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伏波号驱逐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伏波号驱逐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驱逐舰之一,为长风级驱逐舰二号舰。本舰下水时清朝已经覆灭,中华民国继承了该舰,为避免重名而改名“建康”。此后本舰历尽坎坷:先是经历了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受日军空袭重创被迫搁浅。日军捕获本舰后,改造成杂役艇,以“翠”(日语:翆/やませみ Yamasemi ?)之名加入大日本帝国海军。1939年,日军为了扶植沦陷区的汪伪政权,将本舰转交予汪伪政权,这个时期本舰再度改名“海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本舰恢复“建康”一名重回中华民国海军旗下,1947年因老旧最终退役。本舰最初的舰名“伏波”为中国自创立近代海军以来第二艘以此为名的军舰,第一艘伏波为晚清时期福建船政建造的一艘炮舰。伪政权时期的“海绥”一名,为“协助(日军)绥靖(海疆)”之意[3]。
Remove ads
设计和概述
清政府早期曾经尝试过装备驱逐舰,但庚子事变时4艘海龙级驱逐舰全部被联军夺取。1909年,清政府派出载洵为首的考察团访问欧洲各国,并下达了大批军舰订单。这一次清廷再次试图拥有驱逐舰,为此向德国希肖造船厂下达了3艘新驱逐舰的订单。[4]
本舰排水量390吨,长60.35米、宽6.5米、吃水1.8米。外形上舯部干舷极低,加上行驶速度快,为了减少上浪问题,采用了高干舷、长艏楼的巡洋舰式舰艏设计;同时为改善驾驶室视野,司令塔前移,尽量紧贴着艏楼末端[5]。动力方面,为两台垂直三胀式蒸汽机,由4座希肖(或译“硕效”)自制的水管锅炉提供蒸汽。设计动力6,500匹指示马力(4,800千瓦特),最高航速32节(59千米每小时)[2];实际海试录得36节(67千米每小时)[1]。
本舰主炮为两门75毫米炮,另有4门47毫米机关炮分布在两侧。鱼雷武器方面,为两具18英寸(457毫米)鱼雷发射管,弱于同期德制驱逐舰的3发射管配置。[4]
Remove ads
舰历
1911年,清政府向希肖造船厂追加了两艘驱逐舰的订单。第二批驱逐舰起初代号为第二、第三号,日后清政府分别拟定了“伏波”、“飞云”的名字[4]。1912年7月5日,两舰下水,此时清朝早已经灭亡[6]。民国政府以开具高额贴息国库券的方式,继承了本级全部三舰。10月31日,长风、伏波、飞云三舰返抵上海,11月7日接收完毕,入列中国海军[7]。11月14日,时任海军总司令李鼎新向海军部提交报告称伏波、飞云两名与福建船政当年建造的两艘炮舰重名,建议改名为晴波、庆云。北京政府后来决定三舰均进行改名,其中伏波号改名“建康”。
1912年讨袁战争结束后,海军陆续为各舰加装无线电设备。在主力舰艇接受改装之后,伏波号等三舰也陆续安装了西门子德律风根式接收机,为此三舰前后桅均加高以安装天线。此时三舰因舰况较新,航速快,北洋政府用来充当侦察和通信用。[8]
1916年7月21日,海军总司令程璧光、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南下护法,而建康号继续留在北京政府内。[8]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先后击败吴佩孚、孙传芳等部。在此形势下,闽系中央海军与北伐军进行会谈,同意加入国民革命军[9]。1927年2月22日18时,停泊在黄浦江面的建威号、建康号两舰首先发难,上海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爆发。两舰先后炮击高昌庙兵工厂、南火车站和龙华驻军司令部、督办公署,一辆军用列车中弹起火。因有几发炮弹落入法租界内,法国军舰阻止两舰继续射击。另一边,陆地上的起义者未能一举攻克兵工厂,守军乘军舰停止炮击之机进行反扑,镇压了起义。2月24日,北京政府派遣直鲁联军第八军军长兼渤海舰队司令毕庶澄率领2000名陆军和1000名海军陆战队水陆两路进驻上海,同时渤海舰队主力南下。面临此压力,杨树庄决定放弃上海高昌庙海军基地,在沪13艘舰艇全部驶出吴淞口,停留在吴淞炮台射程之外的海面[10]。3月14日,杨树庄正式通电归附国民革命军。此后海容、海筹、应瑞、永健、建康等舰巡防吴淞至江阴江面[11]。
1927年,建康号编入中央海军辖下的鱼雷游击队。1934年鱼雷游击队裁撤,建康号转入陈季良率领的第一舰队[12]。抗日战争爆发前,建康号的机件老化严重,此时航速只剩下20节(37千米每小时)[13]。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25日,逸仙号在江阴上游遭到日机反复轰炸坐沉。建康号等多艘军舰赶往当地进行救助,并协助拆除逸仙号舰上武器。返航途中,建康号也遭到日机轰炸,建康号舰上虽无高射炮,但仍以75毫米炮调高角度进行还击,其他官兵甚至用步枪等进行射击。然而这种程度的回击毕竟无法阻止日军的攻击,日机投下4颗炸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建康号左舷首先进水,其后舰艉也受到命中,轮机舱等多处舱室都在进水[13]。舰长齐粹英重伤,全舰伤亡人员过半。建康号已经无法继续操纵,被迫搁浅放弃,并拆下舰上火炮[14]。
1938年,日本海军派出修理舰朝日对建康号进行打捞,之后送往三菱船厂管理下的江南造船所进行修理。同年7月13日,建康号修理完毕,日军将其改名为“翠”入役,作为杂役艇使用,主要负责通信和短途运输。这次修理中,日军更换了舰上的锅炉和桅杆;另在原舰艏主炮处安装了一门老式的哈齐开斯47毫米单管机关炮,除此别无其他武装[3]。此外为了承担运输工作,干舷也稍为加高了一些[15]。
1939年12月21日,日军将翠转交给维新政府。维新政府海军以“协助绥靖”为题,将翠改名“海绥”(另一艘军舰“翡”,即原鱼雷艇湖鹗号则相应改名为“海靖”)[3]。日本统合各地伪政权,建立汪精卫政权后,海绥号也随之加入汪政权海军,并未改名;归属于南京要港司令部,属于汪政权海军为数不多的大舰[15]。此后海绥号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进行巡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海军接收了各伪政权舰艇,海绥号也得以重返中国海军,并恢复原名“建康”。1947年7月,建康号因老旧从海军退役,1948年6月交予海警部门转为水警船。其后经历不详。[3]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