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洛林达·马托·德·图内尔
秘鲁女作家(1854—190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洛林达·马托·德·图内尔(西班牙语:Clorinda Matto de Turner,1852年11月11日—1909年10月25日)是秘鲁作家、记者。生于库斯科,早年从事新闻出版业,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马托·德·图内尔是秘鲁土著主义文学、女权主义的先驱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说《没有窝的鸟》等,其作品的争议性迫使其流亡阿根廷直至逝世。
Remove ads
生平
克洛林达·马托·德·图内尔于1852年11月11日出生于库斯科大区科亚区的保柳·奇科庄园(Hacienda Paullu Chico)家族宅邸,其祖父是库斯科高等法院的法官曼努埃尔·T·马托[1],1854年12月30日,她在库斯科主教座堂的圣殿堂受洗,名为格里玛内萨·玛蒂娜(Grimanesa Martina)。然而,她后来使用了“克洛林达”这个名字,并以此名为人所知[2]。
在十岁时,她的母亲格里玛内萨·康塞普西翁·乌桑迪瓦雷斯(Grimanesa Concepción Usandivares)去世,克洛林达·马托·德·图内尔因此被迫辍学在家,照顾她的两个弟弟拉蒙·塞贡多·大卫(Ramón Segundo David)和拉蒙·丹尼尔(Ramón Daniel)。在此期间,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在地的大自然,并与当地原住民社区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还学会了克丘亚语,为其日后投身土著主义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3]。1871年,她嫁给了英国医生约瑟夫·透纳(Joseph Turner)[4],随即与丈夫一同搬到了安第斯山脉的廷塔小镇,在那里生活了十年。正是在这个小镇,马托了解到富人为了采集羊毛而招募、剥削原住民的制度,她也在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没有窝的鸟》中对此进行了描述[5]。
Remove ads
1876年,马托·德·图内尔在库斯科创办了《娱乐报》(El Recreo),开始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她的报章主要关注艺文,对政治议题保持缄默。同时代知名的作家胡安娜·曼努埃拉·戈里蒂、里卡多·帕尔马等作家都曾在该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她本人也和戈里蒂、梅塞德斯·卡维略·德·卡沃内拉等女性作家交往甚密[6]。1879年以后,硝石战争爆发,智利军队入侵秘鲁,她开始支持安德烈斯·阿韦利诺·卡塞雷斯率领的土著军队保卫秘鲁,她还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一家野战医院,为与智利军队作战的士兵提供援助。1881年,马托·德·图内尔的丈夫透纳去世,留下了庞大的债务,她也因此陷入了财务困境,为了偿还债务,她精打细算地经营着几家企业,但仍不足以还清,于是,她迁到了阿雷基帕,并运用自己的文学和写作专长,开办了一个名为《月光》(La Luna)的在地文学专刊,报道各种文化活动和话题,从而摆脱了经济困境,之后,她成为《钱袋》(La Bolsa)杂志的主编[7]。
硝石战争结束后,秘鲁战败,被迫将塔克纳、阿里卡及伊基克割让给智利。在重建阶段的秘鲁,该国的精英阶层开始探讨秘鲁失败的原因,其中,里卡多·帕尔马将该国的战败归咎于土著居民的懦弱无能,但很快遭到曼努埃尔·冈萨雷斯·普拉达等人的驳斥,除了批判帕尔马等人的思想外,普拉达还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捍卫原住民权益,并于1886年参与创建了利马文学社,甫移居利马的马托·德·图内尔也加入了这个文学团体[8],1889年10月,她成为《秘鲁画报》的主编,并在报章上发表了小说《没有窝的鸟》,当时的秘鲁总统读过此书后写信给马托·德·图内尔,对她反映原住民被歧视问题表达了肯定,一些自由派人士也对她表示支持。但这本小说也因抨击神职人员遭到了保守派人士的批判,加上她还曾允许巴西作家恩里克·科埃略·内托在《画报》上发表讲述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之爱情故事的小说《抹大拉》,认为权威受到挑战的利马大主教安东尼奥·班迪尼蒙席决定将她逐出教会,并禁止教友阅读《秘鲁画报》,就连曾参与编辑《钱袋》杂志的友人玛丽亚·曼努埃拉·涅韦斯·布斯塔曼特也宣布抵制《画报》,而天主教会也于1891年7月7日解除了对《画报》的禁令,马托·德·图内尔最终于4天后辞去了《画报》编辑的职务[9][10]。
