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头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技艺,是民间祭祀庙会喜庆的一部份。为了感谢神明的保佑,社区居民在神明出巡时随队护卫,延伸出边走边表演或沿街定点演出的形式,表演的内容撷取自杂技、小戏。“阵头”一词来自福州、闽南等中国沿海地区,在台湾发扬光大,目前阵头数量、种类以台湾南部最多。[1][2]

Quick Facts 闽南语名称?, 全汉 ...
阵头
Thumb
闽南语名称?
全汉 陣頭
全罗 Tīn-thâu
Close

历史与变迁

时期,中国大陆移民来到台湾,民间信仰及阵头演出也随之传入。随著时代变迁,全球化与在地化为阵头带来多元的发展,例如日治时期产生了日式神轿;受到流行文化影响,1960至1970年代产生了素兰出嫁阵、孝女白琴,到了1980年代出现电子花车,2000年以后,阵头的传统音乐多被热门流行音乐取代,并出现了电音三太子,另外钢管舞十分风行。[3][4][5]

阵头在台湾北部都会区逐渐式微,在台湾南部仍然兴盛。因民俗文化保存与传承受到重视,阵头也出现在艺文活动的舞台,并于校园中推广。[1]

特色

在行进中或于街道边、广场定点表演。演出时间较短,情节较单纯,装扮、道具、音乐也较简单,形式自由,能够因应场地或现场状况即兴表演,反映地方社会生活及文化之特色与传统。[3][6]

分类

台湾阵头种类众多,分类不易,目前常见说法包含:[7]

  • 依表演特性,可概分为文阵和武阵。
  • 依人员组织,可分为庄头阵、职业阵头。
    • 庄头阵是由社区居民因血缘、地缘关系自发组成的业馀团体,多由庙宇负责阵头的训练。
    • 1980年代以后,农村人口外流,组成阵头越来越不容易,为因应庙会活动及婚丧喜庆的需求,而产生了营利表演的职业阵头。[3][6][9][10]

常见阵头

宋江阵蜈蚣阵、花鼓阵、大鼓阵、车鼓、桃花过渡、病囝歌、十八摸、牛犁歌阵、牵亡歌阵、竹马阵、布马阵、高跷阵、七响阵、草鞋公阵、踏凉伞、跳鼓阵、十二婆姐阵、什家将八家将官将首舞龙舞狮艺阁北管南管等。[3][8]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