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皮亚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尚·威廉·弗里兹·皮亚杰 | |
---|---|
出生 |
瑞士纽沙特 | 1896年8月9日
逝世 |
1980年9月16日 瑞士日内瓦 | (84岁)
知名于 | 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认知发展论、物体恒存概念、自我中心主义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 |
受影响于 | 伊曼努尔·康德、亨利·柏格森、皮耶·珍尼特、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
施影响于 | 巴贝尔·英海尔德、杰若米·布鲁纳、劳伦斯·柯尔伯格、哈沃德·加德纳、汤玛斯·孔恩、西摩尔·派普特、安伯托·艾柯 |
尚·皮亚杰(法语: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全名尚·威廉·弗里兹·皮亚杰(法语: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并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荣格的潜意识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皮亚杰从1929年到1975年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生平
皮亚杰出生在瑞士法语区的纳沙泰尔,父亲亚瑟是纳沙泰尔大学的中世纪文学教授。他是个早熟的孩子,对生物学,特别是软体动物很有兴趣,中学毕业之前在这方面已经发表了许多论文。他漫长的科学生涯开始于1907年他11岁时发表关于患白化病的麻雀的短文。此后70年中他写了60多本书和一千五百篇多论文。
这时他从瑞士搬到法国,在Grange-aux-Belles 阿尔弗雷德·比奈(比奈智力测验的发明者)开办的男校教书。1921年,他回到瑞士,担任日内瓦卢梭学会会长。
1923年,他和Valentine Châtenay结婚,他们的3个孩子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认知发展阶段
主条目:认知发展论 |
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是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 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具推理能力但不符逻辑,不具保留概念,缺乏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推理,集中注意力,
-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
-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这四个阶段有以下的特色:
- 发展顺序不变,但具有个别差异。
- 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 依赖认知发展,但可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 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 各阶段的顺序是自然的阶层(所有成功发展的阶段都会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与合作,但后一阶段比起前面的阶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统整)。
- 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
- 基模(图式)(schemas):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知识可以透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
- 同化(assimilating):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
- 调适(顺化,accommodating):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 平衡(equilibrium)
这种形像化过程不会完全只有同化或顺化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找出这个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平衡。平衡有三种:
- 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
- 第二种平衡是基模与基模之间的平衡。
- 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
虽然皮亚杰的理论有部份跟维高斯基(Vygotzky)的理论相似,但相信皮亚杰的理论应该跟维高斯基的理论没有关连。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广泛流传。在其中,哲学家,也是社会理论家的哈贝马斯将皮亚杰的理论结合到他的研究中,而以沟通行动论闻名。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观
皮亚杰把儿童看成建造自己的个人知识理论的小哲学家和科学家。
影响
教育领域
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
西摩尔·派普特就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而开发了可让儿童学习使用电脑的Logo程式语言。Alan Kay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开发了Dynabook编程概念。以上这两项技术,都是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图形使用者介面(GUI)的基础技术,使电脑从文字界面过渡至图形界面,改写了电脑技术的发展路向。
主要著作与成就
主要著作
- (1929)·“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英国
- (1958). 从童年到青春期逻辑思维的发展.纽约:Basic Books.
- (1962). 儿童心理学.纽约:Basic Books
- (1962). 童年的游戏、梦和模仿.纽约:Norton.
- (1970). 结构主义.纽约:Harper & Row.
- (1971). 生物学和知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 Piaget, J. (1983). "皮亚杰理论". In P. Mussen (ed).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4版. Vol. 1.纽约:Wiley.
- (1995). 社会学研究.伦敦:Routledge.
- (2000). "维果斯基评论". 心理学新观念, 18, 241-59.
- (2001). 反射抽象研究.英国霍夫:心理学出版社。
职位
- 1921-25 日内瓦卢梭学会会长
- 1925-29 纳沙特尔大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教授
- 1929-39 日内瓦大学科学思想史教授
- 1929-67 日内瓦国际教育署局长
- 1932-71 日内瓦大学教育科学学会会长
- 1938-51 洛桑大学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
- 1939-51 日内瓦大学社会学教授
- 1940-71 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
- 1952-64 巴黎大学发生心理学教授
- 1955-80 日内瓦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主任
- 1971-80 日内瓦大学荣誉教授
参考
- Vonèche, J.J. (1985).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皮亚杰理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4册.牛津:Pergamon.
- Kitchener, R. (1986).皮亚杰的知识论.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
- Chapman, M. (1988).建设性进展:皮亚杰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剑桥大学出版社.
- Beilin, H. (1992).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 28, 191-204.
- Smith, L. (1992).皮亚杰:批判性估价. 4册,伦敦:Routledge.
- Smith, L. (1996).皮亚杰批判性阅读.伦敦:Routledge.
- Vidal, F. (1994).皮亚杰以前的皮亚杰.哈佛大学出版社.
- Kesselring, Th. (1999).皮亚杰.慕尼黑:Beck
- Smith, L. (2001). "皮亚杰".50位现代教育思想家:从皮亚杰到今天.伦敦:Routledge
- Gattico, E. (2001).皮亚杰.米兰:Bruno Mondadori
- Aqueci, F. (2003). Ordine e Trasformazione. Morale, Mente, Discorso in皮亚杰. Acireale-Roma: Bonanno
参见
外部链接
![]() |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 让·皮亚杰 |
-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皮亚杰论文库
- 皮亚杰协会.
-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欣赏与批评
-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皮亚杰(1955)
- 发生认识论,皮亚杰(1968)
- 维果斯基评论,皮亚杰(1962)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