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亚瑟·米勒

美国剧作家(1915—200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瑟·米勒
Remove ads

阿瑟·艾许·米勒(英语:Arthur Asher Miller,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犹太裔剧作家,也是玛丽莲·梦露的第三任丈夫,代表剧作《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他还是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事实速览 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米勒生于哈莱姆区的一个波兰犹太人移民家庭[1][2][3][4]。他的父亲伊萨德(Isadore)拥有一家400人的女装工厂,母亲奥嘉斯达(Augusta)是家庭主妇。除亚瑟·米勒外,还育有克密特(Kermit)以及。全家居住在曼哈顿一幢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阁楼中。但1929年大萧条使他家变得一贫如洗,于是搬家到布鲁克林区,当时米勒十几岁,每天早起,在上学前送面包挣钱补贴家用。从林肯高中毕业后,米勒在一家仓库做搬运工和文员以支付大学学费。

1936年米勒发表第一部剧作《荣誉的真谛》(Honors at Dawn)在密西根大学公演,为他赢得霍普渥德奖(Hopwood Award)。两年后他自密歇根大学毕业,取得英语学位。1940年时,米勒与在大学中结识的女友玛莉·史拉托利(Mary Slattery)结婚。婚后育有珍妮(Jane)与罗伯特(Robert)二子,而因为他曾经在美式足球赛中受过伤,有幸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免除兵役。

米勒在1948年的剧作《推销员之死》为他赢得了普立兹奖、三座东尼奖,以及纽约剧评人协会奖,《推销员之死》是一部一次赢得上述三项奖项的剧本。他的下一部剧本《熔炉》(在1995年改编成电影时,在中港台等地分别译为《萨勒姆的女巫》、《灵欲劫》以及《激情年代》等)1953年1月22日在百老汇首演。

1956年6月,他与玛丽结婚,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调查演艺圈有无共产党颠覆活动,被伊利亚·卡赞指称参与了共党集会,在月底(6月29日),他迎娶了八年前透过卡赞所结识的玛丽莲·梦露。 米勒1953年创作的《炼狱》因反对美国的极右翼麦卡锡主义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1957年3月31日,米勒因为拒绝提供参与共党集会者的姓名,被控藐视国会,之后在1958年8月8日由美国最高法院给予平反。同年,发表《戏剧集》(Collected Plays)。

Thumb
米勒与梦露的1956年结婚典礼

他在1960年创作出长篇小说《不合时宜的人》,继而改编成电影脚本,成为梦露出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在1961年1月24日时,他与梦露离婚,隔年2月17日另娶摄影师英格·莫拉丝(Inge Morath)。米勒和莫拉丝是在拍摄电影《花田错》(The Misfits)时结识,育有瑞贝卡(Rebecca)与丹尼尔(Daniel)二子。根据传记作家马丁·葛登能(Martin Gottfried)的说法,丹尼尔在1962年出生时就有唐氏症。米勒将丹尼尔安置在罗克斯伯的一家医疗机构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他(虽然莫拉丝有)。米勒在他的自传《时光枢纽》中也没有提到过丹尼尔,纽约时报在2005年2月11日的讣闻中也忽略了这点。(在洛杉矶时报以及其他地方,则有相关报导)

莫拉丝逝世于2002年1月30日,同年5月1日,米勒成为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文学奖得主,誉为“毋庸置疑的现代戏剧大师”。

2004年12月时,89岁的米勒宣布他与34岁的艺术家阿格尼斯·巴莱(Agnes Barley)自2002年起已经同居两年,并且计画结婚。2005年2月10日,米勒因膀胱癌心脏衰竭罗克斯伯里过世,享年89岁。他上个月刚出院,本来一直住在纽约妹妹琼家里,感觉痊愈无望才转到罗克斯伯里[5]

Remove ads

作品

米勒反对商业化、纯娱乐的庸俗戏剧。他的作品著重于家庭、道德和个人责任感,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舞台剧本

  • 荣誉的真谛》(Honors at Dawn,1935)
  • 天之骄子》(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1944)
  • 吾子吾弟》(All My Sons,1947)
  •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
  • 激情年代》(The Crucible,1953)
  • 忆两个星期一》(A Memory of Two Mondays,1955)
  • 桥上一瞥》(A View from the Bridge,1955)
  • 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1964)
  • 维琪事件》(Incident at Vichy,1965)
  • 代价》(The Price,1968)
  • 创世纪及其他》(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Other Business,1972)
  • 大主教之屋》(The Archbishop's Ceiling,1977)
  • 美国钟》(The American Clock,1981)
  • 一位女士的挽歌》(Elegy For a Lady,1982)
  • 某种爱情故事》(Some Kind of Love Story,1982)
  • 危险:记忆!两部剧本》(Danger: Memory!: Two Plays,1986)—《我什么都不记得》(I Can't Remember Anything)与《克拉瑞》(Clara
  • 骑下摩根山》(The Ride Down Mt. Morgan,1991)
  • 最后的洋基》(The Last Yankee,1993)
  • 碎玻璃》(Broken Glass,1994)
  • 彼得斯先生的连线》(Mr. Peters' Connections,1998)
  • 莱恩面访》(The Ryan Interview,2000)
  • Resurrection Blues (2004)
  • 完成图画》(Finishing the Picture,2004)

电影剧本

其他作品

  • 《焦点》(Focus,1945)
  • 《希望渺茫(但不严重)的环境》(Situation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 《黄金岁月》(The Golden Years
  • 《名声》(Fame
  • 《原因》(The Reason Why
  • 《无家可归的女孩的生平:以及其他》(Homely Girl, a Life: And Other Stories
  • 《亚瑟·米勒剧场文集》(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
  • 自传《时光枢纽》(Timebends: A Life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