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和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和庄(日语:中和庄/ちゅうわしょう Chūwa Shō)为台湾日治时期1920年10月至1945年10月间存在之行政区,隶属台北州海山郡,庄名取自中坑的“中”与漳和的“和”[1],为今新北市中和区及永和区(合称双和地区)。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中和庄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摆接堡的20个庄,在1901年11月11月隶属台北厅枋桥支厅,在1901年12月7日被划入台北厅的“第22区”、“第23区”[2]。在1904年4月1日,此20庄整并为漳和庄、中坑庄、四十张庄、外员山庄、员山仔庄、永和庄、龟仑兰溪洲庄、潭墘庄、南势角庄、秀朗庄等20庄[3]。1906年1月1日,第22区及第23区合并为“枋藔区”,区长役场位在漳和庄[4]。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前述10庄合并为台北州海山郡“中和庄”,辖域内分为中坑、漳和、四十张、外员山、员山子、南势角、永和、龟仑兰溪洲、潭墘、秀朗十个大字[5][6]。
- 中坑大字下有“牛埔”、“灰磘”小字名。
- 漳和大字下有“枋寮”、“二八张”、“山脚”、“庙子尾”、“瓦磘”小字名。
- 永和大字下有“水尾”、“芎蕉脚”小字名。
- 龟仑兰溪洲大字下有“顶溪洲”、“下溪洲”小字名。
- 秀朗大字下有“尖山脚”、“下秀朗”、“虎吼口”小字名。
- 南势角大字下有“顶南势角”、“外南势角”、“横路鹿寮”小字名。
- 潭墘大字下有“潭墘”、“店子”小字名。
二战后,中和庄改制为台北县中和乡。1958年,龟仑兰溪洲大字之全部,及潭墘、秀朗两个大字之一部分独立组成“永和镇”(今永和区),其馀仍称中和乡。1978年,中和乡改制为“中和市”。2010年12月25日,中和市、永和镇因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而均改制为市辖区。
Remove ads
庄长
大事记
人口
设施
旧迹名所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