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斯兰教的传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的征服运动使哈里发国得以成立,他们占据大片土地。受到传教活动的刺激,特别是通过战争及征服,他们在阿拉伯及周边地区传播伊斯兰教,穆斯林商人进一步把宗教广传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尼西亚及中国[1]。外交贸易的频繁交往及后来鄂图曼帝国的扩张使伊斯兰教向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方向扩散,建立了穆斯林世界[2]

穆斯林王朝英语List of Muslim states and dynasties及帝国在各地得以建立,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穆拉比特王朝塞尔柱王朝索马里阿居兰苏丹国阿达尔苏丹国瓦桑加利苏丹国印度蒙兀儿帝国波斯萨法维王朝安纳托利亚鄂图曼帝国是当中世上最强大的一些伊斯兰国家。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巴格达成为了科学、文化、哲学、创作的中心[3]。伊斯兰教向南亚及东南亚的扩张在印度次大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形成国际性、兼收并蓄的穆斯林文化[参 1]

截至2015年,全球有18亿穆斯林[参 2][4]。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亦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宗教[5]。在2010年至2015年,31%的新生儿是穆斯林,预期穆斯林新生儿的人数将会在2035年超过基督徒[参 3]

Remove ads

历史

在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先后由他的四位同伴领导,分别是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本·阿凡阿里,他们被称为正统哈里发。通过发动圣战,伊斯兰教在他们统治下的三十年来快速向阿拉伯以东、以西及以北的方向传播。正如穆罕默德所说,如果必须动用战争的手段来传播信仰,他们就认为这是正当[6]

早期的哈里发及倭马亚王朝

在穆罕默德逝世的一个世纪以内,伊斯兰帝国已把势力范围拓展至阿拉伯以外,与拜占庭帝国法兰西王国接壤,在中东、北非、伊比利亚半岛囊括大批基督徒及犹太人。近年的史学认为他们是出于非宗教的原因而扩张,包括为了满足阿拉伯增长的人口而寻求新的肥沃土地、寻找对外征服的途径以免部落内战及保障商贸通道。九世纪历史学家拜拉祖里称首位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呼吁穆斯林发动圣战进攻拜占庭帝国控制的叙利亚时除了诉诸宗教狂热,亦以“抢略希腊心的财物”作为理由。在未形成宗教圣战的概念之前,穆斯林已经开始了对外的征服[7]

学者艾拉·拉皮德斯英语Ira M. Lapidus辨别出两种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一种是阿拉伯半岛及新月沃土的泛灵论者及信奉多神教的部落,另一种是穆斯林入侵前已经存在的基督徒及犹太人[8]

穆斯林受到信奉多神教的古莱什部落迫害而逃到索马里。穆斯林在七世纪击败了古莱什对索马里的商人及水手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信奉了伊斯兰教,并随著商贸活动而把伊斯兰教传播到索马里的沿岸城市[9]

对于一个信奉多神教的社会来说,皈依伊斯兰教除了出于宗教上的原因,亦是“部落、牧人在政治和经济上谋求整合及建立一个更稳定的国家,并为了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而追求一种更富想像性及包容性的道德观念而作出的一种回应”[8]。与此相对,对于往往信奉一神教的定居人口来说,“伊斯兰教是在政治上除了拜占庭帝国及萨珊王朝以外、在宗教上除了基督教、犹太教及琐罗亚斯德教以外的一个选择”[8]。穆斯林征服者在起初并没有强制当地人皈依伊斯兰教,当地人对此颇有抵触,因为穆斯林剥夺了阿拉伯人原有经济利益和地位[8]

不过,在接下来的多个世纪,随著伊斯兰教教义的发展及对穆斯林社群的了解加深,人们大规模皈依伊斯兰教。认知伊斯兰教在政治及宗教上的领导地位在各方面导致基督徒、犹太人等原有的其他宗教社群崩溃[8]

