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江苏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省级行政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江苏省,简称“苏”,是原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为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亦是华中七省之一。民国初年,辖区大体与今江苏省相近。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剥离出上海特别市、南京特别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央政府迁台前南京市为中华民国首都。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江苏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 六朝时期 AD 220–AD 589 隋唐五代时期 AD 589–AD 978 宋朝时期978–1278 元朝时期 1278–1368 明朝时期 1368–1645 清朝时期 1645–1911 中华民国时期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至今 |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九月十三日(西历11月3日),上海起义,于3天后成立沪军都督府;十五日(西历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江苏独立,并于当日建立江苏都督府。十月十二日(西历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苏都督府迁往南京。在此之前,松江、无锡、镇江、嘉定、南通、扬州、徐州、江宁等地相继建立军政分府及都督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9日,江苏都督府迁回苏州。此后废镇江都督府,置江北都督、徐州军政长,为江苏都督府的军政分府。沪军都督府改置为民政等厅。临时政府北迁之后,江苏都督府再次迁往南京。11月19日,置江苏民政长,为全省民政长官。12月,军民分治,省行政公署成立。
袁世凯于2月15日,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随后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自己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议院决定将政府迁往北京,是年3月,临时政府北迁之后,袁世凯在4月军事会议,制定全国裁军计划,要求第一步把全国军队裁减一半。袁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处留守,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黄兴遣散军队,而黄竟以为建设时期已到,通过民主方式即可约束袁氏,因而大刀阔斧地在同盟会势力所及的江南地区积极裁军,如南京附近的革命军队,仅两个月时间就三去其二,只编成3个师。因而在袁世凯准备以武力消灭革命党人之时,革命党人就已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况之中。
民国2年(1913年)初,由同盟会联合其它团体组成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著手组织内阁时,于3月25日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中山由日返沪,商讨对策,坚决主张对袁世凯进行讨伐,但党内意见极不统一,黄兴等人以为军事上不足与袁世凯抗衡,因而主张法律解决,党内只有李烈钧等少数人支持孙中山的意见,4月和5月,国民党曾在上海两次召开秘密会议,但未能统一意见,做出决策。而此时袁世凯则于4月26日与五国银行团签定2500万英镑的借款协定事之后,立即准备对国民党进行讨伐。北洋军兵分二路,东路由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第4、5两师及张勋、雷振春、倪嗣冲等部由津浦路与河南向南京、安徽进迫,另派海军由郑汝成率领在上海登陆,抢占上海制造局。在部署基本就绪之后,于6月撤免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等都督职。孙中山见战争迫在眉睫,不顾党内反对意见,毅然决定发动讨袁战争。在7月12日李烈钧发布讨袁檄文及通电后,原不赞成武力讨袁的黄兴,因遭到党内激进派的责难,自告奋勇赴南京,与李烈钧互为回应,于15日宣布讨袁,被推为南京讨袁军总司令。随后,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于7月23日宣布通缉孙中山。
江苏方面,江苏讨袁军冷遹的第3师驻守徐州,与北洋军张勋等部在利国驿一带激战,互有进退,后因北洋军兵力增加,而讨袁军中则有部队被北洋军策反,致使战线崩溃,7月24日放弃徐州。原计划前线各军在临淮关设防再守,但后因江西及徐州战事失利,军心涣散,各师相继自行撤退,冯国璋即率北洋第2军很快渡江,黄兴于万不得已中一走了之。驻守南京的革命军在没有领导和统一指挥下,进行了天堡城保卫战,人自为战,血战20馀天,至9月11日,终因兵力悬殊,南京失守。上海方面,陈其美于7月22日率蒋中正、刘福彪等部进攻北洋军盘踞的上海制造局,但久攻未下,被迫撤退。居正、钮永键防守的吴淞炮台,在北洋海军的攻击之下,坚持到8月13日终于失守。其他各省,或败或降,江南基本上落入袁氏之手。大批革命党人惨遭杀害,孙中山、黄兴等人被迫流亡日本。
民国4年(1915年)12月,云南护国军起义反袁,随著北洋军全线崩溃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使袁遭到沉重打击。民国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
Remove ads
袁世凯死后,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状态,江苏此时为直系军阀冯国璋的势力范围。这一时期,江苏的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无锡、南通和常州的纺织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到14年(1925年)之间,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陆续通车,徐州作为铁路枢纽,再度成为一个重要城市。
