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时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代十国
Remove ads

五代十国(狭义907年—960年,广义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由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大部分汉地为止。五代十国实质上是晚唐政治与藩镇割据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较强,自命承继大统的中央政权鼎革五朝,故统称为“五代”。除了首末两代后梁后周汉人建立以外,中间三代后唐后晋后汉则由沙陀人所建立。虽然“五代”实力似乎较为强大,但仍无力控制整个汉地;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或自立为帝、或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其中十个国祚较长、国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十国”。这个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大员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火连年不休,统治者多重武抑文。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参1]。此一时期也是唐、宋之间的地缘关系重整时期。

事实速览 五代十国, 时期 ...

从唐朝灭亡至北宋建立半个多世纪期间,中原地区依次出现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7年梁王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开始。之后,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灭后梁,建国后唐。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其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日渐强盛,但因后来发生内乱,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随后后晋建立。不久,石敬瑭死后,契丹与晋的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太原府称帝建立后汉,收复中原。之后,后汉枢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并将皇位传给其养子柴荣,柴荣苦心经营,使得后周日渐拥有有统一中原的能力,但其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吴国最强,而后被齐王李昪夺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较盛,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曾被后周所败。蜀地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北汉是唯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赵光义相继扫荡其他中原诸国及地区,最后于979年统一汉地大部分地区,十国结束[参1]

五代十国大体上延续唐朝后期的政治体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其中一些政权臣服于五代,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参2]。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重文抑武的国策[参3]。外交方面,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一些外族国家,如汉化的沙陀建立五代后唐后晋后汉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国,南下灭后晋后建立辽朝。还有党项定难军,于北宋时建国西夏、西南白族建立的大理国与逐渐脱离中原政权的越南大瞿越。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参4]

由于北方战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参5]。十国为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海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被外族统治影响宋朝的军事与经济[参5]

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乃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参6]

Remove ads

历史

事实速览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
Remove ads

藩镇割据与唐朝灭亡

Thumb
唐朝篡位的后梁太祖朱温

安史之乱后,唐朝陆续出现许多不受控制的藩镇[注1]。虽然藩镇在唐宪宗时期大致臣服,但直到唐朝中后期,唐廷仍然因为宦官专政牛李党争而无法根除藩镇问题。由于河北被藩镇控制、中原战乱不堪,唐廷十分依赖江南的财富。然而江南地区在庞勋之变黄巢之乱中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朝廷经济收入,唐朝逐渐走向灭亡。唐朝后期出现三个重要的藩镇:沙陀人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因平乱有功受封河东节度使,治所为太原;原黄巢部将朱全忠(原名朱温)因平乱有功,受封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封岐王)、护国军节度使王重盈与镇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首的关中藩镇势力盛大,时常威胁唐廷。黄巢之乱平定后,黄巢降将秦宗权叛变,率军在中原地区四处攻掠,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造成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参8]。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参1]。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参9]

梁(朱全忠)、晋(李克用)与岐(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朱全忠与李克用因故不合[注2],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护国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参9]。关中的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的干涉而失败。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刚招募了一支军队就被朱全忠等人挑唆讨伐李克用,结果大败,因而失去军力,反而受制于藩镇。昭宗后期,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招唤朱全忠入援,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机掌控朝中大权,派兵控制长安,还屠杀宦官数百人。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的威胁,于是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但被朱全忠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位,建国后梁,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参9]

Remove ads

后梁改革与梁晋对峙

五代各朝虽然掌控中原与关中地区,但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参11]。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有的奉五代为宗主、有些依旧拥护唐室,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如何,这些藩镇都已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具代表性(并非同时出现)的国家被史家称为十国[参12]。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有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镕等,半独立的有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卢龙军节度使燕王刘守光,独立的是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蜀地方面,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广一带,占据江陵周围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后唐时建荆南,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楚国两广岭南)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南汉江南地区,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吴国,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吴越国,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闽国[参11]。另外,交趾地区,静海节度使曲承裕自立,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参13]。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归义军一度建立西汉金山国。

Thumb
907年后梁开国之初五代十国局势图。此时各国均臣服后梁,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

后梁太祖针对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偏激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参14];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屠杀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高官,史称白马驿之祸[参15]。这些失意士人重现实而轻名义,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参16]。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王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今山西长治)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勗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勗。李存勗率军于柏乡(今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三年后称帝建国燕国。隔年,李存勗派周德威攻打刘守光,后梁太祖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勗攻灭[参11]

后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后梁太祖有意立义子朱友文为太子[参17],趁机刺杀父皇而继位。然而朱友珪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节度使(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后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918年李存勗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卢龙军节度使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921年张文礼杀成德军节度使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勗率军于镇州击溃赵梁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后。923年,李存勗在魏州称帝(即后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由建国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北面招讨使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今河南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河南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户部尚书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开封府。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控鹤军都指挥使皇甫麟杀死他,后梁亡[参11]

后唐拓土与内乱

Thumb
灭亡后梁,建立后唐的唐庄宗李存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屡次扩充领地,但因管理政事不当而亡于兵变

后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后唐国力强盛。岐国李茂贞对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秦王。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担任凤翔节度使,吞并了岐国。前蜀王建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李继岌率军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后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任用李袭吉等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参16]。后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参18]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后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参19]。不久,天雄军士兵皇甫晖赌博输钱而煽动士兵造反,杀主帅杨仁晸,立偏将赵在礼留后,是为邺城之变,唐将李绍荣平定失败,后唐庄宗只好派养兄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于魏州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率军南征后唐庄宗。各地唐军不愿为后唐庄宗作战,汴州被陷,后唐庄宗因洛阳内乱中流箭而死[参20]。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后唐明宗,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自杀于长安[参18]

后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后唐庄宗时的弊政,朝政逐渐安定。他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馀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这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史家称后唐明宗是五代时期仅次于后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继承[参16]。然而到晚年后唐再度走入内乱。933年后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被杀,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后唐闵帝。此时后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后唐末帝[参18]。内乱期间发生后蜀独立之事。原来在前蜀灭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四川节度使。不久后唐明宗叛变夺位,孟知祥练兵意图独立。932年孟知祥在并吞东川军后被后唐明宗封为蜀王,并于后唐末帝发动内乱时称帝建国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励精图治,扩展疆土,让后蜀维持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参18]

Thumb
燕云十六州分布图,十六州于后晋已经割让给契丹国,只有瀛州莫州于后周时收复

后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后唐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继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惧而怀有叛变之心[参21]。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国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注3],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后晋高祖。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参18]

Remove ads

江南的扩张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国威胁。江淮地区的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五代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参1]。902年杨行密被唐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称江都府。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宣武军朱全忠(后梁建立者)敌对。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大臣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908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主,除掉想自立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参22][参23][参24]

Thumb
南唐大臣韩熙载

徐温掌握大权后屡次攻伐吴越国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谈。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宗主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年号,直到919年吴国改元,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对内则逐步翦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而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最后成为徐温政权的继承者[参25]。923年,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并于927年称帝,即吴睿帝。927年徐温去世,追封齐王,养子徐知诰继位,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参26]。937年徐知诰夺吴睿帝之位,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同年后唐灭亡,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建国南唐,即南唐烈祖[参27]。李昪建国后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合辽朝压制后周,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楚国[参23][参24]

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闽国。吴越国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都杭州,其疆域约同今浙江省,领有八都兵。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中原五代为宗主国,与吴和南唐为死对头,这个策略一直维持到亡国为止。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参23][参24]。闽国是由福建观察使王潮所建立,其与其弟王审知控制福州一带,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其疆域约同今福建省。王审知执政后于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即闽太祖。在位期间也是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并向中原王朝称臣,使闽国迅速发展。925年闽太祖去世后,其继位者与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争而使闽国逐渐衰弱[参23][参24]

Thumb
闽地三分形势图(957年)

闽国的内乱引来南唐吴越的觊觎。943年闽景宗王延羲之弟王延政建州(今福建建瓯)称帝,国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清源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国的关系持续恶化。不久南唐元宗趁内乱之际于951年派边镐攻灭,但隔年因楚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后周趁机于957年发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战败,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唐国主,南唐元气大伤。而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图夺位的叔父李景遂后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五子李煜为太子,但是李煜的书生气质较重。南唐元宗为了避周军与吴越军联合入侵金陵而迁都洪州,即南昌府(今江西南昌)。961年唐元宗去世后,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还都金陵府。至此南唐无力威胁五代,只能保境安民[参23][参24]

Remove ads

湖广的内乱

Thumb
951年五代十国荆南(深紫)、楚国(紫色)、南汉(蓝色)与交趾(淡紫,即静海军)的位置图

而湖广一带有荆南楚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北楚[注4],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后梁太祖的将领,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首府为江陵。荆南地小国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其国君高季兴和高从诲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后唐唐庄宗封为南平王,即武信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后唐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荆南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参23][参24]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立。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署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孙儒部将马殷带部分人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参1]。907年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即武穆王。其势力涵盖今湖南与广西省北部,对外臣服五代各朝,对内平定乱军、强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即长沙府。楚文昭王马希范时期扩地至今广西省东北部,国势颇盛。然而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国势大乱,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即楚恭孝王。然而马希萼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楚国。他们拥护马殷嫡长孙马光惠武平节度使,率军占据朗州(今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至衡山。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廖偃彭师暠拥立为衡山王,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史称众驹争槽。最后,马光惠被王逵以懦弱为由废除,改立辰州刺史刘言为武平军留后;再来南唐元宗于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南唐领有全湖南地区,楚国亡;同时南汉中宗北取桂州(今广西桂林)一带,领有全岭南地区。952年据有朗州的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驱除南唐收复湖南地区,并被后周正式封为武平节度使。而拥立刘言的王逵与他不合,就联合周行逢废除并处死刘言。王逵领有湖南后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为止[参23][参24]

