[5]

  • 天生为间性且性别认同为X性别的人被称为XtX,[24][25][26]有时根据性别认同的不同,会使用XtM和XtF。[2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