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光启文教视听节目服务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财团法人光启文教视听节目服务社(英语:Kuangchi Program Service),简称光启社、KPS,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台湾天主教大众传播机构,主要业务为制作广播及电视节目。除了制作广播及电视节目,光启社也制作广告短片、纪录片等。社名由严家淦题字。
在台湾电视史上,光启社以制作电视社教节目与儿童节目而著名,代表作品有社教节目《天天都是读书天》、三台联播科技性节目《尖端》、台视军事科技节目《新武器大观》、三台联播科普节目《柯先生与纪小姐》、台视儿童节目《妙博士》、公共电视节目儿童节目《爆米花》[1]等;另外,在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建台过程中,光启社提供器材与技术支援。[2]
Remove ads
历史


1951年底,天主教耶稣会在台北及新竹开辟了新的教区,会士陆续前来台北及新竹传教。1953年,美国籍耶稣会神父卜立辉(Philip Bourret,1913年-2008年)被派遣到台湾。1957年,卜立辉返回美国募款。1958年6月,台湾耶稣会买下美国玛利诺修会的台中市中声广播电台并任命卜立辉为技术顾问,卜立辉在台中市成立“光启录音社”制作广播剧录音带免费提供各广播电台播出。1959年10月22日,光启录音社推出《小小广播剧》,颇受好评。1961年,光启录音社更名为“财团法人光启文教视听节目服务社”,简称“光启社”,总社设于台北市,同时向中华民国教育部登记为非营利社团。[3] 1961年7月,光启社在国立台湾大学农学院召开“暑期电视讲习班”;此后,又多次开设短期训练班培养电视人才,并曾为越南共和国西贡电视台训练两批工作人员。[4]1962年,光启社制作每出15分钟的广播剧《康乐广播剧》,也颇受好评。1963年,光启社制作台湾第一部电视剧《母亲》。1965年1月20日,四层楼高的光启社总社完工启用。[3]
1965年2月至同年6月21日,依据同样被派遣到台湾的耶稣会神父鲍立德(Raymond Parent)[5]的提议,光启社总计开会96小时讨论内部改革,期间社务正常运作;会后,鲍立德成为光启社执行长,卜立辉成为光启社副社长专责公共关系,光启社的广播节目、电影及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合并为一组,光启社不再免费提供节目。[6]1975年3月17日至7月15日,英属香港筹备中的佳艺电视委托光启社举办节目制作人员训练班,参加人数27人[7]。
1976年10月至1980年2月,耶稣会会士单国玺担任光启社社长。1978年5月,光启社总社新大楼开工,拥有地下4层、地上6层[8]。
1980年,耶稣会神父兼光启社社长丁松筠邀请黑幼龙担任光启社副社长,黑幼龙在取得其妻与4个子女一致同意之后担任副社长。[9]1981年10月,光启社总社新大楼落成[8]。1987年至1997年12月,耶稣会神父严任吉担任光启社社长。
1990年代,有线电视频道纷纷成立,但光启社错失这一机遇,没有成立自己的频道,影响力大大下降[10]。
2017年5月底,丁松筠逝世,黑幼龙接任光启社董事长。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