南汉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907年被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被封为南平王,最后911年为南海王,同年去世。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参28],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䶮继位。刘䶮在统一岭南后于917年称帝,即南汉高祖。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隔年改国号为汉,即南汉。南汉高祖与邻国和好,推广科举制度。然而本身残酷奢侈,每视杀人则喜,宠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宁。942年南汉高祖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南汉殇帝贪图享乐,当时有张遇贤叛乱,隔年被其兄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虽然夺取楚国容州(今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是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刘𬬮继位,即南汉后主[参23][参24]。其间越南开始脱离中国统治。

Remove ads

契丹入侵

Thumb
割地称儿的后晋高祖石敬塘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后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国以夺位,此时有赖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平定。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延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后晋高祖之子石重信石重乂。最后在范张联军逼近开封时,有赖侯益杜重威率军击溃而平定。杨光远自恃重兵而干预朝政,后晋高祖常屈从之,后来勾结契丹国叛变而被李守贞打败而死。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后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国。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联手忠义军安从进叛变,意图夺位。后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国。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国派使问罪。后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今河北大名),即后晋出帝[参29]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参30]。此举引来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944年率军南征。当时河北大旱,蝗虫侵袭,契丹军攻掠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后晋出帝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最后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后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络公行,朝政败坏。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参31]。此时尚有晋臣河东军刘知远府州折从阮雄武军何重建泾原军史匡威拒绝投降辽国。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国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后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参32]。他命萧翰留守开封,杜重威留守邺都。最后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参29]

后汉高祖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后汉高祖闻之派使杀李从益以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慕容彦超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为辅国大臣。当时永兴军(长安)赵思绾、凤翔军王景崇与河中军李守贞先后发动叛乱,关中危及,有赖郭从义、郭威分别平定永兴军与河中军。后汉隐帝年长后猜忌辅国大臣,与郭允明协议后于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史与王等大臣,又杀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后汉隐帝最后为郭允明等所杀。郭威本有意立刘崇子徐州军刘赟为帝,先以李太后临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汉亡[参33]

Remove ads

后周崛起与北宋统一

Thumb
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称的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太祖登基后减除若干苛政,励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参34]。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帝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旧汉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后周太祖陆续平定[参33]

954年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明君[参34],于继位之初遭遇北汉帝刘崇与辽将杨衮联合南下。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后周世宗亲自击溃汉辽联军,并斩临阵后退的无能将领,史称高平之战。此后改革军事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内政方面,他招抚流亡,减少赋税,稳定国内经济。整顿吏治,延聘文人,打压武人政治,使后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废天下佛寺,获取大量铜器以整顿经济[参35]。军事与经济的提升都为日后基本统一汉地而建立重要的基础[参33]

Thumb
五代十国之后周版图

后周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955年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6年率兵击溃南唐,获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称臣。959年后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参1]。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参36]

宋太祖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除后蜀、北汉、南汉称帝外,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962年周行逢、荆南主高保勗去世,两国新主周保权高继冲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于隔年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后蜀后主孟昶闻知荆南与湖南被并吞后,联合北汉以拒宋师。然而其晚年奢侈逸乐,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今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今湖北秭归),北东两路同时入蜀。结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其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南汉后主刘𬬮将政事交给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由于只信宦官,官员都需阉割才能进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汉,由于南汉将领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领军,隔年南汉帝刘𬬮投降,南汉亡[参36]

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坛高手,却终日以外患为忧。当时有赖其弟李从善、大臣潘佑与将领林仁肇等人,尚且与后周得以对峙。宋朝建立后,李煜终日与臣酣宴、愁思悲歌。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最后李煜投降,南唐亡。吴越国方面,虽然忠献王钱弘佐时趁闽国内乱获得福州,但是本身课税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钱俶时,因为对宋朝十分恭顺,宋太祖没有夺取地。而闽南清源军留从效割据一方,去世后多人争位,最后由陈洪进夺得。978年钱俶与陈洪进纳土归顺宋朝,吴越国与清源军(964年改名为平海军)亡。而十国最后一个国家北汉的末主是英武帝刘继元。979年北宋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正式进入宋朝时期。然而,尚有燕云十六州还未收复。宋太宗灭亡北汉后不久,他不顾大臣反对,于979年从太原北伐辽朝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起初宋军攻下易州涿州,但在燕京高梁河之战惨败而退。而定难军虽于982年李继捧奉土归并北宋,但李继迁持续于陕北发展势力。至此进入宋朝辽朝西夏金朝蒙古等诸国对峙的多元民族竞争时代[参36]

Remove ads

疆域与行政区划

Thumb
后梁时五代十国局势图。图中只有岐国、晋国、前蜀与吴国依旧奉唐室为尊,不承认后梁的地位。其他各地藩镇大都向后梁臣服,其中卢龙军(后建燕国)、成德军(赵王)与义武军(北平王)都具有独立的地位,并向后梁称臣,而荆南节度使由后梁直辖。
Thumb
后唐时五代十国局势图。图中后唐已经统一河北,直接面对契丹国的威胁,并且西进灭岐国、前蜀。但是在攻打定难军时失败,蜀地也在孟知祥的努力下建国后蜀荆南也正式建国。
Thumb
后晋后汉时五代十国局势图。图中燕云十六州已经割让给契丹国。不久契丹南下灭后晋,建国辽朝,而后后汉收复华北。南方的吴国被南唐取代,而南唐虽然攻灭闽国、楚国,但夺得的土地也被四周国家占据而获益不大。
Thumb
后周时五代十国局势图。图中后周国势最强,南夺南唐江北诸州,西占后蜀陇西之地,北夺辽朝瀛洲、莫州等地。十国除北汉外都臣服后周,而北汉是后汉皇室所建,连辽抗周。
疆域

五代十国的疆域大抵区分成五代与十国。五代诸朝的领土大抵是华北地区与关中地区,一度领有燕云十六州、河东(今山西省)、蜀地(四川省)与淮北地区。十国与其他藩镇大多分布在五代的周围如华南、湖广、蜀地、甘肃、河东与河北等地区,其中江南、湖广地区分裂为六国,这显示江南地区远较三国时期更为开化,故已可以用小地域形成自立的地盘。五代十国的各国疆域在宋朝统一后仍然被沿用为的行政区划,现在则成为省界。而且,被细分化的疆域仍然不能自给自足,各国只能发展自身产业,并越界进行经济交流以互通有无,最后促使宋朝商业的发达[参37]

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政治核心因为战乱与经济因素,由长安洛阳过渡到开封。当时关中因战乱而荒废,较强的藩镇只有岐国李茂贞定难军,而河陇地区也持续衰退,回鹘、吐蕃等外族纷纷割据河西走廊;而华中、华南地区经济强盛,所以割据藩镇繁多,是十国势力范围[参1]。而开封处于隋唐大运河中枢地位,负责转运河北、关中、江南与湖广地区的货物,是天下粮食、货物的转运站。当关中因战乱而荒废时,聚集天下财富的开封就成为五代的首选地位,这也促使宋朝之后的中国朝代选择以大运河城市如北京、开封、南京与杭州等为首都。另外,五代的战争大多以开封的宣武节度使与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对峙为主,例如李克用的晋与后梁、后晋与后唐、后汉与占据中原的辽朝、北汉与后周等都是如此。

五代十国的范围与唐朝后期相比,萎缩明显,比汉地的范围略小,外族大举占领汉地的周围,最后建立辽朝西夏。河西地区被归义军甘州回鹘与吐蕃诸部所占领。燕云十六州在938年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国(后为辽朝),使汉、唐以来北方的国防线全部后退,黄河北岸几乎没有屏障。再加上中国政治核心东移,使得五代、宋朝备受辽朝的压力[参1]。而安南地区静海军曲家所割据,并在吴权白藤江之战击败南汉军后,使越南地区正式脱离中国历史。而在陕北夏州割据的定难军,虽于982年李继捧奉土归并北宋,但在李继迁努力下于宋朝时独立成西夏[参37]

行政区划

五代十国的行政区划继承唐朝后期的形式,即道(节度使)、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五代注重对地方官的考课,令其忠于职守,后梁、后唐皇帝都诏谕吏部注意州县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实”[参38]

节度使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是由唐朝中期才开始设置的,又称藩镇,主管地方军事、行政与财政,位高权重。安史之乱期间,唐廷成立许多地方节度使以围堵叛军。平乱后,唐廷也册封大量降将为地方节度使以安抚,造就这些拥兵自重,割据为王的藩镇,形成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时节度使的授任更为冗滥,有的节度使以亲王遥领,如后唐末帝之子李重美遥领成德军节度使,后汉高祖之弟刘勋领山南西道节度使;或以宰相遥领,如后唐庄宗时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往往专横至极,为所欲为。其中,权重者称节度使、权轻者称防御使(后称观察使),安史之乱后的道,即是节度使的辖区。当藩主有异心时,往往趁机举兵以图推翻中央,这个现象自唐朝后期开始出现,五代各朝或地方十国的内部也时常发生,这是五代十国动荡不安的起因。此外还在某些地方设“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如907年后梁在辉州砀山县置崇德军,939年后晋改旧威州为清远军,954年后周以莱芜监为广利军等,其军使委命本道差补[参39]。到宋朝时,节度使被行政区取代,并且分割地方的行政、财政与军事权以防止拥兵自重的局势出现[参39]

第二行政区为州,州设刺史,第三行政区县则设县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势重要而升级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设有东京开封府、长安设有西京京兆府、魏州设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朝形成五京制。而十国与各地藩镇也在其首都或重要州设府,如吴国的扬州江都府、南唐的昇州金陵府与洪州南昌府、楚国的潭州长沙府、南汉的广州兴王府、北汉的太原府、前蜀与后蜀的成都府兴元府、荆南的江陵府等等。并于军事要地设大都督府,如后梁在宋州福州均设大都督府。后唐在全国设十大都督府[参39]。本时期南方的州县数量,因为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而增加。《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参40]

