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江源

中国国家公园,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江源
Remove ads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三大水系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西藏交界地带,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西北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西南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

事实速览 三江源国家公园, 位置 ...

2000年5月青海省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该地成为首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3]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并取代该区域范围内原有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

公园的管理机构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牌子[2],系青海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6]实行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局)双重领导、以青海省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7]办公地驻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天津路67号。[8]

Remove ads

范围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理范围为北纬32°26′4″—36°16′49″,东经89°24′6″—99°6′46″,总面积为19.07万平方公里。

四至范围为:东至玛多县黄河乡、西接羌塘高原、南以唐古拉山为界、北以东昆仑山脉为界。主要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杂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等5县(市)15乡(镇);涉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区实际使用管理的相关区域[7]

保护分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7]

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是指原真性强、保护价值高、人为干扰少、生态敏感度高的区域。核心保护区是国家公园的主体,实行最严格的保护,重点保护好江源河流、冰川雪山、湖泊、湿地、草原草甸和森林灌丛及旗舰物种重要栖息地,着力提高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

核心保护区面积为10.58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5%。

一般控制区

一般控制区是指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区域。一般控制区以生态空间为主,兼有生产生活空间,是当地牧民传统生产生活区域,也是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主要场所。根据不同管理目标需求,实行差别化管控策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般控制区面积为8.49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45%。

Remove ads

设施

公园设有研究站、自然教育中心等设施。[7]

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昆仑山主脉分布在公园北部,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分别分布在公园西部、东部、南部。

公园中西部和北部为河谷山地,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分布有大面积以冻胀丘为基底的高寒草甸沼泽湿地。东南部唐古拉山北麓以高原低山缓丘、高原河湖盆地、冰缘冻土等地貌类型为主。[7]

草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面积广大,约13.25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69.5%,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是最主要的类型。高寒草甸以高山嵩草、西藏嵩草、矮生嵩草等耐寒的多年生植物为主;高寒草原以青藏薹草和紫花针茅为主,覆盖度小,层次简单,植被低矮,生长期短,生物量较低。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三江源草地均存在不同程度退化现象。

林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林地495.95平方公里,面积相对较小。森林主要为大果圆柏林,集中分布在澜沧江源的高山峡谷区。灌丛分布相对较广,以高寒落叶阔叶灌丛为主,生活型多样,具有各种适应表现。

湿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湿地众多、类型多样,总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代表性湿地有星星海沼泽区、果宗木查沼泽区、当曲流域沼泽区等。

气候

属青藏高原气候大区,特点是冷暖两季、雨热同季,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冷季长达7个月,多年平均气温为-5.6~7.8℃,气温年较差为20~24℃。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62.2~772.8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730~17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300~2900小时。大风天气多,空气含氧量低,仅相当于海平面的60%~70%左右。[7]

水文

发源地

Thumb
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分布示意图

三江源地区水系发达,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长江源头为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源区湖泊众多,较大的支流还有扎木曲、莫曲、北麓河、科欠曲、聂洽曲、色吾曲等,其中,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中段的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全长350公里;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霞舍日阿巴山,全长352公里;楚玛尔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南支可可西里山东麓,全长541公里。

黄河源头为卡日曲约古宗列,源区湖沼密布,其中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约古宗列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卡日扎穷东北麓,卡日曲和约古宗列在巴颜禾欠山汇合后,向东汇入扎陵湖、鄂陵湖。

澜沧江尚未正式定源,主要河流有扎阿曲、子曲、吉曲等,源区水系发育,湖泊星罗棋布。[7]

水资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丰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18.58亿立方米、215.14亿立方米、136.23亿立方米。冰川雪山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昆仑山以及巴颜喀拉山等,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之一。[7]

冰川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湖泊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88个。

土壤

三江源土壤发育时间较短,基本未受到人类干扰,土层薄,质地粗,沙砾性强,其组成以细沙、粗砂、岩屑、碎石和砾石为主。土壤类型可分为15个土类,29个亚类,以高山草甸土为主,冻土面积较大。[7]

生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生态系统典型独特、脆弱敏感、类型多样,主要有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高寒湿地、森林灌丛和高寒荒漠等。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是国家公园内最重要的生态系统,面积大,分布广,物种组成和层次较简单,在维护三江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主导服务功能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也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唐古拉山北麓及可可西里,植被稀疏,结构单一,十分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森林灌丛生态系统面积较小且结构单一,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源头。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湿地)7个植被型组,33个群系。[7]

动物

Thumb
藏羚雪豹分布
Thumb
藏羚迁徙路线

国家公园内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32目75科183属310种(陆生脊椎动物72科270种,鱼类40种)。其中有雪豹、藏羚、黑颈鹤等2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兔狲、大𫛭、大鲵、重口裂腹鱼等6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

三江源地区的动物以兽类、鸟类多,两栖类和爬行类物种组成简单,种群数量相对较小:[来源请求]

植物

三江源国家公园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野生种子植物50科231属832种,多年生草本种类最多,一、二年生草本次之,灌木和乔木种类较少。有唐古红景天、喜马红景天、羽叶点地梅、水母雪兔子等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

人文地理

土地权属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全部为国有土地。[7]

人口、民族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以上,另有少量汉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居民,初步统计涉及户籍人口27956户115597人。其中,青海省涉及21452户81339人;青海省行政区域内、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区实际使用管理的相关区域涉及6504户34258人。[7]

区域经济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畜牧业仍为主体产业,旅游业近年来有所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牧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为畜牧业收入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部分区域虫草等藏药也是重要来源。[7]

交通

公园内现有青藏铁路、G0613共玉高速、G0615花久高速,以及G109京藏公路、G345启那公路、S224二治公路、S312玛色公路、S220玛岗公路等国省道干线。[7]

社会服务

各乡(镇)基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医疗条件和服务能力逐步改善,社区文体设施逐渐齐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但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仍然突出,特别是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区实际使用管理区以及西恰山以北、当曲源头一带两省(区)牧民混居混牧区,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7]

旅游

Thumb
生态体验路线图

湖泊

森林

  • 仁玉原始森林(果洛州)
  • 玛可河原始森林(果洛州)

山脉

  • 巴颜喀拉山(玉树州)
  • 阿尼玛卿峰(雪山,海拔6282米,果洛州)
  • 年保玉则峰(果洛州)

探险

历史遗迹

  • 莫格德哇遗址(果洛州)
  • 格萨尔王狮龙宫殿(果洛州)
  • 勒巴沟岩画(玉树州)
  • 玛玉文化中心(果洛州)
  • 牛头碑(果洛州)
  • 新寨嘛呢城(玉树州,博物馆)
  • 勒巴沟嘛呢山(玉树州)
  • 唐蕃古道
  • 文成公主庙(玉树州,禅古寺

寺庙

图片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