直系军阀独揽北京政权以后,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各种反直势力深感压力,民国13年(1924年)9月,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正式组成反直同盟,双方又在寻找新的战机。浙江督军卢永祥和松沪护军使何丰林原为皖系,而江苏督军齐燮元为直系将领,直系千方百计想将上海和浙江划入自己势力范围,因而此一战势不可免。9月,齐燮元借口卢永祥收容了直系军阀孙传芳击败的福建皖系臧致平、杨化昭部队,向卢发动进攻,战端即开。直系为打败卢永祥,动员了苏、皖、闽、赣、鄂、6个省的直军共5个师5个旅,共4万多人,由齐任总司令,分路向上海、长兴等地发动进攻。卢永祥则将其所属部队及从福建退入浙江的皖军组成淞沪联军与之对抗。9月3日,两军在黄渡相遇,战争爆发。上海为两军争夺焦点,因而双方均将主力集中于淞沪周围,反复激战于黄渡、安亭、浏河、南翔、罗店、青浦、嘉定之间。后孙传芳率部由闽入浙,防守仙霞岭的卢军一部倒戈,浙江战场激变,卢永祥被迫放弃浙江。9月25日孙传芳进入杭州。之后,齐燮元指挥各路直军全力进攻淞沪,扫清上海周边,直抵龙华。10月3日、卢永祥通电下野,14日齐燮元军队进占上海,江浙战争结束。
民国14年(1925年)10月,在浙江的直系军阀孙传芳自任浙、闽、皖、赣、苏五省联军总司令,分兵进攻奉系军阀。奉军为缩短战线保存实力,将部队从上海、南京一带撤至徐州,从此东南五省成为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Remove ads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在两湖击败吴佩孚取得胜利之时,准备在江西开辟新的战场,实现消灭孙传芳的战略目标。8月下旬,孙传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从苏、浙、皖抽调兵力,组成援赣军,任命卢香亭为总司令,率兵进入江西,孙传芳随后赶赴江西亲自督战。11月上旬北伐军进入南昌,孙传芳潜逃南京。孙传芳在江西战场投入的10万兵力,绝大部分被北伐军歼灭,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
在北伐军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决定出兵援助孙传芳及吴佩孚。民国16年(1927年)1月7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即先攻取浙江、淞沪,消灭孙传芳主力,然后合攻南京。北伐军编为3路,东路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以第一军为主,辖6个纵队,分2路由赣东和闽北进攻浙江,夺取杭州、上海。2月下旬,北伐军在浙江战场取得胜利之后,立即进军苏、皖,攻取沪、宁,以东路军的第1、2、3纵队沿沪杭线进攻上海,第4、5、6纵队及中路军的第二军进攻苏、锡、常一带,两路协同围歼浙沪之敌,而后与江右军会攻南京。此时孙传芳将馀部2万馀人全都布署在上海周围的松江、青浦、苏州一线,准备决战到底。直鲁军也派万馀人分赴上海、松江、南京、镇江等地助战。3月13日,两军在蜀山、张诸、溧阳一带展开激战,14日北伐军攻克张诸、蜀山、宜兴,占领溧阳,至20日,各纵队分别占领沪宁线上黄村、奔牛、吕城、常州、丹阳等地,切断上海与南京的联系。北伐军此时重新布署,东路军由白崇禧率领第1、2、3纵队进攻上海,第4、5、6纵队配合,主力进攻松江之敌。北伐军与直鲁军激战两昼夜,于3月21日夺取松江,上海门户已开。何应钦即命各部向上海进攻,第一师攻占龙华,第二十六师至梅家街,第二十一师进占苏州,海军进攻吴淞,上海已为北伐军四面合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国民党钮永建和共产党周恩来等领导下,发动第三次武装行动,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并建立起一支2,700人的工人纠察队。3月22日,白崇禧率部进入上海。
3月20日,中路军的程潜命包围南京的各部队向南京周边各据点发起猛攻,经过3日激战,陆续攻克陶镇、秣陵关、龙都镇、江宁镇,直逼南京近郊。何应钦所率东路军也到达镇江。3月23日,程潜下令总攻南京,当天即突入南京城,孙军与直鲁军仓惶溃逃,北伐军俘虏4,000馀名,缴枪300馀枝,炮百门,顺利攻克南京。蒋中正等国民党人员认为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势力日益膨胀,“党中有党”,如不早日铲除今后会更难控制,发动清党行动。四一二事件以后,亲共的汪兆铭武汉国民政府在4月15日于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第二届常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严厉声讨蒋中正并决定开除其党籍,免去其本兼各职4月18日,蒋中正在南京另成立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对立,是为“宁汉分裂”。
Remove ads
民国16年(1927年)4月,蒋中正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定南京为首都。民国17年(1928年)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在名义上完成了统一。并在10年之内,同时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建设,包括修建了早期的公路网。国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南京和上海脱离江苏省成为独立的院辖市,江苏的省会则于民国18年(1929年)迁往镇江。

民国26年(1937年)7月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中断了中华民国的黄金时代。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得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2月13日,南京陷落,3个月之久遭受日军残酷的南京大屠杀,造成约30万人遇难。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的商业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镇江陷落以后,江苏省会迁往苏北。南京成为中国东部沦陷区汪精卫傀儡政权的首都。汪兆铭政权的江苏省省会设在苏州,民国33年(1944年)曾以徐州为中心设立了淮海省。抗战期间,中共的新四军则在江苏北部的农村地区立足,在盐城设立军部。到民国34年(1945年)战争结束时,新四军攻占了清江浦(淮阴),作为苏皖边区政府的首府。
战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而中共控制了部分苏北地区。11月30日,在淮阴县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不久,国民政府与立足东北与华北的中国共产党爆发全面内战。民国35年(1946年)7月,国军为保卫首都南京侧翼安全,向苏中和苏北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中共将领粟裕发起苏中战役,与国军激战到12月底,国军占领了苏北全部城镇,赶走了苏北的新四军政权。民国37年(1948年)11月辽西会战后,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徐州国军重蹈东北国军全军被歼的覆辙,决定将主力收缩到津浦路的徐州至蚌埠段两侧,采取攻势防御,以阻止解放军南下。必要时将放弃徐州,凭借淮河进行抗击,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安全。