Remove ads

政治体制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拢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烦多的源头[参1][参2]

三省六部
Thumb
五代的政治核心,汴州开封府

中央行政机构有三省六部。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下设六部尚书,并分司办事。后梁重新设置唐朝空置的尚书令,并且定为正一品,改唐朝的尚书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后唐时恢复唐朝旧制,并多设左右仆射,与尚书左右丞均为正四品。后梁又设中书门下省,置“中书门下平章事”,改司政殿为金銮殿,设大学士一员,以崇政院使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中书省和门下省方面,其官员品级也比唐朝高,其长官侍中唐代宗以前均为正三品,后晋时中书令和侍中均为正二品,左右常侍从三品升为正三品,门下侍郎从正四品升为正三品。十国方面,有设有等同宰相的官职,如吴国的大丞相,楚、吴的左右丞相,吴、南汉的参知政事,吴越的参相府事等都等同宰相的职称[参1][参2]

三司

三司使专管财务,至五代时才确定。早在唐朝时就有户部度支盐铁等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唐昭宗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至此出现三司使。后唐曾设置租庸使以管辖三司,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以管理朝廷财务,地方财政也需听从三司使的命令。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宋朝设置的三司就是缘自五代的[参1][参2]

枢密院

五代十国还设有枢密院以掌管军事,又大多为武将。枢密使掌握军事,其实权往往超过宰相,可直接下令任免藩镇。所以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有时又以宰臣兼任枢密使。例如959年后周世宗命司徒平章事范质与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参知枢密院事,借此以加强文人官僚制度[参1]。早在唐代宗时就以宦官掌枢密,所统领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共称“四贵”。此后宦官往往侵夺相权,甚至废立皇帝。唐朝后期,朱温大杀宦官,至此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朱晃建立后梁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923年后唐庄宗又复称枢密院,并设枢密使与副使。后晋曾以宣徽使代之,但不久又恢复。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方式,最后由宋朝所继承之。而十国等各国或地方藩镇也大抵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参1][参2]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沿用唐朝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957年后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律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参1][参2]

Remove ads

外交

早在唐朝时因为外族纷纷进入中原内附定居,在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陕北与河西走廊陆续成为外族的势力范围,使得中原政局更容易受外族的影响。例如沙陀族党项族受唐朝册封为节度使,而沙陀领有的河东军于五代建立后唐后晋后汉。而契丹族的影响最大,多次成为篡立者的外援。建立契丹国后于946年入主中原,建国辽朝。虽然辽朝最后返回燕云地区,但仍然对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参4]

Thumb
卓歇图》(局部),五代辽朝的胡瓌所绘,叙述契丹族的可汗、阏氏和他部下于出猎后围地饮宴的情况

五代时,北方以契丹最强。契丹族原唐朝受封为松漠都督府。唐朝后期,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征服漠北地区室韦黠嘎斯阻卜鞑靼克烈等部落,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城,于隔年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契丹国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争而逃亡的流民,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25年东征渤海国后即有意南下中原。辽太宗继位后趁后唐发生内乱之际,接受石敬瑭的请求,出兵协助攻灭后唐,扶持儿皇帝建国后晋,并且获得燕云十六州石重贵继位后不愿称臣,并滥杀契丹商人。辽太宗为此多次出兵南征未果,后来有赖后晋大将杜重威投降,而攻陷汴州,建辽朝。而后因为辽军打草谷滥杀汉人,使中原人人举兵抗辽,辽太宗也在北返之际于杀胡林去世,辽朝政局动荡不安。虽然辽廷扶持北汉,但最后于959年被后周世宗夺下瀛洲莫州等地。宋朝建立并灭北汉基本统一汉地后,于同年北伐辽朝。此时有赖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与宋军大战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此时也进入宋辽对峙时期[参4]

五代时北方与东北还有吐谷浑室韦渤海国女真黑水靺鞨等国。奚国于唐朝受封为饶乐都督府,于唐朝中后期多次入侵边疆。辽朝建立后,奚国被契丹征服,契丹还建立辽中京以统治之,并且逐步同化奚族。而唐朝后期的另一强国渤海国,也在926年亡于契丹,并于原地成立东丹国,以契丹太子耶律倍任人皇王。辽太宗继位后废除东丹国,建立辽东京以管理之。而吐谷浑部,原本定居青海一带,被吐蕃攻灭后,东迁到朔方、河东一带。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936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国,使得部分吐谷浑臣服于契丹,但仍有不少逃回太原,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参4]

Thumb
五代时的河西形势图

唐朝后期,西方吐蕃最强,但因内部分裂而衰。五代时,河西走廊被回鹘、吐蕃与党项等许多民族所割据,有甘州回鹘肃州龙家(焉耆人)、凉州嗢末、吐蕃六谷部黄头回鹘、位于兰州一带的党项族、陕北的定难军(党项统领)等。此时汉人政权只有沙洲、瓜州的归义节度使与五代属地的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管制凉州、兰州等)。而定难节度使是西夏的前身,本体是陕北夏州的党项族。其领袖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被唐僖宗所册封。虽然定难军独立自主,对外仍然臣服五代各朝与北汉。五代时,后唐明宗意图并吞定难军,将庭州军安从进与定难军李彝超对调,最后有赖李彝超成功击退安重进的唐军才稳固之。最后在宋朝时吞并灵州、河西等地,建国西夏[参41]

西域地区则有西州回鹘高昌回鹘龟兹回鹘于阗仲云国喀喇汗国等。其中于阗和喀喇汗国是西域大国,其范围涵盖整个西域地区。拥有塔里木南部广大领土的于阗是盛行佛教的塞种人国度,统治者尉迟家族自汉朝起就掌握该国的政权。唐朝时,于阗属于毗沙都督府,由当时的国王尉迟伏阇雄兼任都督。五代时的于阗趋于汉化,国王李圣天自称“唐之宗属”,国内实行唐朝旧俗,并派人向中原朝廷进贡[参42],后晋封其为大宝于阗国王[参43]。喀喇汗国则为伊斯兰势力东进的主要势力,同于阗多次发生战争,但皆以失败告终。十一世纪初,于阗与归义军在喀喇汗国和西夏夹攻中相继灭亡[参44]。1212年时,喀剌汗国亡于由耶律大石率领的契丹族,后者建国西辽[参4]

南方有交趾国大理国牂柯蛮彭氏土司昆明部落曲承裕担任静海节度使后,曲家长期割据交趾,907年去世后由曲颢继位。930年曲主曲承美被南汉高祖攻灭,不久杨廷艺举兵并攻下大罗城,静海军再度建立。937年矫公羡夺位并向南汉称臣,隔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自爱州举兵,南汉高祖派其子刘弘操率军入援。吴权在杀死矫公羡后于白藤江之战击溃刘弘操率领的汉军,至此南汉再也没有南征交趾的意愿。939年吴权称王,建立吴朝,都城古螺,越南地区开始脱离中国历史,至968年丁部领统一十二使君后建立丁朝,越南正式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大理国源自唐朝时的强国南诏,由于长期与唐朝战争,国力日趋衰弱,于南诏末年多次发生权臣篡位事件。902年,世袭清平官的权臣郑买嗣迫南诏帝蒙舜化贞退位,建国大长和。928年大长和的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和清平官赵善政杀死大长和帝郑隆亶,赵善政建国大天兴。次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建国大义宁,而杨干贞之弟杨诏认为海通节度使段思平有异心,促使杨干贞派兵追杀。段思平即向高方寻求庇护。而后,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借兵,与其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举兵反抗。937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参4]

Remove ads

军事制度

五代十国的军事制度继承唐朝后期节度使的制度,当时地方藩镇时常举兵意图推翻中央朝廷。为了解决此问题,朝廷逐渐加强中央禁军以打压地方,到宋朝更发展成强干弱枝的政策。而五代十国最高的中央单位是枢密院,大多为武将担任。由于五代重军事、轻文人,为了巩固政权也以宰相兼任枢密使[参1][参3]

Thumb
五代后梁赵喦所绘的《八达春游图》,描绘宫廷生活

唐朝中期开始,节度使拥有强大兵力,掌握地方军事、民政、财政。他们位高权重、专横至极,时常发生举兵意图推翻朝廷之事,史称藩镇割据。而唐朝最后也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篡,五代十国的建国者也大多是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到五代十国时,举兵篡位之事更多,在后晋高祖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更加剧烈。也使得五代君王时常替换,最后形成九姓十五君之多[注5]的乱世。为此君主纷纷采行建立禁军、调动地方节度使等强干弱枝的政策,以削弱地方实力派。禁军负责守卫首都与皇宫,有时会驻防各地以压制地方藩镇,例如后梁、后唐就以禁军压制、削弱河北三镇。后来宋朝宋太祖更以禁军“殿前诸班”统一天下。此外,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参1][参3]

而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军事官制也繁多易变。后梁太祖最亲近的军队是“厅子都”,此军装备精良,凶悍异常,太原晋军十分畏惧。立国后扩编宣武军为禁军,取禁军的精锐以成立侍卫亲军。在首都设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均以亲王为军使,后来名称时有变动。后唐禁军的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以众多养子为骨干建立“义儿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征战的主力部队是915年收编的魏博银枪效节军,在灭梁时发挥重大作用。建国后在首都设立严卫左右军、捧圣左右军等。在后唐明宗时成立侍卫亲军为禁军,以其邺都起事的兵士为骨干,又称随驾军。其中石敬塘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都卫副使。后晋又在首都设护圣左右军,其本部军源自石敬塘在河东起事的军队,其部属刘知远还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军制沿袭后晋,没有很大的改变。后周在首都设龙捷左右军、虎捷左右军。后周世宗时改革军事制度,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设有殿前都指挥使、水陆都部署、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军官,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其中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后来担任此职的赵匡胤在后周世宗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建国宋朝[参2]。其次是严明军纪,命兵部尚书张昭远制定新的军法。最后是限制藩镇权力,例如禁止造军器、干预民政等等[参3]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除了兵役,还有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后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馀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参2][参5][参3]

