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書名號
标点符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书名号,是用于标明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等作品名称的符号。其变体有双书名号“《》”(直排:︽︾)、单书名号“〈〉”(直排:︿﹀)、浪线书名号“﹏﹏”(直排:︴)。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12年10月8日) |
Remove ads
历史
和中文大多数标点符号一样,在官话白话文开始作为正式书面语言(1919年)以后,书名号才开始被采用。
1919年4月,胡适和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半农、钱玄同颁布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1]。
1951年,195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标点符号用法》,确定了以“《》”作为书名号。
用法
中国大陆书名号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例如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外双内单。
早期使用波浪线书名号(﹏﹏),但排版及书写不便,现在通常使用新式的书名号(《》)。
台湾早期的书名号一律为浪线书名号(﹏﹏),输入、排版十分不便,和私名号一样渐渐淘汰消失中。后来,中华民国教育部于2008年9月颁定《重订标点符号手册》将浪线书名号列为甲式书名号,《》和〈〉列为乙式书名号[2]。中小学的教科书仍以浪线书名号为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GB/T 15834的规定不同,中华民国在使用书名号时,有时可以在并非嵌套的情况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单书名号。[3]
输入
角型书名号可用电脑直接输入。但是单书名号不同于数学的小于号(<)和大于号(>),双书名号也不能写作两个小于号和大于号相叠加。
而对于浪线书名号,由西方主导设计之Unicode并未提供百分百符合定义之书名号,只有“⌇”(WAVY LINE,U+2307)、浪线“〰”(wavy dash,U+3030)、顶浪线“﹋”(wavy overline,U+FE4B)、双重顶浪线“﹌”(double wavy overline,U+FE4C)及底浪线“﹏”(wavy low line,U+FE4F)亦可连用,及用于直排之“︴”(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wavy low line,U+FE34),但于现代文书软件难以实际配合文字使用。部份软件如OpenOffice.org和LibreOffice可以在文字加“底浪线(wavy underline)”,但和以底线作专名号一样无法自动断词。如果要解决前述的无法断词的问题,可以在两字词间加入一号字体大小的空格作临时技术手段。
比较:
两条WAVY LINE(U+2307) | ⌇ |
两条浪线(U+3030) | 〰〰 |
两条顶浪线(U+FE4B) | ﹋﹋ |
两条双重顶浪线(U+FE4C) | ﹌﹌ |
两条底浪线(U+FE4F) | ﹏﹏ |
直排底浪线(U+FE34) | ︴ |
Remove ads
范例
Remove ads
在其他语言里
中文的书名号是比较特别的,大多数文字一般用引号或斜体表达。如果中文里面附带了英语(和其他外语),一般不附加书名号[6],而是用斜体或用括号。
而不是:
- 《Faust》(《浮士德》)是歌德的作品。
英文(以及几乎所有拉丁字母书写的语言)没有书名号。书名直接以斜体字来表示,如 Harry Potter。
日文的书名号为双引号『』,并不使用双角号《》[注 1],篇名则使用单引号「」表示。
部分印欧语系语言使用外形接近中文书名号的 Guillemet 作为引号使用,例如‹Beispiel in der Schweiz›或»Beispiel in Deutschland und Österreich«[注 2]。该字符码位如下:
- U+00AB « LEFT-POINTING DOUBLE ANGLE QUOTATION MARK
- U+00BB » RIGHT-POINTING DOUBLE ANGLE QUOTATION MARK
- U+2039 ‹ SINGLE LEFT-POINTING ANGLE QUOTATION MARK
- U+203A › SINGLE RIGHT-POINTING ANGLE QUOTATION MARK
标准的AZERTY键盘及加拿大法语QWERTY键盘皆有西文双“Guillemet”。以下为部分输入西文“Guillemet”的方式。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