阿拉伯王朝的哈里发在帝国内兴建学校,教授伊斯兰教的知识及阿拉伯语,并兴建大量清真寺,当中的一些保存至今,例如大马士革倭马亚大清真寺[10]。在倭马亚王朝统治期间,伊斯兰教的势力再次对外扩张,在重夺埃及部分地区后,倭马亚王朝沿著北非的海岸西征,并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每当征服一个地方的时候,当地就会兴建清真寺,以供人们进行礼拜,大量的人口在这段期间改信伊斯兰教[11]

Remove ads

阿拔斯王朝

Thumb
阿拔斯王朝创立了一些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机构,例如智慧之家

受到突厥人的干预及被东罗马、法国人击败,穆斯林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期间停下了扩张步伐[12]。这时的哈里发及穆斯林统治者尊崇学者,鼓励大量翻译古代及周边文化的作品,奠定了伊斯兰教神学及法律的初期发展、伊斯兰哲学神秘主义的基础及自然科学的进步[13]。到十一世纪,大批突厥人开始大批改信伊斯兰教,苏非派德尔维希(类似苦行僧)在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穆斯林商人涉足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亦使当地民众渐渐改信伊斯兰教[14][15]。随了通过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及习俗带到西非,它还沿著尼罗河及穿越红海传到苏丹乌干达,东非的沿岸城镇摩加迪沙蒙巴萨桑给巴尔等亦受到影响[16][17]

十世纪末大量人口改信伊斯兰教的原因众说纷纭。根据英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胡拉尼英语Albert Hourani,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

伊斯兰教有更清晰的定义,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是更明确的界线。穆斯林的生活遵从更精密的礼教、信仰及法律制度,与非穆斯林有显著的分别……基督徒、犹太人及祅教徒的定位清晰,他们在某程度上处于一个较低的地位。他们被视为是“有经者”及“契约的人”,指称他们受到启示及保护。一般来说,他们不会被强制改变信仰,但会受到限制。他们要缴纳一种特别的税项,不得穿戴某种颜色的衣物,亦不得迎娶穆斯林妇女。[18]

这些规例大多数都是对《古兰经》里涉及非穆斯林(齐米)的经文进行的阐述。《古兰经》里并没有很长的篇幅描述非穆斯林的行为,主要是承认“有经者”(犹太人、基督徒等信奉亚伯拉罕诸教的教徒)及向他们征收一种与穆斯林缴纳天课不同的税项[19][20]

艾拉·拉皮德斯指出“在政治与经济利益、成熟的文化及宗教的交织作用下”,伊斯兰教对广大社群甚具吸引力[21]。他写道:

为何人们会改信伊斯兰教的问题往往引起强烈的感受。早期的欧洲学者相信人们改信伊斯兰教是遭到武力征服的结果,那些被征服的人们要么要改宗,要么就要死亡。不过,从现在去看,虽然穆斯林国家也有强迫人们改变宗教信仰的做法,但事实上并不常见。穆斯林征服者希望控制他们多于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许多人改信伊斯兰教是出于自愿……大部分个案都是有世俗及宗教上的原因。此外,改信伊斯兰教不代表他们要完全放弃旧时的习惯及改头换面。在接纳新的宗教信仰及融入新的宗教社群的同时,大部分改宗的人们仍然会与他们原来的文化及社群保持深厚的关系。[21]

他指出这造成当今穆斯林社会的多元化,形式及习俗各不相同。旧时的宗教社团崩溃亦导致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例如教堂的作用遭到削弱,有利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大量突厥穆斯林迁到安那托利亚及巴尔干半岛,倡导“与伊斯兰教相关的社会文化”,使大量人口改信伊斯兰教[8]

塞尔柱帝国

到1044年,一个称为塞尔柱的突厥部落占据了伊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1055年侵略亚美尼亚、拜占庭帝国、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南、叙利亚伊拉克。塞尔柱人把土地分给军事指挥官,换取他们的效力继续入侵拜占庭帝国,又增建伊斯兰学校。他们在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战役击败拜占庭帝国,把基督教的势力范围逐出安那托利亚[22]