人口

Thumb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图中表现出南唐宫廷或文士生活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黄巢之乱后,长达六七十年内,大小战事不停。华北地区的兵役和各种劳役异常繁重。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无辜群众常遭惨杀。战争破坏和苛重赋役促使人民数以万计饿死或流徙他处。例如唐朝后期蔡州秦宗权四处肆虐,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形成“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情况[参45]。朱温与徐州时溥的战争,破坏徐、泗、濠三州的农业。朱温与河北刘仁恭的战争又破坏魏州至沧州之地,于定州之战更死伤六万多人。唐朝原本的精华区长安、洛阳一带也在朱温东迁唐昭宗期间,被强制迁移人民,并且拆毁房屋,焚烧一切,以至生灵涂炭,在籍民户不满百户。而后梁与晋的战事,使晋南豫北不少地方“里无麦禾,邑无烟火”。为了抵挡晋军,后梁数度决开黄河,使得河南、山东一带洪水泛滥不堪。到后唐、后晋期间,华北地区被受契丹国袭扰,卢龙、燕州之地屡次被契丹骑兵焚掠一空,千里内“民物殆尽”。尤其在契丹军南下攻陷汴州后,开封至洛阳数百里间人烟稀少,相州百姓有十馀万人被杀死。而后河中与凤翔等镇在后汉时发动叛乱,战死饿死的尸体有二十万具以上。北汉的十二州,盛唐时有二十八万户,而在北汉亡国时仅有三万馀户,约为盛唐时户口的八分之一。839年唐文宗时期,户口有4,990,000户,到宋朝再度统一时,全国户口只剩3,790,000户,在这一百四十年间减少达一百二十万户,可以想见唐末五代战乱的剧烈和民生的痛苦[参46]

虽然唐朝后期南方也受到庞勋之变黄巢之乱的影响,但在十国时期,重大战事较少,政局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参45]。再加上唐朝中衰以后,中原动荡不安,不少人纷纷南下江南、湖广与巴蜀一带,最远达两广之地[参47],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都减少很多。而南方如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襄州、郢州、唐州、衡州、广州等都大幅提升。据说当时的苏州户口中,自北方迁来的占原来人数的三分之一,武昌在两年内户口增加了三倍,这都反映了南徙人口的众多,使得人口分布则以南方地区比较密集[参48]。长期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发展生产,使得十国府库逐渐充实。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北汉的户口不过一百万户,南方诸国则多达两百七十馀万户。在这些国家中,以南唐的六十五万户最多,其次是吴越的五十五万户居次;再次为后蜀的五十三万馀户。这三国的人口总合,差不多是当时中国地区总人口的一半[参49]。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态势至此已经定型,北宋年初的南北人口比例大约是6:4[参45]

更多信息 年代, 户数 ...

经济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熄,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参45]。到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参5][参45]

农业

Thumb
北宋时杭州城与钱塘江地图,此城与钱塘江石塘是吴越王钱镠所修建的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河北、河南、山东与关中一带都是战乱区。例如943年后晋出帝时,春夏里有早灾,秋冬有水灾,蝗虫大起,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再加上军事上人为的决黄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相对的,自汉魏六朝以来,比较平稳的江南、湖广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十分兴盛,成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华南地区被细划分数国,各国为了提升经济力莫不细心经营,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力远胜于重武力的五代[参5]

虽然五代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经济。后梁太祖称帝后重视农业,他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河南地区的生产。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参1]后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时,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注6]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参51][参5]。到后周世祖时,建立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旧制,而是同两税法之后普遍实行税产是一致的[参1]

南方十国提倡经济发展,并且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亦能发展农耕丝织,此均能令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巴蜀地区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国之誉称。经历战乱后,在前蜀王建与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经营下,政治相对稳定。他们又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垦,在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使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后蜀时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钱”,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钱。而两广地区也让不少人迁居,五十年来,南岭以南无事,使得南汉府库逐渐充实[参5]

吴与南唐、吴越所在的两淮、江南与太湖地区在隋唐时期十分繁荣,是唐朝的粮食重镇[参52]。历经庞勋之变黄巢之乱后也逐渐回复,当地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并且修筑水道。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顷,多者溉田万顷以上。吴越王钱镠钱塘江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参53],并且疏浚西湖太湖鉴湖[参54],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征田税,使杭州一带成为江南富裕之城。而福建地区在唐朝后期经济力不强,王潮王审知兄弟领有闽国后,他们劝民农桑,在连江县车湖周围筑堤,可溉田四万余顷。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修建了一种圩田,即围田。旱则开闸引水灌田,涝则关闸拒水,把低洼的涝地变成良好的耕田[参5]。而湖广之地,在东晋南朝以来也十分兴盛。马殷据湖南建国楚国后,不断提升湘中、湘西的粮食产量。在周行逢据有湖南时,人民“率务稼穑,四五年间,仓廪充实”。这些都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成为“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馀粮区,到宋朝更有“苏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参45]

南方除了粮食作物兴盛之外,茶叶、丝绸与棉花等经济作物也十分兴盛,且进入专业化的地步。当时茶叶除了种于山区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根据《四时纂要》记载当时江南茶园十分发达。楚国发展茶叶、植桑养蚕与棉花十分兴盛,闽国发展经济产物茶叶,又奖励海上贸易,大举提升当地的经济[参45]

手工业

Thumb
五代的莲尖四壶嘴白瓷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太祖建国初期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而南方十国的纺织业更是凌驾在北方之上[参5][参55]

雕版印刷最初是在民间流行,在五代十国时期尤为突出,其中以江南和巴蜀两地比较发达,不仅有民间书肆出售的佛经和日用各书,而且士大夫阶级所读的儒家经典也用雕版印刷发行。雕版印刷较发达的前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到后蜀时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932年后唐宰相冯道提议官方采行雕版印制《诗经》、《书经》、《礼记》等等九经,出现官方大规模印刷。这个计画由国子监实现,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止,直到953年后周时期才刻印完毕,共二十二年。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此后朝廷刊印经书的数量增加,这个任务也交给国子监负责,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内,被称为“监本”[参55]

五代亦为陶艺的重要蜕变期,也是由民间走向官方制窑。民窑与官窑分道扬镳,争奇斗艳,成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时期。官方创设官窑,专门供应皇室和官员所用。在北方有后唐后周的御窑,在南方有吴越国秘色窑,西南方有前蜀后蜀的官窑。而民间也保持优良的传统,例如位于河北的定窑即十分兴盛[参56]。而吴越国的越器,其烧制技术优良,十分有名[参55]。五代的陶瓷匠师更是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参57]。制窑技术也远传国外,918年后梁时期时,高丽便学会中国的造瓷技术,并在康津设立了窑厂,此后又陆续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参57]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参57][参55]

商业

商业方面,由于北方五代战乱不断,农业遭受破坏,连带商业也难以发展。而华南经济未遭受很大破坏,南方十国的政局相对于北方也比较稳定,除了盛产粮食之外,部分国家还大量出产茶叶、丝绸与棉花等经济作物。由于国家林立,长江水运与海上运输都很便利。各国纷纷互通有无,有的还与外国贸易,使得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华北需要大量的茶叶,而楚国、南唐与闽国等南方茶商也需要运送至河南、河北等地,使得荆南成为茶叶转运中心,商人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而江南所需的食盐一部分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五代与北汉、燕、岐等势力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前后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诸臣服国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南唐、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等都有商业往来。当时有不少贸易大港如扬州明州广州等等,其中杭州福州泉州都是这个时期扩建成长。例如吴越钱镠扩建杭州城、闽国王审知扩建福州城、闽南留从效扩建泉州城等[参45]。吴越、吴国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辽朝[参5]。从全国范围来说,由于政治不统一导致交通阻隔,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参5]。如前蜀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参58]。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仍然十分兴盛[参5]

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处于分裂时代、政治不统一,商贸才能有如此长足的发展。大一统的政权满足于农业的收益,倾向于重农抑商、将治下民众束缚于土地上,统治者对政治稳定的考量往往压倒经济利益,并忌惮沿海城市发展商业而导致的政治离心力。[参59]分裂时代则不同,摆脱了中央控制的不同的割据政权,在面临土地有限、难以单独依靠农业支撑统治时,无不以商贾为重,作为地方政权的财政之源、立国之本;甚至为了能在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中生存,更不得不加大海外贸易的比重。譬如,东南沿海的南汉、吴越、闽国三国都十分注重外贸,各国鼓励外商进驻的同时也鼓励本土商人去东洋南洋发展。[参59]即便是深居内陆的小国荆南,也十分注重和仰仗河运商业,甚至到了以商业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程度。[参60]这种政治分裂形成的对商贸、航海的重视,不仅在割据时期支撑著地方政权的生存,更在长远的时期看来第一次致使了有别于唐及以前点对点式贸易的、遍布东亚的、完善而庞大的贸易网络的形成。此外,出海行商而富贾一方的思潮在往后的时代中发挥著长远的影响,形成了商贾为先的风气和传统,并鼓舞著一代代逐利的商人冒险远航。[参59]所以,五代十国时期也标志著东南沿海自主发展海外贸易[参61][参62]和中国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转变的开始。[参63]

Thumb
南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参64],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文化

五代于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印刷事业的发展、火药在战场上的出现、词的兴起等几个方面。由于南方较北方富庶安定,因此,文学、绘画、金属工艺、浮雕、纺织、陶艺等均盛行于南方[参6]

