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吹号航空母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吹号航空母舰(日语:伊吹/いぶき Ibuki)原本是日本帝国海军兴建的改铃谷级重巡洋舰其中一艘,但是因为战争局势需求而改装成航空母舰,到日本投降前都未能完工[2],战后遭到拆毁。本舰因为尚未完工服役,舰名为暂定名称,候补舰名尚有“鞍马”(日语:鞍馬/くらま Kurama)这个名字[3]。
Remove ads
兴建沿革
日本帝国海军为了保持在水面舰上的火力打击优势,在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通过紧急军舰补充计划,增建2艘重巡洋舰;当时最新式重巡洋舰为利根级重巡洋舰,但是日本海军在测试后认为将主炮集中前置的设计并没有显著优势,故补充计画的设计稿援引最上级后两艘,也就是一部分研究者认定的铃谷级为蓝图[4]。新型重巡主要更改处是将鱼雷管更换为4连装构型、并且修改第四炮塔附近的设计。2艘重巡称为“第300号舰”与“第301号舰”;分别在1942年4月24日(吴海军工厂)、1942年6月1日(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动工。2艘舰艇才刚开工不久,1942年6月5日帝国海军便在中途岛海战大败;因为这场决定性的败仗,让海军自己检讨当前的造舰计画,决定中止航舰以外大部分的大型军舰造舰案,于是才刚开工没几天的301号舰便取消建造[4],300号舰虽然在6月30日时曾因高层检讨而短暂停工,但短暂的停止1个月后又复工续建。
在中途岛战役后,日本帝国海军虽然对航舰需求孔急,但还没有动主意到改装重巡洋舰上;不过300号舰在兴建时已经取消了水上飞机搭载能力,并且打算改装与岛风号驱逐舰相同的5连装鱼雷发射管强化水面战火力[4],300号舰在1943年4月定名伊吹,且登录为一等巡洋舰[5],5月21日下水;但下水后1943年7月海军高层决定停工,于是伊吹号便没有进一步施工,而是把她闲置在吴海军工厂的鱼雷实验部海域[6]。
停工中的伊吹号,主机系统只装设了一半,舰内还有许多可用容积;因此海军曾一度想把她改装成高速油轮、水上飞机母舰、高速运输舰等案子[6]。拯救伊吹号命运的,却是美国人;日本海军自情报管道得知美国海军利用与伊吹号相近吨位的克里夫兰级轻巡洋舰舰体改装出独立级航空母舰[7][8];受到美国人的影响,日本帝国海军在1943年8月决定把伊吹号改造成航空母舰[6]。
1943年12月19日,尚未完工的伊吹号由迅鲸号潜水艇母舰拖曳至佐世保海军工厂进行改装工程,12月21日抵达,原本预定1944年完工;然而伊吹号下水时已经将一部分主炮塔完工,拆除既有结构花费时间超乎预期,同时佐世保海军工厂也在赶工维修战损舰,因此又延宕改装进度,原本佐世保工厂预定在1945年3月将可完工。然而1944年菲律宾海海战、雷伊泰湾海战接连大败,信浓号航空母舰被击沉后;佐世保工厂却又和海军高层承认要到8月才能完工,帝国海军也晓得继续浪费资源在兴建航舰毫无意义;伊吹号的改装工程在1945年3月16日,便在完成80%的状态下停工[6],1945年4月2日撤销舣装工程组[9],并将伊吹号放置在佐世保港内的惠比寿湾直到日本投降,战后美军接收了这艘半成品军舰,在1946年11月22日年拖入佐世保第七船坞内拆解,1947年8月1日解体完毕。

Remove ads
设计
- 舰体设计、船体防御
由于是建造中途才临时决定改装,伊吹号的舰体设计与最上级大致相同,使用双重底船壳,但主船壳侧面的反鱼雷隔舱因应改造空母工程将带来舰体重心上移的现象,为此水下隔舱尺寸加大增加额外浮力[10][6];改造设计中,原本规划将舰桥比照等同其她轻型航舰,将舰桥安置于飞行甲板下方,但因空间不足放弃该方案,采用重心偏高的岛式舰桥[10]。
同时,受惠于重巡洋舰舰体架构,伊吹号的船体水平防御比大部分的日本航舰要完整。除了有完整从双层底下部船壳接续的水线装甲带、舰体中央装有日系舰炮战舰特有的纵向水密装甲,弹药库区段水平装甲厚度可达140公厘,主机舱与弹药库上方防护穹甲厚度则是35-40公厘;虽然对俯冲轰炸毫无效果,但是不至如云龙级等战时量产型航舰几乎毫无防护能力。
- 动力系统
在重巡洋舰原始设计时,伊吹号将比照铃谷号标准,配置8座重油高压锅炉、4台蒸气涡轮主机,动力系统输出152,000匹轴马力;带动4具直径3.9公尺的四叶螺旋桨,时速将可达35节。但1943年停工后,伊吹号与未动工却已下订舰艇零件的301号舰尚没装舰的主机和锅炉被转用供建造云龙级航空母舰应急,因此本舰只保留了装舰的半套动力装置,极速表现以同样使用半套重巡洋舰动力的龙骧号航空母舰运作经验,大致上仍能输出29节极速;巡航部分仍可保持18节的经济航速。
而没安装动力系统的空舱间,便在改造航舰时挪用给舰载机油库、弹药库、燃料槽等增设的航空设备用[11]。锅炉间改容纳舰艇航行用重油油槽,舰载机用航空汽油库由后蒸气涡轮机舱改装[10],可搭载133公吨空用汽油,舰用燃料槽则增加到3,060吨搭载,因此伊吹号的续航力得到改善。
- 航空设备
伊吹号因为使用了重巡洋舰舰体改造,得以配备同吨位量级改造航舰中较长的飞行甲板,但是迁就既有船壳架构的机库就十分局促;本舰只设置了单层机库,且缺乏鱼雷机装弹专用的调度空间[2]。升降机则设置2座,尺寸同样为长13公尺、宽11.6公尺。
伊吹号计划搭载30架舰载机,包括15架烈风战斗机、15架流星舰上攻击机,没有补充机编制;但因改装工程以速成为优先考量,伊吹号只设计了单层机库,机库装不下那么多飞机。最后决定削减为15架烈风、12架流星,流星机队储放在机库,烈风机队除了4架放在机库,剩下11架均置于甲板。日本海军还希望伊吹号上装载彩云舰上侦察机,但彩云没设计折叠机翼,不太可能放在机库内,因此计划上舰时一样采露天配置。
由于伊吹号改装并不彻底,最大的问题在本舰没有足够的空间改装出弹药库;因此她只保留与商船改装航母同级的重型炸弹与鱼雷储存能力,取消了60公斤级炸弹的弹药库。
- 防御火力
伊吹号改装初案仅计画装设25公厘防空机炮[6],但是舰政本部判断这样子对空火力不够,因此决定加装与阿贺野级轻巡洋舰同款的双连装九八式8公分高射炮[6];不用标准的127公厘高射炮原因在舰体复原性不足,考量后决定用中口径防炮折衷。伊吹号记取了千岁级航空母舰改良经验,虽然大口径防空炮只安装在舰艏,但安设的角度足以让两座防炮构组交叉火网[6]。近距离防空伊吹号增装了16座三连装25公厘防空机炮(左右舷各8座)、4座28连装120公厘火箭发射器(左右舷各2座)[12];但是这些武装因停工因素都没有装舰,但武装底座均已完工。除了防空武装,伊吹号的舰艉有计画装设两具深水炸弹施放轨,将配置30发深水炸弹,详细细节因未完工因此并不明确。

Remove ads
注解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