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莱斯勒大厦

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莱斯勒大厦(英语:Chrysler Building)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东中城英语East Midtown社区的装饰风艺术风格摩天大楼。建筑位于42街莱辛顿大道交会处,是世界上最高的砖造结构建筑,内部则使用钢骨结构支撑。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座超高层摩天大楼英语supertall skyscraper,也是自1930年落成起,于当年成为世界最高建筑,但仅保持11个月的纪录。截至截至2025年 (202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克莱斯勒大厦与纽约时报大厦并列为纽约市最高建筑列表中的第12高建筑。[12]

事实速览 克莱斯勒大厦, 词源 ...

克莱斯勒大厦最初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前纽约州参议员威廉·H·雷诺兹英语William H. Reynolds (New York politician)所提案,最终由沃尔特·克莱斯勒,即克莱斯勒公司的创办人出资建造。这栋作为早期摩天大楼英语Early skyscrapers之一的建筑,其建设过程与华尔街40号帝国大厦展开一场“世界最高建筑”的激烈竞争。虽然克莱斯勒大厦由沃尔特·克莱斯勒私人出资,并作为子女的房地产投资,但它并非克莱斯勒公司的总部(公司总部自1934年至1996年位于底特律的高地公园克莱斯勒厂英语Highland Park Chrysler Plant)。该建筑于1952年增建附属楼,次年即由克莱斯勒家族出售,后来历经多位业主转手。

大厦落成初期,外界对其设计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其风格乏味、缺乏创新,也有人赞誉其现代感与标志性。进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评论普遍视其为装饰艺术建筑风格的典范。2007年,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其评选为美国最受喜爱的建筑英语America's Favorite Architecture第九名。该建筑的外观与内部均于1978年被指定为纽约市地标,并于1976年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成为国家历史地标

Remove ads

地点

克莱斯勒大厦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中城莱辛顿大道东侧,介于42街与43街之间。[13] 此地块于1902年捐赠给库珀联盟科学与艺术促进学院英语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14][15] 此基地大致呈梯形,在莱辛顿大道的临街面长约201英尺(61米),于42街的临街长度为167英尺(51米),而在43街则为205英尺(62米)。[16]

此地原本位于波士顿邮政路英语Boston Post Road旁,[17][18]该道路早于1811年委员会都市计画英语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所制定的曼哈顿街道网而存在,并与该网格系统呈对角斜交。因此,克莱斯勒大厦底座的东侧亦呈对角倾斜状。[19]

该建筑被分配有专属邮递区号10174。截至截至2019年 (2019-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曼哈顿仅有41座建筑拥有独立邮递区号。[20]

纽约君悦酒店英语Grand Hyatt New York格雷巴大厦英语Graybar Building位于莱辛顿大道对面,而索科尼-美孚大厦英语Socony–Mobil Building则位于42街对面。此外,查宁大厦英语Chanin Building则位于西南方,对角穿越莱辛顿大道与42街。[13]

Remove ads

建筑设计

Thumb
建筑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塔冠与尖塔
Thumb
下层墙面以白砖覆盖,搭配如同篮编图案的白色大理石条带

克莱斯勒大厦由威廉·范·阿伦英语William Van Alen装饰艺术风格设计,名称源自最初租户之一、汽车业高层沃尔特·克莱斯勒[21][22]大厦高1,046英尺(319米),截至截至2019年 (2019-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与纽约时报大厦并列为纽约市最高建筑列表中第12高。[23]

此建筑采用钢骨结构,外部以砖石墙体填充,多处覆盖金属装饰面板,整体设有3,862扇外窗。[11] 大楼五层楼高转角处约有50个金属装饰突出物,形态令人联想到哥德式大教堂上的滴水嘴兽[24] 第31楼设有滴水嘴兽[25]及1929年克莱斯勒汽车散热器盖饰英语hood ornament复制品,[26][27]第61楼则饰以老鹰雕塑[25],象征美国的国鸟[28]

克莱斯勒大厦大量运用明亮的“耐锈钢英语Nirosta”不锈钢作为设计特色,[29][30]此材质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开发,是一种奥氏体合金。[31][32][33][34]这是美国建筑中首次使用含18%与8%的“18–8不锈钢”。[35][34]“Nirosta”材质广泛用于建筑外部装饰、窗框、塔冠及尖顶。[36]