学术思想

五代儒家学说虽然还是国政的基本依据,但是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因为儒学对于官方及正常秩序的依赖,要比佛、道二家大得多。当五代政权屡变,儒学备遭破坏,其思想影响大大降低。后唐明宗在敕旨中指出了学校多废、典籍罕传的状况。后周世宗时,更做了一些恢复儒学的努力,使儒学的传统不至于中断。而民间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很盛行,培育了不少的儒学人才,这都成为宋代儒学兴发的重要养分[参65]

由于社会动荡和时代短促的缘故,时常发生叛变弑君事,而君王大多重武轻文,士人也重实轻虚,使得本时期比较少有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有名的儒者只有冯道[参65]冯道为五代政治家,大规模官刻儒学《九经》,侍奉九姓十五君,“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其行为事君不忠,但是事亲济民、其主政提携贤良,在五代有著“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晚年著有《长乐老自叙》[参65]

由于乱世灾祸,人们对前途深感无从把握,大多采行消极避世的思想,部分儒者与百姓转向佛教与道教。有研读道籍者,也有隐遁山林者,名利之心淡漠,注重个人养生,而有“五季之乱,避世宜多”[参66]。其中道教学者谭峭继承老子“道”为世界本源的说法。他认为天地间万物均是由道演化而来,而道的本质则是虚,许多观点蕴含著人民性、民主性因素。谭峭著有《化书》,其中《道化篇》云:“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参65]

唐朝后期的皮日休继承王充以来的“气”一元论,将气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他不认同相命术数等迷信,也不认为有“天”,主张无神论。并且具有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生活,批评唐廷政治腐败无能[参65]

文学与史学

Thumb
南唐李后主李煜是五代十国中最重要的词人 ,其著名之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五代的文人饱经沧桑,诗文也透露着沉痛的气息。其中以吴越国诗人罗隐的五七言诗比较优秀,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五代前期时期流亡四方的文人学士颇多,司空图韦庄杜光庭等,都是非常有文学成就的人物[参67]

然而五代十国的文学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词风的前期继承晚唐风格,主要描写皇室贵族的享乐生活。其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以花间派的作品为代表。到后期出现清晰深沉的描述,情感生动,使人回味无穷,对宋词的影响极大。花间派起源于晚唐温庭筠、晚唐前蜀的韦庄,其中温庭筠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有名的有〈菩萨蛮〉、〈梦江南〉等,而韦庄有〈女冠子〉、〈菩萨蛮〉等,其风格较为清新。而后繁荣于五代,以蜀地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蜀地有晚唐前蜀的韦庄与后蜀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收入《花间集》。欧阳炯词作风极委婉之致,有名的有〈南乡子〉[参67]

另一个中心的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冯延巳的作品有〈采桑子〉、〈谒金门〉等,词风细腻深沉,影响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等,遗有《阳春集》。李璟的作品以〈摊破浣溪纱〉最具代表,内容深动,没有艳丽虚浮感,李璟父子的作品被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五代十国中最重要的词人。其前期的作品也是如同花间派,以〈玉楼春〉、〈菩萨蛮〉等宫廷艳丽生活为主。但在国亡被俘后所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像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以〈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最具代表。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参67]

史学早在唐朝就十分兴盛,到五代十国时仍然盛行,并且重视唐朝史料的部分。其中,以《旧唐书》和《唐会要》最有名,对于记述唐代史事、人物、典制、兴亡盛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旧唐书》即《唐书》。为了累积丰厚的资料,早在后梁末帝即下诏征集唐代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到后唐明宗又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碑碣。最后后晋高祖在914年后晋天福六年下令撰写,到945年开运二年完成。本书先后由张昭远贾纬赵熙等等人撰写,监修一开始是赵熙,最后是刘昫。《旧唐书》保存丰富的人物、事件等原始史料,例如李密的〈讨隋炀帝檄文〉,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但是成书仓促,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所以到宋朝又出现《新唐书[参68]

五代另一个钜作《唐会要》是由后周的王溥所著,其分门别类的叙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与文物的沿革变迁,再现唐代风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参69]。五代的历史笔记也十分兴盛,主要也是叙述唐代事物。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的《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这些笔记内容真切,在时代特点与社会风貌方面的叙述也比史书多元[参69]

宗教

Thumb
云岩寺塔,位于苏州西北部的虎丘山顶,是五代重要的建筑

唐朝后期、五代时期政局混乱、战乱不堪,使得儒学衰退、许多士人百姓纷纷寻求宗教上的抚慰。宗教方面依旧延续唐朝中期以来的政策,趋向崇道贬佛,但是佛教在南方逐渐生根发展。五代各朝推行限制赏赐名僧和度僧人数的政策以限制佛教。但是南方十国崇尚佛教,并没有强制限制,而南方又以中国化的禅宗为主。道教在五代十国时期所受限制较少,许多五代皇帝推崇道教,使得道教比较兴盛。然而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仍然胜过道教[参70][参71]

武宗灭佛后,佛教各宗陆续衰退,只有禅宗南宗逐渐兴盛,并且在唐朝后期开始分为五宗。禅宗在南顿北渐后分成神秀的北宗与惠能的南宗。惠能主张顿悟、见性成佛,在南迁岭南后广为流传。其弟子神会北返洛阳,并在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击败北宗,使禅宗南宗成为禅宗主流。禅宗南宗而后分成神会的荷泽宗、行思的青原宗与怀让的南岳宗。南岳宗至百丈怀海时,其弟子灵佑、慧济创建沩仰宗,在五代时期十分兴盛,至北宋四代而亡。百丈怀海的弟子希连、义玄创建临济宗,到北宋成为禅宗最兴盛的派系。文偃创立云门宗,其思想可概括为三句,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文益开创法眼宗,认为“三界唯心,万物唯识”,所以主张“不著他求,尽由心造”。青原宗至曹山本寂时创建曹洞宗,在唐末五代时期形成五宗七派,即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岐两派等。然而禅宗到后期过度推广顿悟,反而流于形式与神秘主义,甚至出现“呵佛骂祖”之事。使得佛教走向世俗化、制度解体化[参70][参71]

佛教其他宗在武宗灭佛后大半衰亡,天台宗唯识宗的典籍亡失。五代十国时,十国吴国皇帝邀请高丽谛观应携天台典籍,谛观著《四教仪》,使得天台宗因而复兴。而净土宗渗入民间,并且向上流传至士人,到后期与禅宗融合,一度有“禅净一致”的思潮。佛教在后周时又发生大规模排佛运动,后周世宗以寺僧浮滥,直接影响国家赋税、兵役为由整饬寺院,沙汰僧尼,与前次灭佛运动合称三武一宗。至此中国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继续发展[参70][参71]

Thumb
刘海戏蟾图,相传刘海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唐末五代的道教仍然十分兴盛,逐渐以外丹道走向内丹道。五代十国时有不少崇道的君王,例如后周世宗就是抑佛扬道。而道教则在五代多朝皇帝的扶持下,以此较盛行的势态延续至宋朝,为道教在宋朝的鼎盛奠定基础。五代有名的道士有杜光庭、谭峭、彭晓、谭紫霞与刘海等。杜光庭主张以道为本,纳儒、佛入道,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常清静经住》等等。他主张修道之人都要“因元气而成”,其方法是“安神去欲、保守三元”。他继承唐玄宗时道士吴筠的作法,认为三教应该融合无别。他说:“凡学仙之士,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为尊,亦不以象教为异,亦不以儒宗为别也。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杜光庭的清净之道,可以说是道教融合佛儒的典型代表。此外,他还将茅山宗天师道两派的斋醮仪式统一起来,并加以规范与制度化,广受后世道教所采用[参70][参71]

谭峭自幼爱好黄老、诸子及列仙传记,立志修道学仙。擅长辟谷养气之术,著有《化书》(《谭子化书》),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后复归于虚,“其化无穷”。彭晓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都比较有影响力[参70][参71]

摩尼教景教祅教等宗教也因武宗灭佛而大半衰退,其中摩尼教走入地下化,并在五代复受五代朝廷礼遇。摩尼教化为民间秘密宗教后,成为农民起事的凝聚力量来源。例如920年后梁时期的陈州毋乙董乙等人就利用摩尼教起事。而伊斯兰教没有在武宗灭佛被取缔,其主要以侨寓中国沿海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后裔为主,这些人大都沿习父辈的信仰。在西域一带的民族也因为伊斯兰教的东传而逐渐放弃原本的摩尼教、景教、祅教、萨满教与佛教,成为新一代的穆斯林[参70][参71]

艺术

Thumb
后蜀石恪所绘的《二祖调心图》

五代十国的绘画主要继承唐朝绘画,并且有所创新。南唐、前蜀后蜀与吴越等国经济强盛,皇室和士人生活优裕,产生宫廷画院,使绘画艺术走向观赏性、集中性,其中还产生许多以家族为单位的创作群体[参72]。935年后蜀创设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有正式的宫廷画院之始,而后南唐也设立图画院。图画院聚集了一批著名画家,互相讨论研究,造就一批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一定的发展,特别山水画和花鸟画对宋代的画风影响很大[参73]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中原战乱不堪,许多画家由中原转向西南和东南,并隐居深山,造成山水画的迅速发展以及花鸟画的兴起[参72]。水墨山水画在五代进入成熟阶段,画家体味生活,将所见自然环境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现,形成北方荆关与南方董巨两派。北方山水画以后梁的荆浩、关仝师徒最有名,荆浩陶情林泉,寄趣丹青,人称“洪谷子”。他擅长画崇山峻岭,其所绘的《匡庐图》有“全景山水”之称。关仝擅长画关河之势,雄浑之中平添北方山水萧索苍凉之气,绘有《关山行旅图》、《秋山晚翠图》等[参72]。南方山水画以南唐的董源、巨然师徒著称,他们皆擅用水墨描绘江南景色。董源擅长用披麻皴,好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天真之趣,以《洞天山堂》、《寒林重汀图》最有名。巨然直接承袭董源的画法,更在山顶上常钩画一些明净的卵石,即“矾头”。以《萧翼赚兰亭图》、《层岩丛树图》等著称[参72]。而花鸟画以南唐的徐熙与后蜀的黄筌等人最有名。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有名的有《写生珍禽图》、《雪竹图》等[参72]。人物画皆继承唐朝周昉和张萱的宫廷人物画风,有名的有顾闳中、周文矩与石恪。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线条细腻,色彩华丽鲜艳,为传世的艺术珍品。周文矩对人物的刻画表情生动,对形体与姿势掌握的深厚功力,绘有《苏李别意》与《按乐宫女图》等[参72]。而后蜀石恪擅绘人物鬼神,形象多作丑怪奇诡之状,绘有《二祖调心图》。五代时的道士张素卿擅长道画,“曾于青城山丈人观,画五岳四渎真形,并十二溪女数壁,笔迹遒健,神彩欲活。见之者心惊神悸,足不能进,实画之极至者也”[参73]