蒙古人在1242年击败了塞尔柱人,并迫使他们承认蒙古大汗是他们的宗主。蒙古帝国随后被最后一位大汗的亲属瓜分,旭烈兀在伊朗、伊拉克及安那托利亚建立伊儿汗国。他们大多是佛教徒,但后来改信伊斯兰教,取代塞尔柱人宏扬及传播伊斯兰教[23]

鄂图曼帝国及蒙兀儿帝国

鄂图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鄂图曼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请求鄂图曼一世的儿子奥尔汗一世出兵支持他们在内战里对抗安娜·伊凡诺芙娜·罗曼诺娃,使东欧成为了伊斯兰教的桥头堡。约翰六世在随后又多次请求请求鄂图曼一世援助,应对塞尔维亚人及其他欧洲势力的入侵,有利于伊斯兰教在东欧的传播[24]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它成为了这个穆斯林帝国的首都。塞利姆一世则攻取叙利亚、巴勒斯坦及埃及,继任的苏莱曼一世更把势力范围扩张至当今伊朗的边界,并深入中欧,控制了匈牙利。在极盛时,鄂图曼帝国的疆域从伊朗横跨至维也纳,他们在阿拉伯半岛的征服直抵波斯湾的西岸及红海的东岸,北非远至阿尔及利亚亦是受到鄂图曼帝国的控制[25]

在印度,巴布尔德里苏丹国灭亡后建立蒙兀儿帝国,控制当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及孟加拉的大片地区。在蒙兀儿帝国统治期间,穆斯林社群在整个印度繁衍,特别是在古吉拉特邦西孟加拉邦海德拉巴。来自阿富汗及伊朗的苏非教团十分活跃,最终有超过四分之一人口改信伊斯兰教[26]

Remove ads

殖民地时代至今

自十九世纪中叶后,欧洲在非洲及亚洲的殖民地有大量的穆斯林迁移到宗主国,经济移民、难民及为了家庭团聚而迁移的穆斯林在西欧形成了庞大的穆斯林社区[参 4]。鄂图曼帝国等穆斯林帝国的解体及灭亡未有令伊斯兰教的传播遏止,虽然欧洲人在桑给巴尔坦干伊加肯尼亚乌干达等地建立了保护国,但当地的穆斯林统治者仍保持著传统的统治方式。苏非教团成为了他们基本的社会组织,使伊斯兰教得以继续传播[27]

穆斯林移民及他们的高生育率引起一些知识分子的担忧,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称“年轻的穆斯林社群势在把地中海南部殖民化”[28]。学者贝特·叶奥英语Bat Ye'or亦在她的著作《欧拉伯》渲染出一个被穆斯林残蚀的欧洲,并指当穆斯林的人口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欧洲的价值观和体制都会遭到颠覆[28]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2011年1月进行的调查,穆斯林在欧洲的人口比例预料会由2010年的6%增加到2030年的8%[参 5]

Remove ads

传播方式

伊斯兰教的专有名词达瓦是指呼吁人们皈依伊斯兰教。在历史上,伊斯兰教主要是通过商贸活动及武力征服来传播。现代则倾向以政治取态、内化、团体组织及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关注来宣扬伊斯兰教[29]

穆罕默德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有圣训记载他去信邻国的统治者,呼吁他们改信伊斯兰教:

希拉克略要来了由巴士里王转呈的信──此信是由使者的信使底哈叶递交于巴士里王的。他读道:“奉挚爱仁慈的安拉之名!由安拉的仆人及其使者穆罕默德致罗马皇帝希拉克略陛下:安拉赐于跟随正道的人平安。启者,我以伊斯兰的教导劝告您,皈依伊斯兰吧,您会得到平安。如此,安拉将赐予您平安和加倍的报酬;您若昧主,则应负被您管辖者的罪责。‘有经的人们哪!你们来吧,让我们共同遵守一种双方认为公平的信条:我们大家只崇拜安拉,不以任何物配他,除安拉外,不以同类为主宰。他们若背叛时,你们对他们说:你们作证,我们是归顺的人们。’”

