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德穆爾特文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烏德穆爾特人是俄羅斯一個操烏拉爾語系語言的民族,長期以來只有口傳的文學。他們傳統上信仰多神教,後來皈依了東正教。
烏德穆爾特人的作家文學可追溯至18世紀,其起源是首批民間文學集錦的出版以及對俄羅斯作家作品的翻譯。第一批烏德穆爾特作家包括格里戈里·韋列夏金、伊萬·瓦西里耶夫、伊萬·米赫耶夫、伊萬·雅科夫列夫、克德拉·米特雷、庫澤巴伊·格爾德,他們用俄語創作。烏德穆爾特民族文學最早發表的作品是格里戈里·韋列夏金的詩歌《灰鴿,灰鴿……》和米哈伊爾·莫日金的敍事詩《逃亡者》。
20世紀初的特點是規範性美學的傳播,它要求文學塑造具有特定革命品質的正面人物形象,這一特點一直主導到20世紀50年代。
在1930至1950年代,出現了大型的史詩形式——長篇小說,例如格里戈里·梅德韋傑夫的《洛津原野》、克德拉·米特雷的《沉重枷鎖》、米哈伊爾·科諾瓦洛夫的《加揚》、米哈伊爾·彼得羅夫的《老穆爾坦》。
在1960至1980年代,文學創作開始傾向於探索大型體裁——系列長篇小說(如謝苗·薩姆索諾夫的《鴿子不會迷途》、根納季·佩列沃希科夫的《向大地致敬》、伊萬·加夫里洛夫的《在故鄉的土地上》)。
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文學的顯著特徵是人物形象的民主化、描繪複雜的人際關係、批判精神、對民族傳統根源的探索以及自由的敍事結構。[1]
Remove ads
蘇聯時期
1926年3月成立了全烏德穆爾特革命作家協會(ВУАРП),該協會促進了烏德穆爾特文學力量的聯合。[2]
1930年1月召開了第一次烏德穆爾特作家會議,確定了作家組織的任務,並號召動員勞動人民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計劃。[2]
烏德穆爾特作家克德拉·米特雷對烏德穆爾特文學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29年,他的烏德穆爾特語小說《沉重的枷鎖》出版,在書中憤怒地譴責了資本主義、當地富農和神職人員。[2]
在1930年代,各種體裁蓬勃發展,許多年輕的烏德穆爾特作家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如P.布利諾夫、A.盧扎寧、T.阿爾希波夫、M.科諾瓦洛夫、I.加夫里洛夫、F.克德羅夫)。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主導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培養「新人」。[2]

根納季·德米特里耶維奇·克拉西利尼科夫的作品在19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問世,是「鄉村散文」的傑出典範。在他的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中,展現了集體農莊建設與農民舊習俗、舊世界觀之間的悲劇性鬥爭。
Remove ads
當代創作
在1990年代,最受讀者關注的是 К. 洛馬金的中篇小說《請珍藏在心》(Котьку возь сюлэмад,1983年)、Г. 馬季亞羅夫的中篇小說《被遺忘的花》(Аналтэм сяська,1991年)、В. 阿格巴耶夫的中篇小說《鄰村的女婿》(Бускель гуртысь эмеспи,1992年),以及Р. 伊格納季耶娃的短篇小說《地下》(Муржолын,1993年)、《懺悔》(Опкелён,1993年)、《罪人》(Сьолыкоос,1994年)。[3]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馬特維耶夫(Матвеев, 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的三部長篇小說《傻瓜》(Шузи,1995年)、《以魚之名》(Чорыглэсь лушкам кылбуранъёс,2005年)、《覆盆子山》(Эмезь гурезь,2015年)——根據維克托·列昂尼多維奇·希巴諾夫的觀點——標誌着烏德穆爾特文學中後現代主義的開端:長篇小說《傻瓜》的體裁被希巴諾夫定義為「胡扯小說」,而長篇小說《以魚之名》則定義為「譫妄小說」。[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