1948年底,国军、解放军在徐州附近一带进行的徐蚌会战,国军损失了近60万大军,解放军攻占长江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国军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兵力丧失殆尽,首都南京及金融中心上海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同时,由于此战国民党黄埔军系损失大半,造成蒋中正在中央政府内之地位动摇,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之桂系借此对他攻击,使蒋中正于民国38年(1949年)1月底被迫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此时,解放军已抵近长江北岸,近逼南京城。1月26日,中共军队占领六合县(1958年后,属南京市)。27日,占领启东县,数日之间又攻占如皋县、南通县和海门县,已抵近上海市。到了同年4月,国、共双方和谈宣告破裂。中共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渡过长江,占领江阴要塞,并攻陷首都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在此前已南迁至广州;同月23日,中共解放军进入省会镇江县,5月27日占领上海,6月2日攻陷崇明,江苏省政府撤往嵊泗列岛。中共于江苏省境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9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将位于嵊泗列岛的嵊泗设治局升为嵊泗县(今属浙江省舟山市),使之成为中华民国江苏省最后管辖的县。
民国39年(1950年),国军撤离海南岛、舟山群岛后,江苏省主席丁治磐率领政府官员以及当地居民随同国军于5月18日起陆续撤离嵊泗,26日全数抵台(一说是7月7日至8日撤离),中华民国的江苏省至此完全沦陷。
管辖范围

中华民国设立的江苏省的范围与大清设立的江苏省除之后单独设立的院辖市以外边界没有变化,大抵为今江苏省大部(除盱眙县、泗洪县大部),上海市,安徽省砀山县、萧县,以及浙江省嵊泗县大部。面积约为109,687平方公里。[1]民国16年(1927年),上海、南京先后划出置特别市,上海县、宝山县与江宁县的辖境缩小。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0万8,314平方公里[2](一说10万7,600平方公里)。东滨黄海,北邻山东省,西界安徽省、河南省,南接浙江省。
人口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3]: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江苏省的人数为23万9,763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8.89%[4]。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辛亥革命后,清代在江苏设置的各道自然消失。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三个《划一令》公布后,江苏省因为国民党势力所控制,未立即设立道级行政区。直到7月,才以清代徐州道(淮徐道)所辖区域设徐州观察使。8月,又以清代淮扬道区域设淮扬观察使。民国三年(1914年)1月,以旧苏松道区域设上海观察使。5月,全省下式设立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5月23日,任命各道道尹。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省,取消各道。
- 金陵道
- 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以清代江宁、镇江二府辖境置。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江宁县(今江苏省南京市)。辖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丹徒、丹阳、金坛、溧阳、扬中11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 沪海道
- 原为上海道,民国三年(1914年)1月置,驻上海县(今上海市黄浦区上海老城厢)。初辖上海、松江、南汇、崑山、宝山5县,同年3月改辖上海、吴县、吴江、常熟、崑山、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南汇、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15县。5月23日改为沪海道,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海门12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 苏常道
- 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以清代苏州、常州二府及通州直隶州辖境置。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吴县、常熟、崑山、吴江、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南通、如皋、泰兴12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在江苏省党政委员分会裁撤以后,民国21年(1932年),依照江苏省制定的《行政区监督组织规程》,将全省各县分隶15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行政监督1人,简任,兼领区内首县县长。此后,又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22年(1933年)3月,据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各省行政督察专员专行条例》及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的《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组织条例》,全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1人,兼领区内首县县长。江苏省政府认为所划督察区太多,决定改划为9区;同时为增加督察效率,决定试行专员不兼县长。先于离省会较远、县政极待改进的江都、铜山、东海、淮阴、盐城、南通等5区设置专员。民国24年(1935年),增设江宁区,成为第十区。民国25年(1936年)2月,又设松江、无锡2区。江都、溧阳2区因距省会较近,暂未设专员:
此后,区改以序号排例。民国26年(1937年)4月,第五区所辖的江浦、六合2县划归第十区。民国28年(1939年)至33年(1944年)间又调整为九区:
民国34年(1945年)8月,增设第十区,辖江浦、六合、仪征3县,驻地未定;并将第四区崇明县改隶第三区,第六区阜宁县改隶第七区,第七区宿迁县改隶第九区、宝应县改隶第六区。
