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不净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不淨觀
Remove ads
Remove ads

不净观梵语aśubhapratyavekṣā、asubhabhāvanā、aśubhasaṃjñā巴利语asubhabhāvanā、asubhasaññā),另外译不净想,又称不净业处厌作意巴利语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厌恶作意佛教术语,为一种修行禅定的调伏心智的方法。他们会借由观想人类身体的组成,以及人体在过世之后,成为尸体,并逐渐毁败的过程,被认为是对治欲界贪欲特别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五停心观之一。

Thumb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Remove ads

概论

在梵文中,śubhā为洁净或美好之意,加上否定词头a-,形成aśubhā,意为不洁净、不美好,含有厌恶之意。以不净的身体作为观想对象,在心中以意念形成影像(),将思想集中于这个影像之上(系念),进行禅修,以进入三摩地中,这种修行法称为不净观[1]。在不净观的过程里,需要产生厌恶的心理(作意),以对治对于身体的贪欲,所以这种修行法,又被称为厌作意[2],或厌恶作意。

不净观并不是由佛教发明,而是源于印度沙门传统[3]。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教授了许多种不同的禅修方法,不净观是其中之一[4],被认为特别可以对治五盖中的贪欲[5][6],也有助于七觉分的修行[7]。僧团中因修行不净观,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自杀等事件,释迦牟尼改而教授了安那般那念[8],并于不杀生戒中禁止自杀、劝死、赞死[9]

不净观仍然受到僧团的重视,被认为是二甘露门之一[10],也被列入五停心观。有鉴于其缺点,对于修行不净观的方法,也作了修正,如先修行安那般那念,再修行不净观[11];界分别观也采用相同的观想方式,但不强调厌恶作意;在白骨观中,最后阶段,由不净观转为净观。

Remove ads

修行方式

在《中阿含经》,不净观被列为四念处中的身念处[12],又分成观察自身(身至念),以及观察死亡过程(墓园九观)两者。由墓园九观,又发展出白骨观

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等载,修此禅观以对治贪爱色身及欲界男女欲贪为目的。方法是在禅定中观想自身与他身污秽不净:

  • 观自身不净:观身死、尸发胀、变青瘀、脓烂、腐朽、虫吃、骨锁等;
  • 观他身不净:观种子不净(以过去惑业为因,以父母精血为种)、住处不净(住母胎)、自相不净(身具九孔,有唾涕大小便等)、自体不净(由三十二种不净物组成身体)、终竟不净(身死后或土埋成土,或虫吃成粪,或火烧成灰)。修此禅观以消除对人生的贪恋,坚定出世修行的决心。

观自身

如同以意念进行人体解剖,修行者以组成自己身体的器官、体液、填充物等为观想对象。根据经典,区分为《南传大藏经》的三十一物[13],汉传《杂阿含经》[14]及《中阿含经》[12][15]的三十二物,以及《大般若经》[16]及《大毗婆沙论》的三十六物[17]。汉传佛教所传,主要为观三十六物,南传佛教的传承则为三十二身分

观他身

在墓园、森林或街道,观察尸体的腐败与分解过程。在禅修时,忆想起尸体的影像,以此进行禅修[18]

观入胎

观想从精卵结合开始,身体的发育过程[19]


九相观

如九相观。九相观者。

一者新死相。或见死人。身体正直无所复知。想我此身亦当复尔与此无异。故曰新死相。

二者青淤相。或见死人。一日至于七日。身体青膖瘀黑相。我所爱身亦当复尔与此无异。故曰青瘀相。

三者脓血相。或见死人。身已烂坏血流涂漫。极为可恶不可瞻视。我所爱身亦当复尔。故曰脓血相。

四者绛汁相。或见死人。身体纵横黄水流出状似绛汁。我所爱身亦当复尔。故曰绛汁相。

五者食不消相。或见死人。为乌鸟所食。虫狼所啖。为蝇所蛆。其肉欲尽或半身在。我所爱身亦当复尔。故曰食不消相。[20]

六者筋缠束薪相。或见死人。皮肉已尽止有筋骨相连。譬似束薪。由是得成而不解散。我所爱身亦当复尔。故曰筋缠束薪相。

七者骨节分离相。或见死人。筋已烂坏骨节纵横不在一处。我所爱身亦当复尔。故曰骨节分离相。

八者烧燋可恶相。或见死人。为家火所烧。野火所焚。燋缩在地。极为可恶不可瞻视。我所爱身亦当复尔。故曰烧燋可恶相。

九者故骨相。或见久昔干骨。若五十岁。至百岁二百岁三百岁时。骨还变白。日曝彻中。火从骨上焰焰而起。火烧之后风吹入地还归于土。是名略说九相。

Remove ads

经典

禅秘要法经》里有许多不净观的观想方式[21]

参考条目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