即使受到天主教会的绝罚,马托·德·图内尔也没有改变政治立场,并于当年发表了第二本关于原住民的小说《品性》,并将这部小说献给先前在宗教裁判所事件中公开为她辩护的里卡多·帕尔马等人。1892年,她在兄弟们的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印刷厂“平等出版社”(La Equitativa),只雇用女性员工,并在那里出版了戏剧作品《伊马克-苏马克...》(Himac-Sumac...),同年9月,他创办了自己的文学和文化双周刊《安地斯》(Los Andes),并于1895年初出版了自己的第三部小说《遗产》(Herencia),当年3月,尼古拉斯·德·彼罗拉推翻安德烈斯·阿维利诺·卡塞雷斯,失去卡塞雷斯支持的马托·德·图内尔也遭到了反对者的侵扰,被迫离开秘鲁[9]。
1895年4月25日,马托·德·图内尔搭乘迈普号轮船离开秘鲁,前往智利瓦尔帕莱索,随后搭乘火车穿越安第斯山脉,来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9][11]。1896年,马托·德·图内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创办了《美洲香泥》(Búcaro Americano)杂志,旨在为女性作家发声,倡导女权主义,这份杂志也令她得以延续自己长期从事的新闻出版业[12]。她还担任阿根廷女子商业学校教员,亦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雅典人书店发表演讲,肯定了女性作家为拉丁美洲文坛所做的贡献[13][2]。
在生命的尽头,马托·德·图内尔前往欧洲,先后游历了西班牙、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和瑞士的旅程,一方面是为了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欧洲女性教育的情况。她也把是次旅途中的经历写进了游记《休闲之旅》(Viaje de recreo)中,该书附有250幅插图版画,在她1909年逝世后不久对外出版[14]。
1908年从欧洲返回阿根廷后,马托·德·图内尔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因肺部充血于1909年10月25日在阿根廷去世。在秘鲁国会的支持下,她的遗体被送回秘鲁安葬[2],她起初葬在利马的普雷斯比特罗·马埃斯特罗公墓(Presbítero Maestro),2010年12月20日,在克洛林达·马托·德·图内尔文化促进协会的支持下,她被重新安葬在家乡库斯科的国定古迹拉阿尔穆德纳公墓中[15]。
Remove ads
作品
在创作初期,克洛林达·马托·德·图内尔受到同国作家里卡多·帕尔马作品《秘鲁传说》的影响,创作了自己的《库斯科传说》,但未能有所突破[16]。之后,在曼努埃尔·冈萨雷斯·普拉达的影响下,她开始转向土著文学创作,并先后出版了小说《没有窝的鸟》、《品性》及《遗产》等[17]。
《没有窝的鸟》是马托·德·图内尔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同样为神父私生子的土生白人男子曼努埃尔与原住民女子玛佳丽塔(Margarita)相恋,却因为身份悬殊无法结婚的故事,该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细腻,描写了被当局压迫剥削的原住民悲惨的生活,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虚伪,甚至因此一度遭到教会查禁。她的第二部小说《品性》则揭露了神父在聚会期间骚扰女信徒的恶行,第三部小说《遗产》则被视为《没有窝的鸟》的续作,批判了利马社会的虚伪[9]。这些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以及对克丘亚语的运用也令其有别于《恩里基约》、《库曼达》等以美洲原住民为主角的浪漫主义作品[18][19]。但她的作品在描写秘鲁原住民的生活方面效果不佳,对其心理素质的描写犹有不足之处。而其作品的不足之处也在20世纪为何塞·马里亚·阿格达斯等作家所超越[20]。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