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
Remove ads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刊 1],或称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服饰[网 1]“外七里九”服饰[书 1]于田女箭式袷袢[书 2],也会以其外衣“箭服”或“箭袍”代指整套服饰,[刊 2]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策勒县等地,以克里雅人为主的女性民族服饰哈密市也有身穿类似服饰的维吾尔族

事实速览 维吾尔族服饰,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由小帽坦力拜克、头巾、外衣派里间(箭服、箭袍)、内袍居宛曲克兰克组成。传统中,有资格穿着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的女性须要已经结婚并生于有一胎,并经历居宛托依仪式。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以“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服饰”之名收录入第一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作为“维吾尔族服饰”被收录。

Remove ads

穿戴与样式

概说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小帽坦力拜克、头巾、外衣派里间、内袍居宛曲克兰克。穿戴时,妇女会将头发分为两条辫子,在头上披上白色头巾,再将小帽坦力拜克用别针缀在头巾或头发之上,一般缀在头部右前侧。内穿纯色内袍居宛曲克兰克,外套深色外衣派里间。[书 3][刊 1]

小帽“坦力拜克”及头巾

坦力拜克(维吾尔文:tälpäk)或克里雅坦力拜克[书 4],汉语称其于田小帽[刊 1]、于田小皮帽[刊 3]。坦力拜克已经脱离传统帽子的御寒功能,仅留有装饰作用。其主要面料为羔皮或毛线制作的仿羔皮,以黑色最为常见。其外径不过20厘米,内径不过8厘米,高约5厘米,口大顶小,外形如钟或倒置小杯。帽顶以蓝色为主的绸缎或金丝绒,下沿羔皮或仿羔皮,帽边缘有约1厘米的黑毛线短穗。[刊 4][刊 3]

场合的不同佩戴小帽坦力拜克的样式不同,妇女在丧事时会佩戴白色外层的或者银色外层的坦力拜克;在婚礼、节庆时,则会佩戴棕色或海蓝色的。[刊 4]头巾(维吾尔文:yāghliq)以白色为主,分为有花纹头巾和无花纹头巾。年纪较大的女性在婚礼、节日时佩戴有花纹头巾,在丧事时佩戴无花纹头巾。如今鲜有佩戴白色头巾的妇女。[刊 4]

外衣“派里间”

派里间[刊 1]或皮日夹[书 4](维吾尔文:pirijä)是维吾尔语的汉语音译,常被称作“箭服”或“箭袍”[刊 2]。新疆和田地区文物局的李吟屏称其为弧形布带胸饰女袍,但未被广泛认可。[刊 2][刊 5]派里间以黑色或湖蓝色等深色的丝绸或棉布为主要面料,是交领、对襟、长袖的长外衣,是一种拥有宽大的衣身、平直的衣袖袷袢。派里间主要装饰是位于胸前两侧,各有七条或九条对称且依次排列的弧形尖头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多为蓝色绸布条。在袖口、领口、衣襟底部会有约3厘米宽、和胸口装饰相同的绸布。[网 2][刊 4][刊 1][书 1]一些派里间会有梅花竹叶团花纹做装饰。[书 3]

内袍“居宛曲克兰克”

居宛曲克兰克[刊 1](维吾尔文:yaqilighan köngläk),或称居宛裙[刊 4]、箭服配套内衣[书 3]。由除红或绿外的纯色丝绸或棉面料制成,是直筒、合领半开样式的套头内袍。居宛曲克兰克衣领右侧有九条深色扇形图案,由布料或丝线制成。加之派里间胸前的七条装饰图案,所以整套服饰有“外七里九”服饰之称。居宛曲克兰克领口有约2厘米宽的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有两条同色绳带。[刊 1][刊 4][书 3][书 5][书 1]

记载与分布

已知外界最早关于类似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的记载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记录,他在1884年进入于田地区,并在普鲁村停留5日。在此期间,普尔热瓦尔斯基记录了对当地妇女服饰的描述,并留下照片。在当时,当地女子袷袢的双襟领边上装饰有绿色绸缎或呢绒布条。此后,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日本军官日野强、德国探险家勒柯克分别在1906年的叶尔羌、1907年的吐鲁番、1913年的库车都见过类似穿着。不过,这些服饰与如今的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无论是款式还是面料等方面或多或少有所差距。[刊 6]另外,清代诗人萧雄曾在以《西疆杂述诗》中有“高冠似瓮覆还空,小帽如觚绣并工。应是平生嫌发短,不交露顶见王公。”的诗句,有观点[a]认为这诗句形容的是小帽坦力拜克。[刊 7]但萧雄在原文中的注则称这种帽存在于哈密一带,与小帽坦力拜克或无直接关系。[刊 2]

如今,对该女性民族服饰的描述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亚博依乡居民的穿着为主。维吾尔民俗学者买塞地·买提卡司木认为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分布的核心区是在于田县的15个乡、镇,策勒县达玛沟乡民丰县且末县的部分乡村也有该服饰的分布。[刊 2]南疆地区以外的地方也有类似服饰,如哈密市五堡镇伊吾县淖毛湖、下马崖、苇子峡等地的老年妇女也会在节日或举办麦西来甫身着前襟、袖口、领口等处有三四道装饰边红色或紫色长袍,这种与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形制类似长袍也名为箭袍。[刊 6]在和田地区民丰县策勒县等地维吾尔族妇女也会佩戴坦力拜克。[刊 3]