——《布哈里圣训实录》[参 6]

除了在早期主要通过游说、说教的方式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抵达麦地那后宣称真主准许他去战斗。伊斯兰教的历史文献记载称“先知接受真主的号召发动战争,对抗近在咫尺的多神教徒,这是他在接受真主感召后的第十三年”[30]

不过,利用战争及武力手段来传播信仰被伊斯兰教视为是终极的手段,特别是当非穆斯林妨碍伊斯兰教传播的时候。学者巴萨姆·蒂比英语Bassam Tibi指出伊斯兰教的传播在历史上更倾向采用强制手段,他提道如果非穆斯林同意改变信仰及屈服,达瓦的目的就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达成,但如果不能,穆斯林就会向他们发动战争[31]

Remove ads

吉哈德

根据《古兰经》早期的经文,“吉哈德”一词是指向不信道者进行宣传及教导,劝诫他们归信伊斯兰教,本身没有作战的含义。相关的经文包括:

所以你不要顺从不信道者,你应当借此《古兰经》而与他们努力奋斗。

——《古兰经》25:52[32]

先知啊!你当与不信道的人们和伪信的人们奋斗,你当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的归宿是火狱,那归宿真恶劣!

——《古兰经》9:73[33]

著名教法学家伊本·凯伊姆·嘉伍兹亚英语Ibn Qayyim al-Jawziyya提到吉哈德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学习伊斯兰教义,并学以致用尽力传播伊斯兰教。对于异教徒及伪信者,用自己的口舌来宣传和反驳[34]。什叶派及苏非主义学者特别推崇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吉哈德,以口笔传播伊斯兰教,劝诫大众信奉伊斯兰教,驳斥教内的异端邪说和教外的歪曲攻击[35]。《古兰经》又提到“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叛离他的正道的,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36]由此可见,伊斯兰教鼓吹以平和优美的语言和文字阐释自己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并用温和的方式向不理解伊斯兰教的人们作出解释[37]

其后的麦地那篇章使吉哈德开始带有战争的意义,例如“以生命为主道奋斗”﹐令作战成为了实施吉哈德的手段之一[38]。《古兰经》在第九章的两节经文表明了可以对异教徒发动战争,直至消灭他们、使他们缴纳税项或使他们皈依伊斯兰教。

当禁月逝去的时候,你们在哪里发现以物配主者,就在那里杀戮他们,俘虏他们,围攻他们,在各个要隘侦候他们。如果他们悔过自新,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你们就放走他们。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

——《古兰经》9:5[39]

当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经的人,你们要与他们战斗,直到他们依照自己的能力,规规矩矩地交纳丁税。

——《古兰经》9:29[40]

这种形式的吉哈德在四大哈里发时期特别明显,随著穆斯林的实力增加,面对古莱什等部族的迫害,他们逐渐化被动为主动[38]。在近代,随著欧洲与中东势力的此消彼长,穆斯林学者提出把吉哈德视为是对抗殖民主义及振兴伊斯兰教的方式,赛义德·毛杜迪将之定义为是传播伊斯兰教及与异教徒进行斗争的手段[41]

Remove ads

商贸活动

《古兰经》赋予商人崇高而神圣的地位,穆罕默德曾经说“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赖的奴仆”[42]。阿拉伯商人在经商的时候为了维护和保障自身的权益,需要聚居在一起及寻求认同,伊斯兰教在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商业成为了伊斯兰教发展的动力之一[43]

商贸活动对于伊斯兰教在东亚及东南亚的传播显得特别明显。阿拉伯商人在印度的科泽科德科契奎隆锡兰中南半岛占婆马来群岛吉打大泥中国广州泉州扬州建立了贸易据点。许多阿拉伯穆斯林在当地通婚及定居,并在这些贸易中心建立了穆斯林社区。传教士及穆斯林商人又沿著香料贸易路线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他们在苏木都剌国阿鲁勃拉克苏丹国英语Peureulak Sultanate德里亚齐淡目建立了社群[44]