五代杨凝式兼具颜柳的专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以《夏热帖》、《神仙起居法》、《草堂十志图跋》传世。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参73]

Thumb
荆浩所绘《匡庐图》,表达雄伟又深远辽阔的意境。
Thumb
关仝所绘《秋山晚翠图》,巨细靡遗,在细微处亦不含糊。
Thumb
董源所绘《洞天山堂》,具有实、虚、实的层次感,增添山中幽远的气氛。
Thumb
巨然所绘《萧翼赚兰亭图》,清润秀逸,V 形山势垂直布列,形成高远气势。
Thumb
徐熙所绘《雪竹图》,色彩淡雅,具有清新之气。
Thumb
黄居采所绘《山鹧棘雀图》,采中轴配置构图,风格富丽。山石虽无皴纹表现,但山鹧和山麻雀已流露出写生新意。

科技

Thumb
猛火油柜为一石油火焰喷射器

由于战乱与天灾,五代十国的科技发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国的科技发展较北方五代兴盛。然而整体而言,在制瓷雕版、农业水利与火器方面仍有发展的地方[参74][参57]。朝廷的历书因为藩镇割据不能遍及全国,人民为了能有历书使用,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朝曹士所编的《符天历》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与北宋民间,有好几百年之久。《符天历》是以显庆五年为历元,以雨水为气首,以一万为基本天文数据的分母,从而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由于不是官方颁布的历书,被贬称为小历[参57]。在医学方面,五代出现了官方医官,后唐清泰年间增设翰林医官之职。北宋后改太医署为太医局,并设翰林医官院。后蜀韩保升是本草学家,他详察药品,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在后蜀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朝《新修本草》为蓝本,重新编著成《蜀重广英公本草》,史称《蜀本草》,后散失[参74][参57]

在农业与水利方面,五代也有很高的发展。韩鄂一般被认为是唐末五代人,他参考唐朝以前的农书如《齐民要术》等,撰写出《四时纂要》,是继《齐民要术》之后,又一本重要的农书。书中采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编排农民每月应作的事宜,其中以农业为主体。此外也记录许多当代的农业技术,其中还首次记载茶树棉花香菇薯蓣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人工养。唐朝的茶叶研究到五代时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锡著有《茶谱》等[参57]。由于五代时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规模和次数都较前代为多。再加上南方十国极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积极建设。五代时已有遥堤出现。924年后唐时修筑酸枣河堤,于隔年由符习成功修复。五代还使用“帚工”来护岸、堵口、护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将薪柴、竹木、软草等夹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作用。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用。五代时,江南吴国、吴越国与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济运,持续发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统,并且还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参74][参57]

五代的吴国、南唐常将火药猛火油等使用在战争上。904年杨行密军围攻洪州﹙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参75]。975年北宋大军南征南唐,南唐将领朱全赟用猛火油纵火攻宋军,但最后因为风向改变,火焰反燃己军而大溃[参76]

君主年表

Thumb

五代

更多信息 庙号, 谥号 ...

十国

现今十国的定义为《新五代史·世家》收录的十国,该书为欧阳修于1053年成书(宋仁宗皇祐五年)。在此之前,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成书的《五代会要》(北宋王溥编撰)只收录中央政府五国为五代,前一年(960年)赵匡胤刚建立北宋。974年(宋太祖开宝六年)成书的《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监修)开始记载地方割据势力十六家,收录于《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这一年地方割据势力尚有南唐吴越北汉、闽南清源军与夏州定难军。1014年成书的《九国志》(北宋路振书未修成而卒),只记载荆南以外的九国,该年已是澶渊之盟后宋辽南北朝对峙时期。收录标准可能以称帝封国王为主[参78],但已称帝的未收录,可能与根据地是北宋未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有关[参78]。直到1053年欧阳修成书的《新五代史》才把荆南列入成十国,该年已是西夏崛起,宋辽西夏三国对峙时期。收录荆南可能与此北宋时期南平王(安南国前黎朝)升格安南国王、西平王(西夏)升格为夏国王,最后称帝建国西夏,使得平王地位上升有关。[参78]

更多信息 庙号, 谥号 ...

其他藩镇势力

902年-979年唐末五代独立藩镇势力,奉唐朝、五代、十国或北宋为正朔,或称帝但仍行中国典章制度并认同汉文化者,皆收录于此。

更多信息 称号, 姓名 ...

注解

总结
视角

    注:

  1. 这个现象是因为唐廷在安史之乱后,为了安抚盘据河北、关东一带的前安史将领,将他们就地册封节度使,此即藩镇。这些藩镇除了掌握军权外,还拥有地方的行政权与财政权,并且自行交替继承人,而唐廷只能事后追认,俨然是地方王国。而河北、山东与淮西等地区有许多外族定居,当地民众崇尚胡族文化,喜武厌文,奉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几乎成为异域外国。藩镇中以河北三镇最强,有魏博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其他强镇以淄青节度使淮西节度使最为有名[参7]
  2. 黄巢之乱后期,黄巢东征攻打朱全忠的领地陈州(今河南周口),当时有赖李克用率沙陀军入援破敌。事后朱全忠款待之,但李克用于宴会间对朱全忠不敬,使朱全忠于夜间率军放火袭击李克用。李克用逃回河东军治所晋阳后,双方至此不合[参10]
  3. 燕云十六州的范围涵盖卢龙节度使雁门关以北等代北之地。其十六州包含:幽州(今北京市)、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原属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怀来县怀安县涿鹿县北京市延庆县,今为官厅水库库区)、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马邑镇)、朔州(今山西朔州[参18]
  4. 荆南开国主高季兴的官职是荆南节度使,其所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荆南。因为高季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故称“南平”。高季兴死后,被后唐追封为楚王,也被称“北楚”[参23][参24]
  5. 九姓有后梁朱氏、后唐李氏(李克用)、后唐李氏(李嗣源为养子)、后唐李氏(李从珂本性王)、后晋石氏、辽朝耶律氏、后汉刘氏、后周郭氏、后周柴氏(柴荣为养子)等。十五君包含统治中原地区的君王,后梁三位、后唐四位、后晋两位、辽一位、后汉两位、后周三位,共十五位[参1]
  6. 唐朝称屯田为营田,营田由士兵耕种,早期部分在边疆。安史之乱后,由于民户减少,野多闲田,各地藩镇强盛,需要军队驻守防御,这使得营田扩展到国内各地。五代期间的营田逐渐私田化,并且强迫农民充当营田户。这使得国家税收减少,而营田收入又常被官员侵吞[参5]
  7. 唐朝灭亡后,李存勖不承认后梁,沿用唐朝年号[参18]
  8. 936年石敬瑭因被李从珂围攻向契丹求援,国书中称自己为“儿皇帝”,契丹可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同年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
  9. 947年后晋亡于契丹,契丹可汗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后改国号契丹为,即辽太宗,改年号为大同元年。而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于太原称帝建后汉,即后汉高祖。同年辽太宗难以管理中原为由,率军北返途中去世,辽国因争位内乱,后汉高祖趁机入主中原。同年辽将汴梁留守萧翰得知后汉高祖来犯,胁迫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汴梁以留守中原(史称李梁),然后萧翰也北返辽国。后汉高祖攻下洛阳后,李从益曾意图派高行周抵抗但未果,最后只好投降。但后汉高祖以此为由派郭从义入汴梁杀李从益,后汉建都汴梁。
  10. 后晋被契丹灭亡后,刘知远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称天福十二年。
  11. 974年成书的《旧五代史》承认的地方割据势力。
  12. 1014年成书的《九国志》承认的地方割据势力。
  13. 902年,唐昭宗宣谕使李俨承制授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参79]
  14. 905年吴王杨行密去世,杨渥嗣位。当时唐朝仍在,诸将拜请唐昭宗宣谕使李俨承制授杨渥为淮南节度使与弘农郡王[参80],杨渥自称吴王[参81]
  15. 912年权臣徐温率众臣拥杨隆演称吴王[参83]
  16. 唐朝灭亡后,杨渥不承认后梁,也不称帝建国,沿用唐朝年号[参82]
  17. 919年权臣徐温率众臣拥杨隆演正式称吴王,自立年号建国,徐温也被封为大丞相、东海郡王[参84]
  18. 927年权臣徐温率众臣拥杨溥称帝[参85]
  19. 937年,杨吴权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篡杨吴称帝,建国号为,939年改国号,复姓李,改名为李昪。
  20. 957年李璟被后周击败,被迫割让江北地并向后周称臣,于958年五月自称唐国主并使用后周显德年号纪年[参86]
  21. 904年梁王朱全忠(即后梁太祖)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改年号天复天祐,蜀王王建以与唐廷隔绝未知改元,仍持续使用天复为年号[参87]。907年王建称帝后于隔年才改元武成[参88]
  22. 951年,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登帝位,延续后汉,改名刘旻
  23. 后汉灭亡后,刘旻不承认后周,沿用后汉年号。[参89]
  24. 943年于建州称帝,国号为“”,945年恢复国号为“
  25. 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武安军节度使,数月后马光惠被废,送往南唐金陵
  26. 南平王等四平王的封号有“四方平定”的政治含义,并非实质封地,象征晚唐五代中央集权的边界[参90]
  27. 1014年成书的《九国志》与1053年成书的《新五代史》,此时已是澶渊之盟后宋辽南北朝对峙时期。未收录已称帝的,可能与根据地是北宋未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有关[参78]
  28. 907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次子刘守光在击退敌军后,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元行钦幽禁刘仁恭,杀死刘仁恭其他儿子。刘仁恭之长子刘守文义昌节度使(治沧州),闻父被囚,大哭曰:“哀哀父母,生我辛劳。自古岂有仇父者,我家生此枭獍,我生不如死!”即刻统沧州、德州两地兵力与刘守光对战。
  29. 903年与宣武军朱全忠宣战而战败投降,为流官性质。
  30. 903年与宣武军朱全忠宣战而战败投降,为流官性质。
  31. 924年归顺后唐,受封秦王,为流官性质。
  32. 唐朝灭亡后,李茂贞不承认后梁,开岐王府[参91],沿用唐朝年号[参18]
  33. 归顺后唐,受封秦王,为流官性质。
  34. 924年后唐灭后梁之后,高万兴、高允韬父子归顺后唐,为流官性质。
  35. 张承奉认为,天祐年号是梁王朱全忠(即后梁太祖)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改元的年号,并非正统年号,所以继续使用天复年号。
  36. 最晚到1023年,曹贤顺尚有对北宋进贡[参92],1036年西夏李元昊夺瓜、沙、肃三州,尽有河西旧地,此时已无沙洲归义军[参93]。1030年曹贤顺的弟弟曹贤惠自称瓜州王,而后以千骑归降西夏[参94]。推论此时沙洲归义军已被领有肃州的沙州回鹘占领。直到1036年,西夏攻克肃、瓜与沙州,灭亡沙州回鹘,统一河西走廊。
  37. 后梁太祖以虔、韶为百胜军,并任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新五代史·卷四十一》:“梁初,江南、岭表悉为吴与南汉分据,而光稠独以虔、韶二州请命于京师,愿通道路,输贡赋。太祖为置百胜军,以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又建镇南军,以为留后。”
  38. 吴王杨隆演封虔州刺史。
  39. 后梁太祖兼授镇南军留后。《新五代史·卷四十一》:“梁初,江南、岭表悉为吴与南汉分据,而光稠独以虔、韶二州请命于京师,愿通道路,输贡赋。太祖为置百胜军,以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又建镇南军,以为留后。”
  40. 后梁太祖兼授镇南军留后。《旧五代史·卷六》:“杨渭遣人伪署爵秩,延昌佯受官牒,礼遣其使,因湖南自表其事曰:“郡小寇迫,欲缓其奸谋,且开导贡路,非敢贰也。”以其伪制来自陈,上览奏曰:“我方有北事,不可不甚加抚恤。”寻兼授镇南将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命使慰劳。《九国志》:卢延昌归命于吴,伪乞命于梁。”
  41. 吴王杨隆演封虔州刺史。《旧五代史·卷六》:“杨渭遣人伪署爵秩,延昌佯受官牒,礼遣其使”
  42. 后梁太祖授虔州防御使
  43. 后梁末帝授百胜军防御使,另兼五岭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韶州实际上未领有。)
  44. 被李仁达拥立为帝,同时称藩于后晋

