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保罗·克洛岱尔
法国诗人、剧作家、外交官(1868-195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保罗-路易-夏尔-马里·克洛岱尔[1](法语:Paul-Louis-Charles-Marie Claudel,1868年8月6日—1955年2月23日),汉名高乐待(福州时期)、高禄德(天津时期),法国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外交官,1895-1909年在中国(清朝)担任领事。[2]其长姊卡米耶·克洛岱尔是雕塑家。

传记
保罗·克洛岱尔于1868年8月6日生于法国皮卡第大区埃纳省的费尔河畔维勒讷沃。父亲Louis-Prosper是政府公务员,处理抵押和银行交易事务;母亲Louise Cerveaux来自香槟行省,家庭成员都是农夫或牧师。1881年,他一家移居巴黎,他在当地的路易大帝高中读高中,后于巴黎政治学院读大学。他本来没有信仰,但于1886年(18岁)圣诞节在巴黎圣母院听到天主教的晚祷后,就信了天主教。
保罗·克洛岱尔在1893-1936年期间当上法国的外交人员。他在中国(清朝)逗留14年,中国是其逗留时间最长的出使国家。
- 1893年4月-11月:美国纽约市
- 1893年12月-1895年5月:美国波士顿
- 1895年7月-1896年3月,1896年12月-1897年3月,1897年9月-1898年9月,1898年11月-1899年1月:中国(清朝)上海[2]
- 1896年3月-1896年12月,1898年9月-1898年11月,1899年1月-1899年10月,1901年1月-1905年4月:中国(清朝)福州[2]
- 1897年3月-1897年9月:中国(清朝)汉口[2]
- 1906年5月-1906年6月:中国(清朝)北京[2]
- 1906年7月-1909年8月:中国(清朝)天津[2]
- 1909年12月-1911年9月:捷克布拉格
- 1911年10月-1913年9月: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1913年10月-1916年:德国汉堡
- 1916年-192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
- 1920年-1922年:丹麦哥本哈根
- 1922年-1928年:日本东京
- 1928年-1933年: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1933年-1936年:比利时布鲁塞尔
1895年末,保罗·克洛岱尔在上海写信给法国诗人马拉美,信中这样说:
“ | 中国是一个古老国家,错综复杂,令人目眩。这里的生活还没有遭到精神上的现代病的感染……我厌恶现代文明,而且对它总感到十分陌生。相反,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很自然、正常。 | ” |
之后,他在《巴黎杂志》写了很多散文诗,讲述中国风情。
保罗·克洛岱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负责监督由南美洲运往法国的食物供应。当时他的秘书达吕斯·米约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