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莉莎白·扬·布鲁尔
美国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莉莎白·揚·布魯爾(英語:Elisabeth Young-Brueh;1946年3月3日—2011年12月1日),原名Elisabeth Bulkley Young,是名美國學者和臨床精神分析師。 揚·布魯爾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漢娜·阿倫特和安娜·弗洛伊德的傳記。 [1]1982年撰寫的《漢娜·阿倫特傳》獲得了第一屆哈考特獎(Harcourt Award);而《偏見的剖析》則於1996年獲頒美國出版商協會最佳心理學書籍獎。[2]揚·布魯爾是多倫多精神分析協會的成員,也共同創辦精神分析教育材料發行商卡弗沙姆企業[3]。
Remove ads
生平
揚·布魯爾生於馬里蘭州的一個農家。父親是名高爾夫職業教師,母親是「五月花號」清教徒親屬。自幼在馬里蘭州和特拉華州州長大。[4]
其後,就讀於莎拉·勞倫斯學院,跟隨穆瑞爾.洛基瑟學習詩歌寫作。在「反文化」的1960年代中葉,揚·布魯爾自學院中輟,前往紐約,就讀以反傳統著稱的社會研究新學院(今新學院)。在紐約,她邂逅了羅伯特·布魯爾。稍後,兩人結婚[5],不久離婚。就在政治學家漢娜·阿倫特加入新學院時,揚·布魯爾在阿倫特底下接受博士指導。1974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揚·布魯爾於次年受聘在康乃狄克州維思大學文學院教授哲學[5][6]。
1975年,漢娜·阿倫特病亡,享壽六十九歲。阿倫特故友邀請揚·布魯爾為阿倫特立傳。1982年,揚·布魯爾出版的阿倫特傳記,至今仍是理解漢娜·阿倫特生平的重要作品。該傳已譯成多種語言[5](包括於2010年出版的希伯來語譯本),英文版於2004年再版 [7]。
經歷撰寫阿倫特傳記,揚·布魯爾對精神分析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983年,她前往康乃狄克州紐黑文參與臨床精神分析培訓。在紐黑文的兒童研究中心,她遇到了安娜·弗洛伊德的幾位美國同事,受邀為安娜·弗洛伊德立傳。1988年,出版《安娜弗洛伊德傳》[5]。
1991年[6],揚·布魯爾離開衛斯理學院,前往費城,於哈弗福德學院兼職教書。在費城的精神分析協會,揚·布魯爾繼續她的精神分析培訓,並於1999年畢業。此後,揚·布魯爾從事私人精神分析師。[5]1990年代,揚·布魯爾陸續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和獲獎的《偏見的剖析》。[8] 2012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在其死後出版《孩童偏見:面對針對孩童的偏見》。
Remove ads
作品
- Conor Cruise O'Brien: An Appraisal (co-author: Joanne L. Henderson. Proscenium Press, 1974, ISBN 0-912262-33-8)
- Freedom and Karl Jasper's Philosoph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ISBN 0-300-02629-3)
- 《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Hannah 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300-02660-9; Secon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300-10588-6)
- Vigil (novel,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0-8071-1075-2)
- 《安娜·佛洛伊德傳》(Anna Freud: A Biography, Summit Books, New York, 1988, ISBN 0-671-61696-X)
- Mind and the Body Politic (Routledge, Independence, Kentucky, 1989, ISBN 0-415-90118-9)
- Foreword to Between Hell and Reason: Essays From the Resistance Newspaper "Combat", 1944-1947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8195-5189-9)
- Creative Characters, (Routledge, 1991, ISBN 0-415-90369-6)
- Freud on Women: A Reader (editor) (Norton, 1992, ISBN 0-393-30870-7)
- Global Cultures: a Transnational Short Fiction Reader (editor,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8195-6282-3)
- 《偏見的剖析》(The Anatomy of Prejudic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674-03190-3),
- Foreword to 1997 re-issue of David Stafford-Clark's 1965 book, What Freud Really Said: An Introduction to His Life and Thought (Schocken Books, 1997, ISBN 0-8052-1080-6)
- 《面對傳記的制約》(Subject to Biography: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and Writing Women's Lives, Harvard Univ Press, 1999, ISBN 0-674-85371-7),
- Cherishment: a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co-author: Faith Bethelard. Free Press, 2000, ISBN 0-684-85966-1)
- Where Do We Fall When We Fall in Love? (essays, Other Press (NY), 2003, ISBN 1-59051-068-2)
- Why Arendt Matter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300-12044-8)
- 《孩童偏見:面對針對孩童的偏見》(Childism: Confronting Prejudice Against Childr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300-17311-6)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