Remove ads

仪式

在于田县、策勒县等地,传统意义上并非所有女性都可以穿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能够穿戴该服饰的女性须要已婚配且生育完头胎,并且在首次穿戴该服饰时要举办传统的居宛托依仪式,即少妇礼。居宛托依仪式是当地妇女成熟的标志,也是融入社会的外在标志。在传统的居宛托依仪式中,妇女的父亲和丈夫会向她赠送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金银首饰等,自此该妇女获得在任何场合穿戴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的资格。[刊 6]

来源

关于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的由来有多种传言,其一也为“箭服”或“箭袍”名称的来源:源自于猎人穿着的猎装,胸前两侧的多条装饰是自箭袋演化而来。[刊 7]此种说法流传较广,几成定论。[刊 2]但此种说法缺乏严谨的考证和分析,李吟屏更是认为“箭服”的命名想当然:用于射箭的服装为便于射箭,必定会是是窄袖、束袖口,而非派里间的广袖、肥大。[刊 5][刊 2]流传较广的原因可能是“箭服”、“箭袍”的名称简洁且醒目,加上克里雅人服饰独特”、当地人为了生计而采用此种说法等因素。[刊 2]另一种说法与宗教、崇拜相关,或源自于萨满教;或源于维吾尔族人对鹰的崇拜,胸前装饰源自于鹰展开的翅膀,后演变为弧形;或源于道教道袍,与老子访于阗老子化胡)相关。[刊 7]这些观点虽然广为流传,但鲜有可靠依据,多以“据……说”传世。[刊 2]

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等来源称无论是小帽坦力拜克,还是外衣派里间都有两到三千年的历史。[书 4]但也有考察[b]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尚未出现如坦力拜克般的小帽。从20世纪初羔皮的销量剧增开始,为节省材料,女式皮帽的体积渐小,逐渐成为装饰品。1960年代初人民公社化时期畜皮缺乏,帽匠只得用毛线、绸缎先制作帽面,再在其外缀羊皮,小帽坦力拜克方才诞生。[刊 5]外衣派里间则可能出现于清代,因中亚各地并无类似服饰的出土,也未在清以前的文献中记载。[刊 5][刊 2]

关于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服饰历史源流,其面料选择当地至少在3世纪就出现的丝绸面料,纹样以明清时期的缠枝花纹和伊斯兰风格的几何纹样为主。色彩方面以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常见的黑白色为基础,加上维吾尔族服饰中常见的蓝色等颜色。形制上,外衣派里间可能源自叶尔羌的一种肩领处有刺绣纹饰的女袍,而这种女袍脱胎于中原汉满服饰。外衣派里间则是中原服饰和维吾尔族袷袢结合、并逐渐演化的产物。[刊 5][刊 2]不过,外衣派里间也有可能源自游牧民族的袷袢。[刊 1]内袍居宛曲克兰克的形制则可能源自欧洲、西亚一带的贯头衣,并受到中亚服饰文化影响。[刊 1]纹饰方面,外衣派里间胸前的弧形尖头装饰图案可能源自于文明交流中出现的双翼纹。内袍居宛曲克兰克上的羊角纹是传统民族纹样,可能起源于生殖崇拜。内袍居宛曲克兰克衣领处的扇形图案则与与生育有关。[刊 1]另外,居宛曲克兰克与派里间胸前的七条或九条的装饰或和维吾尔族视7和9为吉祥数有关。[刊 4][书 1]

相关传说
坦力拜克诞生的传说(一):于阗王征服了附近的王国,并将王国太子妻阿米娜掳回。心灵手巧的阿米娜用黑色羔皮缝制了5个精巧的小帽送给玉阗王后,往后非常喜欢这小帽,阿米娜也随之受到宠爱。之后帽子传入民间。[刊 6]

坦力拜克诞生的传说(二):叶尔羌汗国举办大规模的盛会,要求参会的头领们带上当地最精美的新鲜物品。于田人选择了小帽坦力拜克赴会,并获得汗的喜爱,汗奖励了于田人。此后,坦力拜克流传至今。[刊 6]

服饰诞生的传说:于阗公主因拒绝了邻国国王达克雅努斯求亲,而惹恼了达克雅努斯。达克雅努斯入侵了于阗国,并屠杀成年男性。于阗公主号召失去丈夫的寡妇们抵抗,并为每人定制战服:深色的大衣为悼念亡夫,领口到衣边的花边寓意着“有命一条”,胸前的纹饰代表着18条肋骨。妇女们高呼“人只有一条命、十八条肋骨”奋勇杀敌,最终战胜并赶走了达克雅努斯的军队。战争结束后,公主得到王位,将王冠改为茶碗大小戴在头上。此后,王冠逐渐演变为坦力拜克,战服则演变为派里间。[刊 6]
Remove ads

保护

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服饰”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项目之一收录其中。[网 1]2008年,于田县将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服饰作为“维吾尔族服饰”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获收录。[网 3][书 4]

注释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