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丹佛龙属
结龙节科的一属恐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丹佛龙(属名:Denversaurus)是结节龙科的一属甲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垂克阶晚期的北美洲西部。过去一度被一些研究人员视为埃德蒙顿甲龙的次异名,但现今的研究指出它是独立的属。
Remove ads
发现

1922年,任职于科罗拉多自然史博物馆(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前身)的技师兼采集者菲力普·雷海默(Philip Reinheimer)在南达科塔州科森郡的颓托牧场(Twito Ranch)附近发现了一种来自马斯垂克阶兰斯组的甲龙类化石。194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朗将该发现归入长头埃德蒙顿甲龙。[1]
1988年,罗伯特·巴克决定将埃德蒙顿甲龙属下的物种拆分出来:粗齿埃德蒙顿甲龙建立成独立的亚属查斯腾伯格龙(Chassternbergia);丹佛的化石则被命名及叙述为新属新种:模式种施氏丹佛龙(Denversaurus schlessmani),属名代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丹佛自然史博物馆,种名纪念博物馆的主要赞助者兼施莱斯曼家族基金会的创办人李·施莱斯曼(Lee E. Schlessman)。[2]
正模标本DMNH 468出土于南达科塔州马斯垂克阶晚期的兰斯组,包含一个缺乏下颌的头骨与数个身体装甲的皮内成骨,保存于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巴克将第二件标本AMNH 3076归入本属,一个由布朗和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罗兰·伯德在德州布鲁斯德郡螺丝溪(Tornillo Creek)大约也是上白垩纪马斯垂克阶的阿古哈组地层中发现的头骨。[2]
黑丘地质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怀俄明州奈厄布拉勒郡发现了一具结节龙科骨骼也被鉴定为丹佛龙,昵称为“坦克(Tank)”,标本包含下颌、部分身体和约一百个皮内成骨,目前保存于洛矶山恐龙资源中心,馆藏编号BHI 127327。[3]
丹佛龙的有效性受到肯尼斯·卡彭特1990年关于甲龙类分类学论文的质疑,他指出巴克对丹佛龙的鉴定主要是根据他自己对正模标本未破碎状态的艺术复原。鉴于DMNH 468发现时已破碎,卡彭特将其归入埃德蒙顿甲龙未命名种,甚至指出其与粗齿埃德蒙顿甲龙的相似性。[4]数位研究人员将丹佛龙视为粗齿埃德蒙顿甲龙[5]或长头埃德蒙顿甲龙[6]的异名,或是另外的有效种施氏埃德蒙顿甲龙(Edmontonia schlessmani)。[7][8]
在一份2015年的论文摘要中,麦可·本斯(Michael Burns)修正了白垩纪最末期西部内陆的结节龙科系统分类,依照系统发生学位置丹佛龙为有效属。[9]
Remove ads
叙述

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估计丹佛龙身长6公尺及体重3吨。[8]
1988年巴克认为丹佛龙与埃德蒙顿甲龙和查斯腾伯格龙的差异在于头骨后部较宽、眼窝位置更靠后。[2]正模标本头骨长49.6公分、后部宽34.6公分;AMNH 3076标本的比例较没那么极端,长39.5公分、后部宽22公分。1990年卡彭特表示归入标本较大的头骨长宽比是化石挤压所造成的。[4]
2015年本斯提出丹佛龙不同于埃德蒙顿甲龙、但与胄甲龙相似之处在于膨胀突起的头骨轮廓、各个头顶装甲有可见沟槽,与胄甲龙的差异为丹佛龙有著相对较宽的吻部。[9]
分类
1988年巴克将丹佛龙置于结节龙超科中假设的结节龙科姊妹群埃德蒙顿甲龙科(Edmontoniidae),可能不属于甲龙类而是最后幸存的剑龙类。[2]这样的假设已不被现代支序分类学所支持。现在丹佛龙的标本,无论是独立属或埃德蒙顿甲龙的异名,都被认为属于甲龙类结节龙科。保罗假设丹佛龙是长头埃德蒙顿甲龙的直系后代。[8]本斯将丹佛龙与胄甲龙互成姊妹群。[9]无论如何,丹佛龙都是已知最后幸存的装甲类之一。[2]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