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民国纪年
從公元1912年(即民國元年)開始、在中華民國施行的紀年曆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民国纪年,又称中华民国纪年、中华民国历,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等,有时亦不冠“中华民国”或“民国”等字于年份之前,如×××年。这种纪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为元年,与西元纪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闰则同格里历。西历2025年为民国114年。依照民国纪年制定之历法,又称国历。曾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中国全境广泛使用,但目前仅使用于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统治的台澎金马。
民国114年8月11日 14:55:14(UTC+8) ※按此刷新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11日) |

Remove ads
概要
清朝宣统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旨在推翻清朝帝制。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而使用黄帝纪元;但革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宣统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不再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公历。
民国纪年的起始年份,与北朝鲜的主体纪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间(1912年—1926年)的年号“大正”一致,即中华民国的“民国××年”,同时是北朝鲜“主体××年”和日本“大正××年”(日本的大正年号于1912年—1926年使用)。这是因为中华民国元年、北朝鲜的创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为1912年的缘故。
西元1911年可记为民国前1年,简称民前1年,1910年为民前2年,依此类推。[1][2]
中华民国内政部每年年底委托交通部中央气象署制作次年国民历[3]:723;中华民国《公文程式条例》的第六条规定公文必须注记国历日期。
2006年,当时执政的陈水扁政府曾提议废除民国纪年、全面改采公元纪年;2021年10月,立委罗致政以“因应与国际接轨和基于国际性以及实务记载之便利通用,国际皆采用公元历”等理由曾提出《公文程式条例》第6条条文修正草案[4]。
Remove ads
各地使用
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5年期间,台湾与澎湖处于日治时期而尚为日本殖民地,由此当时台湾总督府采用与日本本土一样的天皇年号。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统治之后才开始采用民国纪年。随著国际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民间转为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并行,但中华民国政府各机关官方文书、以及中国国民党均统一采用民国纪元。近年来台湾有部分人士及团体弃用民国纪年,只使用公元纪年,例如民主进步党的公文、网页、文宣以及党证[5]。
台湾传媒报章自中华民国治台以来曾一律采用民国纪年,《自由时报》及《台湾时报》于2005年9月6日起均开始转用公元纪年[6],《台湾时报》及已停刊的《苹果日报》则在纸本刊头同时标示公元、民国与农历3种纪年;而《联合报》、《中国时报》及军系报纸《青年日报》[7]继续维持使用民国纪年。常见于台湾媒体的“○年级”或“○年级生”,则是对民国纪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统称,例如民国50年代(约同西元1960年代)出生为“五年级”、民国60年代(约同西元1970年代)出生为“六年级”等。
二战后因日本投降撤离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为了提升台湾人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对过去凡是用到日本年号的物品或文献一律修改成民国纪年(如台中一中建校纪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修改为民国三年、碧潭吊桥桥头的完工日期标记由昭和十二年修改为民国二十五年),2011年宜兰县政府教育处长陈登钦批评此举对历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扰,认为日治期间台湾与民国并无关联[8]。目前新出版的历史书籍或古迹解说,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号,或在日本年号后附上民国及公元纪年,又或仅采公元纪年以回避意识形态争议。
Remove ads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香港为英国属地,官方一直采用西元纪年,民间亦与农历并行采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部分设香港分支版本的多地版本中国大陆民营报纸也有使用民国纪年。例如《大公报》的香港版本,该报在1949年9月30日以前使用民国纪年,报纸各版上方横线上“大公报”隶书右侧会刊载”中华民国XX年X月X日”。而从1949年10月1日起,则改为“公元XXXX年X月X日”(几十年后又撤掉公元二字,但公元纪年使用至今)。然而《大公报》的报社领导人员当时早已倾向于亲共而非反共。
1997年7月香港主权交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部分立场反共、亲中华民国[9]的中文报章会印有西元、民国纪年(例如:《星岛日报》、《东方日报》、《快报》,已停刊的《工商日报》、《华侨日报》[9]、香港主权移交前的《明报》),以及农历并列。而曾由《星岛》、《华侨》、《工商》三大报社所主导,已倒闭的佳艺电视,新闻报导时也一度采用民国纪年,但香港主权移交后,除个别亲国民党社团以外,媒体的使用均取消[10]。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下属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被指在2017年隐去原发表于公元1977年《工商日报》《华侨日报》报章眉头上“中华民国纪年”。事发后,政府档案处前处长朱福强进行批评,立法会议员尹兆坚、周浩鼎提出质疑[9]。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承认裁走“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做法,未充分尊重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事件表示歉意[11]。