此后,仍置9区,但各区辖县及驻地有所变化,连云、徐州2市由省政府直辖:
清代江苏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8府、1直隶厅、3直隶州,下辖4厅、3州、62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江苏独立。不久,废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废府、州、厅建制,一律改县。北洋政府时期,江苏新析置灌云县,此外,由清代数县合并者有11县,由州、厅改名者有7县,共辖有60县。南京国府时期,先后设立启东、嵊泗2县,还设置过苏州、无锡、徐州、连云等市。民国38年(1949年)时,江苏省划分为9行政督察区,下辖2市、62县。民国77年(1988)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10月停用。江苏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行政区划年表
政府体制
清代江苏省有二省会,分别为南京和苏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因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江苏都督府迁驻吴县(今苏州市)。此后,复以江宁县(今南京市)为省会。民国16年(1927年)7月27日,南京成立特别市,为国民政府所在地,不再受江苏管辖,但江苏省会依旧寄治南京;直到民国18年(1929年)二月,江苏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县。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江苏省境大部分沦陷。11月,省会暂迁至江都县;12月,再迁至淮阴县;民国28年(1939年)3月,再迁至“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苏北重镇兴化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因日军入侵,省政府迁至淮安县车桥;民国32年(1943年)10月,省政府暂迁安徽省太和县办公;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省政府暂迁安徽省阜阳县李寨办公[15]。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江苏省政府于9月迁回镇江县,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中共解放军进入镇江县,江苏省政府迁至崇明县。6月又迁至嵊泗列岛,至民国39年(1950年)5月中旬撤离来台。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省建立了许多军政府。同年11月3日,上海起义。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并于当日建立江苏都督府,下设参谋厅及民政等5部。次日,沪军都督府在上海成立,下设司令部、军务部、民政部等10部。同日,吴淞军政分府在宝山县吴淞成立。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苏都督府迁往南京。在此前后,多处军政分府及都督府相继建立:11月4日建立青江浦军政分府(江北都督府);11月6日建立松江军政分府、锡金军政分府;11月7日建立镇江都督府;11月8日建立嘉定军政分府、南通军政分府;11月9日建立扬州军政分府;11月14日建立徐州军政分府;12月2日建立江宁都督府。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月9日,江苏都督府迁回苏州。此后废镇江都督府,置江北都督、徐州军政长,为江苏都督府的军政分府。沪军都督府改置民政等厅,并于9月并入浙江都督府的军政分府。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江苏都督府再次迁往南京。11月19日,置江苏民政长,为全省民政长官,下设民政、内务等司。12月,军民分治,省行政公署成立[16]。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财政等厅。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
民国16年(1927年)3月2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建立江苏省政务委员会,筹备建省事宜,并执行政务。25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布任命令。4月1日,蒋中正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裁撤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建立江苏省临时政务委员会、临时军事委员会、临时财政委员会,并规定3个委员会的委员分别兼任上海临时政务、军事财务委员会的委员。同日,蒋中正发布任命令。4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取消主席制,从委员中推选5人为常务委员,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农工、司法、军事7厅;同时裁撤省临时政委员会、临时军事委员会、临时财政委员会。10月28日,南京国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议决,将江苏省政务委员会改组为省政府委员会。11月1日,改组成江苏省政府,下设民政、财政等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日军入侵,国民政府于11月26日令改组省政府委员会。12月,日军攻陷江苏全省,江苏省政府成为地方流亡政府。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结束,江苏省政府恢复其行政管辖区域。10月26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省政府。民国37年(1948年)9月1日,再改组省政府[17]。民国38年(1949年),因中共解放军进入苏南,江苏省政府迁往崇明、嵊泗一带。省政府的行政机构,随著民国39年(1950年)随著国军撤离嵊泗而消亡。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32年(1943年)1月28日设置江南行政公署[18](一作1939年1月1日置[19]),行署驻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附近的梅林,代行江苏省政府职权,管理长江以南地区;2月16日设置徐州行政公署[18](一作1939年3月4日置[19]),行署驻地不详,代行江苏省政府职权,管理长江以北地区;12月,又以长江以北盐城、宝应以东地方设置江苏特别行政区,直隶重庆国民政府[20]。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于9月裁撤各行署。
- 省长
- 省政府主席
- 省长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