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光艺制片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光艺制片公司(英语:Kong Ngee Co.,简称:光艺),由新加坡光艺院线何启荣家族投资于1955年8月成立。“光艺”以出品粤语片为主,成立时正值粤语片的蓬勃期,登陆香港后以“垂直整合”方式为主的流水线大厂式制片体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以及全球化的跨国界发展进行电影生产和经营,由1955至1969年间摄制了近120部粤语片,擅长描写现代男女爱情的文艺片,呈现了一种属于现代都市的中产调子,“光艺”与“中联”、“华侨”、“新联”并称“粤语片四大公司”。
成立背景
- 光艺院线
光艺何氏家族祖籍广东大埔县崧里乡,第一代何曾奎年轻时南渡新加坡经营当铺及钻石业,同时亦兼营药材行。在1920年代中其长子何启荣与朋友投资从上海购买电影到当地光华戏院(位于莱佛士酒店现址扩建部分)放映。1937年何启荣联同弟弟何启湘、朋友张梦生及其女婿张梦贤合资成立“新加坡光艺有限公司”,发行上海进口的电影在光华戏院上映。
战后,何启荣联同张清火和黄寿龄成立“何黄张有限公司”,并取得富商何东璇出让的天演大舞台,改名大华戏院,再从上海购买影片放映并兼任发行,在新加坡放映后,再输入马来半岛各地巡回放映。
1950年代电影是星马最受欢迎的娱乐,市道十分旺场,当时三大华语片院线是邵逸夫家族的“邵氏”、陆运涛家族的“国际”及何启荣家族的“光艺”。光艺全盛时戏院遍布东南亚各地,除新加坡大华戏院、金华戏院、曼舞罗戏院、金都戏院及首都戏院外,直辖的还有吉隆坡及新山的金华戏院、怡保、槟城及安顺的大华戏院等,而联线的戏院更不计其数,主要放映国、粤语电影。
- 光艺庄
1950年代初,何氏家族委托何汉廉在香港干诺道设立“光艺庄”,负责向多间公司购买香港出品国粤语的影片,兼打理“何长春药材店”的业务,何氏昆仲每年到香港视察业务。
- 华达制片厂
1953年,在香港经营片场的胡晋康有间片场失火,便到新加坡找何启荣商讨建立新片场,何启荣看好片场生意有可为,双方一拍即合。何氏家族斥资百万港元,在九龙青山道六咪半建立“华达制片厂”,占地80,000平方呎,分成大、小片厂各两个,由胡晋康出任总经理,何汉廉任副经理,另聘许立斋任厂长,张仲竹当副厂长。“华达”配备最新摄影设施,有固定的摄影师、布景师、灯光师及录音师等,将片场租给各制片公司,以稳定“光艺”的片源。
- 光艺成立
1952年“中联”成立,出品影片叫好叫座,但星马版权为“国际”所夺,而“中联小组”的出品则交付“邵氏”发行,三大院线中“光艺”明显处于下风。当时在“中联”当导演的秦剑看准形势,在1955年初通过“光艺”驻港代表何汉廉,赴新加坡与何启荣昆仲商讨合作设立制作公司,利用自家的“华达制片厂”摄制电影。双方一拍即合,同意成立“光艺制片公司”。秦剑随即返港开拍《胭脂虎》,由红线女、卢敦、李清伙拍新人谢贤演出,是“光艺”的创业作品。
1955年8月“光艺”正式成立,由秦剑出任总经理,陈文任副经理,潘炳权任导演、制作管理及制片,林擒担任宣传主任。
Remove ads
捧红新人
光艺在秦剑领导下树立年轻化制作路线,由于有强大院线支持的背景,大胆起用新人,成立时从潘炳权的迪华罗致谢贤及嘉玲两名新人,再陆续签入南红、姜中平、丽明、江雪、周骢、王伟、陈齐颂及胡笳等。
联营公司
艺术成就
电影片目
Remove ads
注脚
参考文献
- 《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黄爱玲 主编,香港电影资料馆,ISBN 962-8050-37-0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