参考文献

总结
视角

    参:

  1.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七章中晚唐政治与五代十国〉.第219页-第238页.
  2.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三章 军事制度的重大变化与战争艺术的发展〉. 第183页-第253页.
  3.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周边民族〉. 第315页-第358页.
  4.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 〈封建社会唐(后期)宋辽金元的经济〉. 复旦大学. 1982年: 第119页-第152页.
  5.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九章 隋唐时代的文化成就〉. 第273页-第310页.
  6.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一章 走向灭亡的唐帝国〉: 第11页-第13页.
  7. 《旧唐书‧卷第两百‧列传一百五十‧秦宗权传》:“贼首(指秦宗权)皆慓锐惨毒,所至屠残人物,燔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关东郡邑,多被攻陷。”
  8.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三章〈唐帝国的灭亡〉,第111页-第117页。
  9. 《旧五代史·武皇纪上》:“(唐中和四年,884年)是月,班师过汴,汴帅迎劳于封禅寺,请武皇休于府第,乃以从官三百人及监军使陈景思馆于上源驿。是夜,张乐陈宴席,汴帅自佐飨,出珍币侑劝。武皇酒酣,戏诸侍妓,与汴帅握手,叙破贼事以为乐。汴帅素忌武皇,乃与其将杨彦洪密谋窃发,彦洪于巷陌连车树栅,以扼奔窜之路。时武皇之从官皆醉,俄而伏兵窜发,来攻传舍。武皇方大醉,噪声动地,从官十余人捍贼。侍人郭景铢灭烛扶武皇,以茵幕裹之,匿于床下,以水洒面,徐曰:“汴帅谋害司空!”武皇方张目而起,引弓抗贼。有顷,烟火四合,复大雨震电,武皇得从者薛铁山、贺回鹘等数人而去。雨水如澍,不辨人物,随电光登尉氏门,缒城而出,得还本营。监军陈景思、大将史敬思并遇害。”
  10.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五代与十国(上)〉,第119页-第122页。
  11.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一章 走向灭亡的唐帝国〉: 第33页.
  12. 黎崱《安南志略·五代时僭窃》,279-281页。
  13. 《资治通鉴‧后梁纪二》:“吴越王镠表‘宦者周延诰等二十五人,唐末避祸至此,非刘、韩之党,乞原之。”上曰:“此属吾知其无罪,但今革弊之初,不欲置之禁掖,可且留于彼,谕以此意。’ ”
  14. 《旧五代史‧卷第十八》:“时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太祖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太祖笑而从之。”
  15.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二章 分裂的时代〉: 第39页-第43页.
  16. 《旧五代史‧卷七‧太祖本纪七》:“帝长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友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次郢王友珪,其母亳州营倡也,为左右控鹤都指挥使。次均王友贞,为东都马步都指挥使。帝虽未以友文为太子,意常属之。”
  17.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五代与十国(上)〉,第122页-第124页。
  18. 《新五代史·唐家人传第二》:明年三月,客星犯天库,有星流于天棓。占星者言:“御前当有急兵,宜散积聚以禳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宰相论于延英,后于屏间耳属之,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赍军,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19. 《新五代史·唐家人传第二》:庄宗东幸汴州,从驾兵二万五千,及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所亡太半。至罂子谷,道路隘狭,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曰:“适报魏王平蜀,得蜀金银五十万,当悉给尔等。”对曰:“陛下与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庄宗泣下,因顾内库使张容哥索袍带以赐之,容哥对曰:“尽矣。”军士叱容哥曰:“致吾君至此,皆由尔辈!”因抽刀逐之,左右救之而免。容哥曰:“皇后惜物,不以给军,而归罪于我。事若不测,吾身万段矣!”乃投水而死。
  20.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本纪一》:“(石敬瑭言)又今年千春节,(石敬瑭妻)公主入觐,当辞时,(后唐末帝)谓公主曰:‘尔归心甚急,欲与石郎反耶?’此疑我之状固且明矣。今天子用后族,委邪臣,沈湎荒惑,万机停壅,失刑失赏,不亡何待!吾自应顺中少主出奔之日,睹人情大去,不能扶危持颠,愤愤于方寸者三年矣。今我无异志,朝廷自启祸机,不可安然死于道路。”
  21. 《新五代史·吴世家第一》:“初,温、颢之弑渥也,约分其地以臣于梁,及渥死,颢欲背约自立。温患之,问其客严可求,可求曰:“颢虽刚愎,而暗于成事,此易为也。”......及出教宣之,乃渥母史氏教,言杨氏创业艰难,而嗣王不幸,隆演以次当立,告诸将以无负杨氏而善事之。辞旨激切,闻者感动。颢气色皆沮,卒无能为,隆演乃得立。......颢由此与温有隙,讽隆演出温润州。......行军副使李承嗣与张颢善,觉可求有附温意,讽颢使客夜刺杀之,客刺可求不能中。明日,可求诣温,谋先杀颢,阴遣钟章选壮士三十人,就衙堂斩颢,因以弑渥之罪归之。温由是专政,隆演备位而已。”
  22.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五代与十国(上)〉,第120页-第121页。
  23.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五章〈五代与十国(下)〉,第128页-第131页。
  24.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既而徐知训为朱瑾所杀,温居金陵,未及闻。(即徐知诰)居润州,近广陵,得先闻,即日以州兵渡江定乱,遂得政。昪(即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温尝骂其诸子不如昪,诸子颇不能容”
  25.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知训之用事也,尝凌弱杨氏而骄侮诸将,遂以见杀。及昪(即徐知诰)秉政,欲收人心,乃宽刑法、推恩信,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为谋客,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尝阴使人察视民间有婚丧匮乏者,往往赒给之。盛暑未尝张盖、操扇,左右进盖,必却之,曰:‘士众尚多暴露,我何用此?’以故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
  26. 《资治通鉴》的说法是937年李昪就已经建号为“唐”,但《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书都主张徐知诰先建“齐”,后改为“唐”。
  27.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隐复好贤士。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王定保、倪曙、刘浚、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裔之徒,隐皆招礼之。定保容管巡官,曙唐太学博士,浚崇望之子,以避乱往;衡德裕之孙,唐右补阙,以奉使往。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
  28.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五代与十国(上)〉,第124页-第125页。
  29. 《旧五代史‧晋书十四‧列传三‧景延广》:“朝廷遣使告哀契丹,无表致书,去臣称孙。契丹怒,遣使来让,延广乃奏令契丹回国使乔荣《契丹国志》:先是,河阳牙将乔荣从赵延寿入辽,辽帝以为回国使,置邸大梁。至是,景延广说帝囚荣于狱,凡辽国贩易在晋境者,皆杀之,夺其货。大臣皆言辽国不可负,乃释荣,慰赐而遣之。告契丹曰:‘先帝则北朝所立,今上则中国自策,为邻为孙则可,无臣之理。’且言:‘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孙子,则取笑天下,当成后悔矣。’由是与契丹立敌,干戈日寻。”
  30. 《辽史‧卷四‧太宗本纪下》记载:大同元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大赦,改元大同。升镇州为中京。”
  31. 《辽史·太宗纪下》:“非汴州炎热,水土难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
  32.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五章〈五代与十国(下)〉,第127页-第128页。
  33.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二章 分裂的时代〉: 第49页-第52页.
  34.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令两京及诸州每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开落。是岁,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废者三万三百三十六,见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
  35.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五章〈五代与十国(下)〉,第128页-第134页。
  36.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一章 走向灭亡的唐帝国〉: 第33页-第38页.
  37. 《五代会要‧刺史》载:后唐同光二年 三月,中书门下奏:“刺史、县令,有政绩优异,为众所知;或招复户口,能增加赋税者;或辨雪冤狱,能全人命者;或去害物之积弊,立利世之新规,有益时政,为众所推者,即仰本处逐条分明闻奏,当议奖擢。或在任贪猥,诛戮生灵,公事不治,为政怠惰,亦加惩罚。其州县官任满三考,即具关申送吏部,格式候敕除铨注,其本道不得差摄官替正授者。”从之。
  38.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六章〈唐代的制度(上)〉,第140页-第142页。
  39.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 〈封建社会唐(后期)宋辽金元的经济〉. 复旦大学. 1982年: 第119页-第152页.
  40.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二章 党项羌历史的童年〉 第55页-第79页.
  41.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三》:“于阗,国地、君世、物俗见于唐。”
  42. 《新五代史·晋本纪·第八》:“庚子,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43.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八章 隋唐时代的经济发展〉. 第239页-第271页.