不锈钢的应用是范·阿伦设计构想的核心。E.E.图姆(E.E. Thum)对此解释:“这种持久明亮的金属材料,强调上升的线条及屋顶逐渐缩小的圆形结构,使整体造型层层升腾,最终仿若融入天空……”[24][37]

不锈钢制造商曾以克莱斯勒大厦作为建筑耐久性评估案例。1929年,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英语ASTM International成立检查委员会,研究其表现,并将该大厦视为理想测试场地。该委员会每五年检查一次金属面板,直至1960年因板材几乎未见劣化而终止检测计画。[28]

Remove ads

形式

克莱斯勒大楼的高度与法律规定的退缩设计影响了范艾伦的设计构想。[32] 最下方十六层的墙面直接从人行道边界线垂直升起,仅一侧设有凹入区域,使四楼以上楼层呈现U字型平面图。[38][39] 第16、18、23、28与31层设有退缩,符合1916年《区划法案》规范。此设计使建筑一侧呈现如阶梯金字塔般的外观,另一侧则宛如宫殿[39] 第31层至第60层之间则无退缩,建筑结构随后逐渐收束,形成马尔他十字形状,[40] 作家与摄影师塞文·罗宾逊英语Cervin Robinson指出,此设计“将方形主体与顶饰巧妙融为一体”。[39]

首十六层楼层平面被设计得尽可能宽敞,以提升接近地面层的出租空间,因其被视为最具吸引力的区域。四楼以上的U型凹槽则用以促进气流与采光。第28至31层之间的区段为建筑中段增添“视觉趣味,避免被下层厚重装饰或上方顶饰醒目设计所掩盖,亦为塔身柱体提供稳固基座,实现厚重下层与高耸塔身间的过渡”。[39]

立面

基座与塔身

一楼外墙采用来自沙斯顿(Shastone)的抛光黑色花岗岩,其上三层则以乔治亚州产的白色大理石包覆。主入口位于列星顿大道与42街,入口均为三层楼高,入口框架以沙斯顿花岗岩构成舞台口造型。各主入口内部稍深处设有旋转门,“位于精致图案金属与玻璃屏风之下”,体现装饰艺术风格中强化入口视觉效果的设计原则。43街另设一处较小的一层楼高侧门。[41][32][42] 一楼设有店面,配备大型Nirosta不锈钢框架窗户。[43][32] 办公室窗户则贯穿第二至第四层楼。[32]

西、东立面在四楼以上设有通风井,北、南两侧则采用层层退缩设计。[32] 第16层以下的立面覆以白色砖墙,并以白色大理石条带点缀,排列方式类似篮编图案。[44][45] 内部砖墙背面覆有约116英寸(1.6毫米)厚的防水灌浆混合层。[46] 窗户呈格状排列,无窗台,框架与立面齐平。[32] 第16至24层间,外墙形成垂直白砖柱,楼层间以铝制间壁板隔开,构成窗列。第20至22层的间壁板上饰有抽象浮雕,24楼则装饰有9-英尺(2.7-米)高的凤梨图案。[32]

第三层退缩(第24至27楼)以上的立面,以水平条带与灰黑色砖块交织成锯齿状图案。第四层退缩(第27至31楼)则构成主塔身基座。[38][32] 此区域点缀有Nirosta不锈钢装饰元素。[44][39] 31楼各角设有大型车头饰雕塑,借此放大基座视觉比例,并矫正高楼水平条带造成的“上层显大”视觉错觉。[39][40] 该层还设有灰白相间的轮盖与车翼浮雕饰带,[41][5]象征克莱斯勒公司,并成为该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重要视觉标志。[11][33][41] 顶饰装饰为墨丘利有翼帽英语Petasos造型,与当时克莱斯勒汽车使用的引擎盖饰品相似。[40]

塔身设计强调横向与纵向元素:四面各设三列窗户,窗户由砖框包围,每侧中央另设一条贯穿全高的白色大理石柱。窗间间壁板为“灰白砖交替直条”,角落则铺设黑砖水平列。[47]

