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廍村
中华民国屏东县里港乡辖下一里行政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廍村,古称三张廍,位于台湾屏东县里港乡二重溪之北。古三张廍村落已不存,今日村内的主要聚落为中万甲。
历史
三张廍之名最早出自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的石碑〈勘定塭界碑记〉,上载三张廍、盐树脚、卓加、龙肚等庄的居民因争夺水源而兴讼[1]:49。此地居民约在乾隆初期移入,从事糖业相关工作,并因有蔗车三张而得名[2]:160[3]。
三张廍以东的聚落卓加已在康熙末叶成庄,规模较大。溪南的阿里港街日渐繁盛,周围地带也吸引了不少流民,治安渐差,终在乾隆五十一年年底(西元1787年)林爽文事件之时以庄大田为首爆发民变[4]:118-121,事件被平定后,逐渐没落;三张廍以南的埔仔厝聚落邻近二重溪河道,据说是康熙年间成庄[5]。
清朝此地属于凤山县港西里,日治时期先后隶阿猴厅港西上里、高雄州屏东郡三张廍大字。三张廍位于河流冲积之地,古有三张廍溪流经此地,并设有“三张廍渡”,可通美浓。日本殖民政府实施的下淡水溪整治计画(1927-1938)欲解决长久以来的水患侵扰并释放新土地。先是在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因三张廍土地落在河道内,迫使居民北迁,为新三张廍,而埔仔厝居民四散,一部分往溪南落脚在北路廍之后,故称“廍后”。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日本人又在邻近新三张廍之地设立千岁移民村,引入来自九州及鹿儿岛等地的日本农民种植烟草,新三张廍居民再度往东迁至中万甲[6]:51[2]:54[注 1]。
战后三张廍大字移民村部分划归弥力村,并在民国42年(西元1953年)分出中和村。而中万甲部分原欲以“三和村”为名,但已被内埔乡居民申请,遂以“三廍村”为名[7]。民国50年代后,里港溪北的砂石业开始兴盛,原以甘蔗、香蕉等田野为主的地景不再[6]:160。民国66年(西元1977年),里港大桥建成。民国84年(西元1995年),因台三线拓宽等因素,溪北的商业重心从土库移至三廍村[6]:138至今。
Remove ads
信仰中心
- 青龙寺:昭和初期村庄遭冲毁而移居别地的古三张廍居民,于民国61年(西元1972年),在堤防附近原三张廍聚落北边处建立,主祀观世音菩萨[8]。
- 庆济宫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