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生梵语pratisaṃdhi巴利语paṭisandhi),又称转生huán佛教阿毗达摩术语,指有情在前一期生命结束之后,入母胎[1],而开始下一期生命。 而南传佛教巴利论书认为结生心是过去的业果,生后成为有情的基础心。结生心与有分心、死心是同一心的不同阶段。[2]依据南传佛教巴利论书,结生心是八十九心的第十九心。

概论

“结生”这个概念,常见于部派佛教的论书中,在生命开端,有结生心,或结生识[3],结生入胎是的作用,使之区别于取蕴[4]说一切有部认为结生时唯是染污心,而分别说部认为亦可为不染污心;说一切有部认为结生时可是一切烦恼之心,而譬喻者认为唯是爱心与恚心[5]

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中,将结生作为八十九心的十四行相之首。在藏传佛教的《中有闻教得度》中,记述了结生时有文武百尊显现。

词语演变

在南传佛教巴利语三藏圣典中的的中部善星经有作为形容词的appaṭisandhikā,[6]此词是延伸名词,意思是不会再生[7]另外,在同一部经的无诤分别经中有kāmapaṭisandhisukhino这复合词, 意思是欲生乐[8] 在小部蛇饿鬼说里,有appaṭisandhiyo作主对格,意思是不再生[9]
在大义释八诵品中,此词开始与存在关连,出现punappunapaṭisandhiyā 一次又一次的出生[10]
在经藏时代,此词极少出现,出现时只作为不再转生的意思及贪欲生起,也只在几经出现,而相应部及中部是没有此词及相关变格的。在小部也只出现在远离佛世的经典如饿鬼事及义释。在经藏时代,仍未把结生与心识连结在一起,那是在论书时代,提出八十九心时,把结生与心识连结起来,而与有分心及死心作同一心而在不同阶段现起,此是巴利语系分别说部所独有的。
《清净道论》把八十九心依十四种行相而转起,首个行相就是结生。由于结生、有分及死是同一心而在不同阶段现起,故非常非断见的,不是从生到死都不变的, 若证了阿罗汉果,就没有结生或再生。死心灭了,结生即生起,生起后亦灭,有分现起。因此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不承认有中阴身。因为死心灭了,结生即起,中间没有过渡空间。[11]


记载

大毘婆沙论》承袭了《施设论》对结生时中有起爱、恚二心的记述[12]

分别说部反对结生时中有前来[17],《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等亦有结生时中有现前的说法[18]

学术研究

现代佛教研究者,多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入手,将结生有关问题,归入后有有轮[19],及中有等论题中[20][21]。古代论书记载的结生过程中“颠倒想”涉及特有的性心理,后人引述或对其隐约而言。

注释与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