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古生物志

中国古生物学出版物(192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古生物志(拉丁语:Palaeontologia Sinica)是一种不定期出版物,1922年由中央地质调查所创刊,目前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负责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记述在中国地层中发现的各种化石的详细记录,并讨论其与演化的关系。该刊早期为全英语,目前为中文为主附英语部分。一共有分有四个子系列,甲种是古植物化石,乙种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丙种是古脊椎动物化石,丁种是人类化石及其文化。[1]目前发行至第197册,是中国古生物学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学术出版物。[2]

1922年-1949年

《中国古生物志》在1922年由丁文江、美国学者葛利普英语Amadeus William Grabau等人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创办,丁文江任主编,同年出版甲种第1号第一册《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乙种第1号第一册《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等。至1937年之前共出版100册左右,其中撰稿的外国学者有葛利普、奥托·师丹斯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等,中国学者有裴文中杨钟健斯行健等。之后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影响,陆续停刊,并改出新甲、乙、丙、丁种。其中在北平的外国学者保护部分中国学者继续坚持出版,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如出版于1938年的新丙种第5号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所著的《周口店十二地点之化石》。抗战结束后陆续恢复出版,至1949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名下出版最后一期(总号第133册)新甲种第2号斯行健所著的《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3]

Remove ads

1951年至今

1949年以后,中国古生物志于1951年恢复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负责编辑,李四光杨钟健俞建章陈旭尹赞勋斯行健孙云铸任编委,复刊第一期(总号第134册)为新丙种第13号杨钟健所著的《禄丰蜥龙动物群》,版式装帧均有所更改。[4]后改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负责编辑甲、乙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辑丙、丁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古生物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受到破坏,一度停止,至文革末期恢复。1980年代后编辑出版的速度加快,并完成了名为“中国古生物志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编研”的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目标为出版“有相当积累的、深入研究而且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区域性断代古生物系统分类成果”。[5]

新甲种

更多信息 总序号, 分序号 ...

新乙种

更多信息 总序号, 分序号 ...
Remove ads

新丙种

更多信息 总序号, 分序号 ...
Remove ads

新丁种

更多信息 总序号, 分序号 ...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