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兄弟 (音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兄弟》拉丁语Fratres)是爱沙尼亚现代作曲家帕特所写成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77年。本来只是一首写给古乐合奏团的作品,但后来却发展为拥有超过两二十个不同乐器组合的版本(不计算并非由作曲家亲自改编的版本),成为了帕特的代表作品[1]

简介

《兄弟》是帕特受前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的一个早期音乐合奏团“音乐花园”(Hortus Musicus)委约而创作的[2],旋律是从一首于修道院内听到的素歌所启发而写成的[3]。乐曲名称“Fratres”一词是拉丁文,代表修院中的修士之间以“兄弟”互相称呼,正如天主教中对有相同信仰的男士为“兄弟”(或基督教的“弟兄”)一样。后来帕特各完成了弦乐四重奏和管乐五重奏的版本,“音乐花园”于同年在首都塔林上作出了首演[2]

这是帕特较早期采用钟鸣作曲法(Tintinnabuli)的写作手法,尽可能把音乐变得简洁、和弦钟声般清脆干净,结果很受众听众的欢迎,因此启发作曲家在往后把这曲以不同乐器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乐曲结构

全曲以一段共6小节的三声部乐句为主调,并以此乐句于不同的音高中开始,共出现9次(部份版本或只有8次)。这6小节的节奏安排是:7/4
9/4
11/411/4
7/4
9/4
11/411/4

第1小节的最高声部由C、B、D、C4个音所组成:


\relative a'
{  
\time 7/4 
cis2 b4 d4 cis2.
}

第2小节则在第2个音(B音)后插进了多一个下行音A,而第3个音(D音)前面则插进了多一个上行音E,结果整小节亦多了2个四分音符


\relative a'
{  
\time 9/4 
cis2 b4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 a4 e'4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 d4 cis2.
}

第3小节的原理和第2小节相同,即在第3个音(A音)后插进了多一个下行音G,而尾3的音(E音)前面则插进了多一个上行音F,结果整小节再增多了2个四分音符:


\relative a'
{  
\time 11/4 
cis2 b4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 a4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1) g f'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1 0 0) e4 \override Voice.NoteHead.color = #(rgb-color 0 0 0) d4 cis2.
}

至于第4小节,则是将第1小节的音顺倒后而行:

更多信息 第1小节, 第4小节 ...

如此类推第5小节,则是将第2小节的音顺倒后而行:

更多信息 第2小节, 第5小节 ...

而第6小节,则是将第3小节的音顺倒后而行:

更多信息 第3小节, 第6小节 ...

最后整个乐句的最高音部便成了:

更多信息 第1-3小节, 第4-6小节 ...

乐句的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因构成大十度关系(即完全八度再加大三度),所以相同情况亦会发生,至于中音声部则主要用作固定每一段乐段中的对调性,因此并不如其馀两个声部般有固定的音顺可以依从。

Remove ads

注释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