移民

从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到伊斯兰教历史上发生的宗教迫害、冲突及战争导致穆斯林移民,伊斯兰教以移民为载体向外传播宗教。《古兰经》及圣训亦对移民抱持开放的态度。

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谁从家中出走,欲迁至真主和使者那里,而中途死亡,真主必报酬谁。

——《布哈里圣训实录》第2798号[参 6]

伊斯兰教创立及早期传播的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仍的干旱地区,而且生产水平低下,促使穆斯林向更富遮的地区迁移,而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外部经济的富有与伊斯兰教流行地区的贫困形成了梯度,也刺激穆斯林移民[43]叙利亚利比亚阿富汗的军事冲突使美国及欧洲的穆斯林人口增长,德国在2015年收容了超过100万移民,大部分都是穆斯林[45]

婚姻是穆斯林人口成长的原因,由于夫妻如不同信仰需改宗回教,夫妻关系才可成立。回教徒的生育率亦较其他信仰的人口高(因多不接受节育)。

Remove ads

清真寺

清真寺在伊斯兰教里处于枢纽地位,是穆斯林冥想、礼拜、进行宗教教育及政治讨论的中心。在伊斯兰教传播的所到之处,清真寺就是教授和学习《古兰经》及先知教诲的中心[46]。它兼具特定的社会功能,例如婴儿的取经名、成年人的婚礼、亡人的殡礼等重大的个人事件都在清真寺内完成,是强化及传播伊斯兰教的载体[43]

影响

随著伊斯兰教的传播,全世界也接收到伊斯兰教的讯息,穆斯林社群迅速从阿拉伯扩散到全球,把不同文化、民族及国家的人们整合在一起[47]。穆斯林征服了信奉多神教的游牧民族,由于他们信奉不同的神灵,使得他们在政治上难以驯服,妨碍许多地区的和平及统一。改信伊斯兰教破除了这个障碍,共同的信仰使他们愿意效忠,有利于穆斯林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导致文学及艺术的盛行,并造就了一些建筑成就,其中开罗巴格达伊斯法罕及印度的城市受到最大的影响[48]

伊斯兰教在政治当中的积极参与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一些国家随著伊斯兰教的复兴而成为政教合一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在另一些国家,伊斯兰教以政党的形式走上政治舞台,马来西亚伊斯兰党埃及自由与正义党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拯救阵线英语Islamic Salvation Front等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49][50]。伊斯兰极端主义及恐怖主义随著伊斯兰教的扩张而发挥影响力,一些极端组织提倡建立实行伊斯兰教法伊斯兰国家,并制造多起流血事件[51]博科圣地尼日利亚造成大量人命及财物损失,而为了打击这些恐怖势力,政府的军费开支节节攀升[50]

在2015年后,穆斯林难民的涌入与巴黎布鲁塞尔发生的恐布袭击使欧洲的舆论把矛头指向他们。有分析指在欧洲人口的负增长及老龄化的时代,外来的穆斯林侵占了欧洲人的空间,同时伊斯兰教利用基督教趋弱的形势宣传意识形势,这种危机感促使他们患上伊斯兰恐惧症,而把这些移民称为“低等”、“侵略性”及“反西方”[52]

伊斯兰教的传播对一些地区的教育和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利用兴办教育来宣教,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和促进作出了贡献。伊斯兰国家会议组织承办建成的乌干达伊斯兰大学英语Islamic University in Uganda是一所教学及学术水平很高的大学,向世界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人才[50]

阿拉伯及波斯文化随著伊斯兰教的传播而与其他文化结合,产生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中亚的游牧民族开办经文教育,教授阿拉伯语、词法及历史等,培养出一些文学家和学者,例如哈萨克学者克得尔阿里·加拉里[53]

引用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