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历史科 (香港)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新高中科目中的选修科目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历史科(英语:Chinese History),简称中史科,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新高中科目中的选修科目之一[1],同时亦是香港初中课程[注 1]中的独立必修科目。[2] 内容围绕中国历史及部分香港历史。
![]() |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Remove ads
背景
1965年,中文中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当时曾为缩短课程而设历史科,教授中国史及世界史。后于1967年,分拆为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两科。但由于分拆后的中史科所包含的朝代未有因而增加,教育司署于1969年4月发函谘询各学校对于修订1972年中文中学中史科课程的建议。教育司署称,修订后的中史课程将会与英文中学之中史课程更接近。[3]
1974年,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的中史科会考合并举行,当时的中史科范围包含由商朝至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间历朝历代兴衰、战争等。[4]
不迟于1957年,香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即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前身)已加入中史一科。1957年,香港大学宣布于1958年起将中史科评核范围分普通级及高级两种,范围如下:[5]
Remove ads
争议
1968年6月5日英文中学会考举行中国历史科考试,设一卷,时长3小时,分为两部分:上半部有3部分,分别是填充题、选择题及另一形式的选择题,占40分;下半部是论文式问题,考生要从四组题目各组选一题作答,占60分。次日下午,英文中学会考管理委员会宣布,因为接获投诉指该科试题有“欠当”之处,决定在6月8日上午10时30分在原试场重考下半部,但该委员会无解释何谓“欠当”。重考时间为2小时,试题数目也由十多题减至共8题。据教育界指,该卷有不少题目与前一年8月出版的一本会考中史科“天书”雷同。该本参考书以假名出版,真实作者身份不明。[6][7][8]
1970年,又传英中中史试题外泄,但当时的会考委员会未有找到实质证据证明。[9]
2009年,教育局宣布于2009年9月起推行新高中中史课程,尽管有特别提及五四运动与文化大革命,但对六四事件只字不提。当时的泛民派质疑政府恐惧提起六四事件,避而不谈,刻意淡化历史。而时任教育局局长孙明扬澄清,课程内容并非由政府制订,而是课程发展议会经广泛谘询后编制,学校亦可以选择于中史及通识科教授六四事件。孙又指出,所有新高中中史教科书实际上都有提及六四。[10]
2010年代后,雨伞革命、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等社会运动相继发生,中国政府于2019年末起研议订立港区国安法及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并先后于2020年实施与于2024年三读通过。鉴于中史科课程包括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等等的中国政治敏感事件,部分教育界人士忧虑教授相关内容会触犯法例。[11]除此之外,教育局于2016年就初中史科课程修订展开谘询,但被批评避而不谈六四等敏感事件,仅“高举盛事”。[12]有教师受访时曾指出,客观教授六四等争议性事件,可引发学生思考,如事件为国家发展带来好或坏处等,对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有著重要作用。[13]
②“六四事件”
1989年4月,北京多间大学的学生藉悼念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发起游行、请愿,反对贪污腐败。5月,学生开始在天安门广场静坐,甚至绝食,要求民主改革。多个大城市的学生和民众纷纷予以声援。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曾与学生代表接触,试图缓和学运,但是当时的情况已难以遏止。其后,总理李鹏宣布戒严,调派军队进入北京,并在市内部分地区实行戒严。6月4日凌晨,戒严部队进入天安门广场展开清场行动,武力驱散学生和民众,酿成伤亡,是为“六四事件”。——摘录自现代教育研究社就教育局新课程出版之《现代初中中国历史(第二版)三》
2022年6月,龄记、雅集和现代出版社就教育局新课程,推出修订版的中国历史科中三级教科书,并于2022-23学年起取缔其旧版本。由于修订的内容包含六七暴动、六四事件、文化大革命、中国抗日战争等敏感议题,加上当时香港已经实施港区国安法,导致改版内容受到广泛关注。根据报导,三间出版社的新版教科书删去了如民主女神、天安门绝食、六四清场死伤人数等等的图片、文字与数据。[14]有参与编辑的匿名教育工作者认为,该版本的教科书为了避免触犯法例,删去了诸如维园六四烛光晚会等照片,又避谈港人对六四事件的反应(如民主歌声献中华、维园烛光晚会等),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六四事件为中国大陆内部政治事件,与香港无关。[11]有意见亦认为,六四运动与五四运动、雨伞运动等有著一脉相承之关系,故有其重要性。[13]
Remove ads
注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