1912年1月1日起使用民国纪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的决定。[12][13]次日起,《人民日报》报眉停用民国纪年,改用公元纪年。[14][12]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取代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绝大部分的中国疆域其有效统治之领土改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1912年至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历史叙述时,也只提公元纪年。但学术著作仍可使用民国纪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中华民国自1949年10月1日[注 2]已经停止存在。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南方省份仍由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使用民国纪年。19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中国大陆全境。1955年2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放弃大陈列岛,实行大陈岛撤退。双方实际管辖陆地区域未有变化。至此,现今中国共产党统治区(大陆地区)已经基本停用民国纪年。
于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票面正面采用了中华民国纪年方式。由于第二套人民币直到1955年3月才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带有民国纪年的钞票。[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书继续沿用民国纪年的。[17][18]
进入21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为涉台用语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第一项第1条规定:“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不使用‘中华民国’,也一律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及旗、徽、歌。”例如,福建电视台在涉及报道台湾地区相关新闻的时候,若素材中包括台湾的影片、图片、文字出现“民国”纪年,则会将原素材中的年份打上马赛克,并通常会将其修改为公元纪年[19]。从台湾进口的书籍因含有中华民国字样或民国纪年,涉嫌“损害国家主权,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也被海关查扣[20]。
Remove ads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头的日期为民国纪年。现今只有公元纪年。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人社区也逐渐在媒体上取消了民国纪年的使用。[21]
标准写法
根据《中华民国国家标准》中的CNS 7648《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纪年可用西元,也可冠以大写“R.O.C.”字母(简写)后用民国纪元。例如,西元2025年(中华民国114年)1月2日可写作“2025-01-02”或“R.O.C.114-01-02”。
转换方法
公元纪年减去1911即为民国纪年,而民国纪年加上1911即为公元纪年。
例如:
去年 (2024) 即为民国 113 年;
今年 (2025) 即为民国 114 年;
明年 (2026) 即为民国 115 年。
Remove ads
同期存在政权之纪年
- 中国
- 宣统(1909年1月2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之年号。
- 共戴(1911年12月16日-1915年6月9日;1921年2月21日-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八世之年号。
- 洪宪(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之年号。
- 通治(1917年4月28日-8月30日):四川懋功县起事者察都之年号。
- 和兴(1921年):湖北咸丰县起事者聂真娃之年号。
- 天佑(1926年4月-1928年):河南林县起事者韩欲明之年号。
- 熙顺(1929年2月2日-8月7日):山东长山县起事者马士伟之年号。
- 大同(1929年4月):苏北起义势力大同军之年号。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纪年(1931年11月7日-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纪年。
- 中华共和国纪年(1933年11月22日-1934年1月21日):中华共和国之纪年。
- 大同(1932年3月9日-1934年2月28日):满洲国之年号。
- 康德(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满洲帝国之年号。
- 成吉思汗纪年(1939年-1945年)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之纪年。
- 朝鲜半岛
- 越南
- 日本
- 明治(1868年10月23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之年号,日治台湾(1895年起)及日治朝鲜(1910年起)与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 皇纪(1873年1月1日-1945年):日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 大正(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大正天皇之年号,日治台湾及日治朝鲜与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 昭和(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之年号,日治台湾及日治朝鲜(均至1945年止)与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 平成(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之年号。
- 令和(2019年5月1日起):日本第126代天皇即今上天皇德仁之年号。
Remove ads
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