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万·斯维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萬·斯維特
Remove ads

伊万·瓦西廖维奇·斯维特乌克兰语Іва́н Васи́льович Сві́т罗马化Ivan Vasyliovych Svit,1897年4月27日—1989年3月8日),乌克兰《满州通信》(日语:満州通信、英语:Manchurian Bulletin)编辑、记者历史学家、独立运动家、集邮家。他是中国乌克兰移民社群的主要代表,并充当了满州日军哈尔滨乌克兰人的中间人[1][2]

事实速览 伊万·斯维特 Іван Світ, 出生 ...
Remove ads

生涯

伊万·斯维特生于1897年4月27日的乌克兰哈尔科夫州库皮扬斯克,当时的名字是伊万·瓦西廖维奇·斯维特拉诺夫乌克兰语Іван Васильович Світланов[3][4]。他起初在哈尔科夫神学院学习,但发现对宗教没有兴趣,所以决定转去哈尔科夫大学数学系[1]

1918年3月,斯维特拉诺夫移民至远东地区。他起初想就此移民至美国,但由于在海参崴当牧师的叔叔请托,他之后辗转在俄国海军与通讯社工作。[3][4]1922年10月,红军逼进海参崴,斯维特拉诺夫也不得不逃往哈尔滨,并为当地报纸工作。斯维特拉诺夫这时开始把自己原本的俄国姓氏,改为乌克兰语的“斯维特”(乌克兰语Світ)。[4]他在那边出版了乌克兰语杂志《真诚的话语乌克兰语Щире Слово》。

1930年代,日本取得满州控制权、并建立满洲国时,哈尔滨共有11,000位乌克兰人。斯维特也开始接触和联系当时的日本人、创立了“乌克兰民族之家”(Ukrainian National House)、开办撰写《满州通信》(1932-1938)、并在南满铁路哈尔滨办事处工作。[5][6]《满州通信》吸引了哈尔滨大量的乌克兰移民,斯维特也因此成了当时乌克兰社群的重要人物。此外,斯维特也发表了大量与苏联、乌克兰、与日本相关的时事和历史著作。[7]1941年,德苏爆发战争,斯维特不得不搬到上海、在当地开了集邮店、并参加了上海乌克兰全国委员会。1944年,斯维特参与了日乌双语辞典的编篡事宜。另外,斯维特透过编制文件,帮了大约200位乌克兰人,从中国移民到美国、阿根廷和澳洲。[8]在中国的集邮生意,也让斯维特能度过艰困的战争岁月。[8]

战后,斯维特先在1949年迁到台湾。然后在1951年搬到阿拉斯加、最后搬到纽约市。他在后来成为乌克兰艺术与科学学院(Ukraini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UWAN)的成员,并研究乌克兰侨民的历史。斯维特也定期向中国邮票协会的期刊《The China Clipper》投稿,发表其发现的新发票。1961年至1972年,他担任《乌克兰集邮和钱币学会》(Ukrainian Philatelic and Numismatic Society,成立于1951年)期刊的编辑。[8]

1972年,斯维特写了本专书《1903-1945年的日乌关系》(日语:日本とウクライナの相互関係 1903-1945),讲述日本—乌克兰关系。该书至今仍是唯一一本讲述日乌关系的正式书籍。此外,斯维特还撰写了有关经济事务、乌克兰人在亚洲或远东的活动等文章。[9]

1980年代初期,研究乌克兰的日本学者中井和夫日语中井和夫,与斯维特见了面。[3]此外,奥尔加·霍缅科(オリガ・ホメンコ)和冈部芳彦日语岡部芳彦也以研究斯维特而闻名。

Remove ads

著作

  • ハルビンにおけるウクライナの家 ウクライナ移民の一年半の活動日記(1933年)
  • ウクライナの極東(1934年)
  • アジアにおけるウクライナ人運動小史(1937年)
  • ウクライナと日本の相互関係 1903-1945
  • ウクライナと日本の相互関係 1903-1945:歴史的概観と観察
  • チタにおけるウクライナ人裁判(1923-1924年)(1964年)

注解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