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प्रमाणpramāṇas),古印度知识论术语,意指正确的认知,或正确的知识来源。在印度教佛教中都有使用,用於哲学辩论场合;佛教中为因明学的一部份;印度教中有《量经》(Pramāṇa Sūtra)。

概论

在佛教的因明学当中,陈那论师法称论师定义“量”为“不妄的新知”,粗略地说即是“知识的来源”。狭义而言,“量”指的是“认识事物之标准、根据”;广义言之,则指“认识作用之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1]。不正确的认知,则称为“非量”。

对于量的分类,有多种说法。《因明正理门论》认为仅有现量比量才能称为“量”[2]。有人则加入圣言量,成为三量。即下列三种:

  1. 现量”(pratyaksa):以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所获得的“现量”。
  2. 比量 ”(anumana):以逻辑推理所获得的“比量”。
  3. 圣言量”(sabda):以教典或圣者所言的“圣言量”,又作正教量、至教量、声量、圣教量。

注释

参考来源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