  44.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 〈封建社会唐(后期)宋辽金元的经济〉. 复旦大学. 1982年: 第119页-第152页.
  45.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隐复好贤士。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
  46.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 〈封建社会唐(后期)宋辽金元的经济〉. 复旦大学. 1982年: 第119页-第152页.
  47.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五章〈五代与十国(下)〉,第134页。
  48.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邦计部‧户籍迁徙》:“周世宗显德五年十月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使于诸州简定民租明年春使回总计简到户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定垦田一百八万五千八百三十四顷淮南郡县不在此数是月。”
  49.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周太祖广顺二年“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是岁,户部增三万馀户。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木,获利数倍。”
  50. 《新唐书·权德舆传》:“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51. 《筑塘疏》:“目击平原沃野,尽成江水汪洋,虽值干戈扰攘之后,即兴筑塘修堤之举。”
  52. 《宋史·河渠志》记载“钱氏有国,始置撩湖兵七千人,专一开浚。”
  53.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第五章 封建社会盛世经济的繁荣〉: 第373页.
  54.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五代 于2011 年4 月1 日查阅
  55. 张奎元. 隋唐五代科技史. 人民出版社. 1994.
  56. 《旧五代史‧卷三十三‧庄宗纪七》:“初,帝令往市蜀中珍玩,蜀法严峻,不许奇货东出,其许市者谓之“入草物”。严不获珍货,归而奏之,帝大怒曰:“物归中夏者命之曰'入草',王衍宁免为入草之人耶!””
  57. 耿, 元骊,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沿海五城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8. 高, 鹏成, 浅论五代荆南政权的历史作用, 鄂州大学学报, 2018
  59. 王, 赓武, 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1
  60. 叶, 显恩,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中国社会科学, 1992
  61. 葛, 金芳, 兩宋社會經濟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
  62. 张, 朋川. 《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4-21. ISBN 9787301239841.
  63.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十二章 学术思想的多元与汇合趋势的出现〉. 第855页-第914页.
  64.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巢、由虽不见于经,其可诬哉。五季之乱,避世宜多。”
  65.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 辉煌的诗歌和文体的变革〉. 第1031页-第1106页.
  66. 《新唐书‧附录:进唐书表》:“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
  67.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十一章 史学发展的新转折〉. 第795页-第854页.
  68.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十三章 发达的多元宗教〉. 第915页-第130页.
  69.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梁鸿飞著. 人民出版社.
  70. 隋唐五代艺术于2012 年2 月19日查阅
  71.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十七章 古代美术的盛世〉. 第134页-第1456页.
  72. 《中国文明史 隋唐五代史》〈第八章 自然科学和医学的丰硕成果〉. 第555页-第676页.
  73. 路振:《九国志‧ 郑璠传》
  7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朱全赟自湖口以众援金陵,号十五万,缚木为筏,长百馀丈,战舰大者容千人,将断采石浮梁,会江水涸,战舰不能骤进。王明屯独树口,遣其子驰骑入奏,帝密遣使令明于洲浦间多立长木若帆樯之状以疑之。己未,全赟独乘大航,高十馀重,上建大将旗幡。至皖口,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挥兵急攻之,全赟以火油纵烧,遇军不能支。俄而北风,反焰自焚,其众不战自溃,全斌惶骇,赴火死。擒其战棹都虞侯王晖等,获兵仗数万。金陵独恃此援,由是孤城愈危蹙矣。”
  75. 史称末帝、后主、末主与少主等皆是后世史家所称,非谥号。
  76.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唐昭宗在岐,遣江淮宣谕使李俨拜行密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封吴王。”
  77.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将佐共请宣谕使李俨承制授杨渥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杨行密请李俨承制,见二百六十三卷天复二年。渥字承天,杨行密长子。”
  78.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僭伪列传第一》:“渥,字奉天,行密长子也。行密卒,渥遂袭伪位,自称吴王,委军政于大将张颢。”
  79.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诣金陵见温谋曰:“唐亡于今十二年,而吴犹不敢改天祐,可谓不负唐矣。然吴所以征伐四方,而建基业者,常以兴复为辞。今闻河上之战,梁兵屡绌,若李氏复兴,其能屈节乎?宜于此时先建国以自立。”温深然之,因留可求不遣,方谋迫隆演僭号。”
  80.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九年,温率将吏进隆演位太师、中书令、吴王。”
  81.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十六年,春二月,温率将吏请隆演即天子位,不许。夏四月,温奉玉册、宝绶尊隆演即吴王位。建宗庙、社稷,设百官如天子之制,改天祐十六年为武义元年,大赦境内,追尊行密孝武王,庙号太祖,渥景王,庙号烈祖。拜温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二年五月,隆演卒。隆演少年嗣位,权在徐氏,及建国称制,非其意,常怏怏,酣饮,稀复进食,遂至疾卒,年二十四,谥曰宣。”
  82.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七年,大丞相徐温率吴文、武上表劝溥即皇帝位,溥未许而温病卒。十一月庚戌,溥御文明殿即皇帝位,改元曰乾贞”
  83. 傅乐成《隋唐五代史》,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再版。第131页。
  84.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四年,唐迁都洛阳,改元天祐,建与唐隔绝而不知,故仍称天复。”
  85.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七年,梁灭唐,遣使者谕建,建拒而不纳。建因驰檄四方,会兵讨梁,四方知其非诚实,皆不应。是岁正月,巨人见青城山。六月,凤凰见万岁县,黄龙见嘉阳江,而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龟、龙之瑞。秋九月己亥,建乃即皇帝位。......武成元年正月,祀天南郊,大赦,改元,以王宗佶为太师。”
  86.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初,旻常谓张元徽等曰:“吾以高祖之业,赟之冤,义不为郭公屈尔,期与公等勉力以复家国之仇。至于称帝一方,岂获已也,顾我是何天子,尔亦是何节度使?”故其僭号仍称乾祐,不改元,不立宗庙,四时之祭,用家人礼。承钧既立,始赦境内,改乾祐十年曰天会元年,立七庙于显圣宫。
  87. 新五代史杂传第廿八》:梁太祖即位,诸侯之强者皆相次称帝,独茂贞不能,但称岐王,开府置官属,以妻为皇后,鸣梢羽扇视朝,出入拟天子而已。
  8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天圣元年》:“归义节度使曹贤顺遣使来贡方物,谢大中祥符七年旌节之赐也。 ”
  8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九‧私改广庆三年曰大庆元年》:“赵元昊自制蕃书十二卷,字画繁□,屈曲类符篆,教国人纪事悉用蕃书。私改广庆三年曰大庆元年。再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尽有河西旧地。”
  90.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外国一》:“天圣 六年,德明遣子元昊攻甘州,拔之。八年,瓜州王以千骑降于夏。”

参考书目

  • 《中国通史 隋唐五代史》,傅乐成 著,众文图书公司,ISBN 957-532-033-6
  • 《征服王朝的时代》,竺沙雅章,稻乡出版社,ISBN 4-311-30446-3
  •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王小甫,三民书局,ISBN 978-957-14-4811-4
  • 《中国文明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史 上册、中册与下册》,地球社编辑部 著,地球出版社,ISBN 957-9585-84-9
  •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复旦大学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0332-7
  • 《辽史金史西夏史》,刘凤翥、李锡厚、白滨,中华书局(香港),ISBN 962-231-934-3
  • 《辽金西夏史》,李锡厚、白滨,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4392-2

外部链接


更多信息 中国朝代和政权 ...
前朝
五代十国
907年6月-979年6月
五代->->->->
907年6月1日 - 960年2月3日
十国吴越南汉南平北汉
大闽-->南唐
前蜀--->后蜀
907年6月 - 979年6月
后朝
大宋
继承后周,统一南北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