装饰设计仿照:
Thumb
引擎盖饰件英语Hood ornament
(第31层)
Thumb
轮毂盖英语Hubcap挡泥板
(第31层)
Thumb
老鹰
(第61层)
Remove ads

尖塔与皇冠

Thumb
左侧:建筑尖顶上的装饰艺术细节

克莱斯勒大厦最具辨识度的特征,是其层叠的皇冠造型,作为主塔的延伸。[39] 凡·阿伦设计的皇冠采用七层放射状退缩的穹窿交叉拱英语groin vault结构,以十字形排列,呈现多层渐缩形式。[41][48]整座皇冠外层以尼罗斯塔不锈钢英语Nirosta steel包覆,并以放射状的日光图案英语sunburst装饰,钢板经过加肋与铆接处理,上方点缀众多三角形圆顶窗户,形似车轮辐条。[41][33][49] 这些窗户在皇冠七层狭窄退缩段中以较小形式重复出现。[33][49]

由于圆顶弧度复杂,尼罗斯塔钢片必须在现场精密测量,因此大多数施工工作于大厦第67层与75层工坊中进行。[50] 摄影师兼作家塞文·罗宾逊英语Cervin Robinson指出,皇冠“延续整栋建筑层层堆叠如婚礼蛋糕的造型,此手法自第61层的老鹰雕像延伸自第31层,直至尖塔。尖塔进一步强化‘愈高愈窄’的概念,最终达到无限高度与极致纤细的比例。这样的设计令大楼充满异世界的氛围,宛如置身康尼岛或远东的奇幻建筑。”[39]

1938年,电视台WCBS-TV(第2频道)首次从克莱斯勒大厦顶部进行讯号传送。[51] 1960年,WCBS-TV将发射设备迁至帝国大厦,以因应RCA于该处设立的竞争发射站。[52][53] 多年来,WPAT-FM英语WPAT-FMWKTU英语WTFM(現WKTU)亦曾从该建筑发射节目,直至1970年代初搬迁至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作为商业广播基地的历史才画下句点。[52]

皇冠与尖塔现以多种照明设备照亮:包括包覆皇冠三角窗的萤光灯及依节日可变色的投光灯,营造多样视觉效果。[11] 此V形“管状照明”装设于120个窗框中,约有数百颗480V、40W灯泡。[54] 虽然实际装设于1981年,但设计早已纳入最初蓝图。[55]1998年前,灯光于凌晨2点熄灭,后经《纽约观察家报》专栏作家朗·罗森鲍姆英语Ron Rosenbaum呼吁,Tishman Speyer英语Tishman Speyer公司将熄灯时间延长至早上6点。[56][57] 自2015年起,克莱斯勒大厦与其他纽约高楼响应美国国家鸟类学会英语Audubon Society“熄灯计画”,于候鸟迁徙季节关闭灯光以保护鸟类。[58]

Remove ads

内部空间

大厦内部于建造时即具多项创新设计。办公室之间设有隔音墙,并使用可更换模组以快速调整空间配置。电话与电线路均铺设于地板下方的管道中。[47] 最上层楼面为整栋大楼中最小者,每层面积约5,000平方英尺(460平方米)。[59]

大厅

Thumb
大厅
Thumb
装饰艺术风格的灯具
Thumb
出入口门扉
Thumb
未来感数位时钟

大厅采三角形平面设计,[60][61][42],连接莱辛顿大道、第42街与第43街的入口。[62] 进入2000年代后,大厅成为克莱斯勒大厦唯一对外开放的区域。[63][64] 三个入口皆设有不锈钢制门扉,[65] 上方嵌有蚀刻玻璃面板,能引入自然光照亮大厅。[66] 地面铺设来自西恩纳的黄色石灰华带状石板,引导从入口通往电梯间的动线。[65][61][67][66] 作家艾瑞克·纳许(Eric Nash)形容大厅是装饰艺术风格的典范,并明显受表现主义建筑英语Expressionist architecture影响。[5]克莱斯勒希望此设计能令建筑师及汽车业大亨印象深刻,因此不惜成本引入多种高级建材。[62][68]

大厅墙面覆盖大片非洲红花岗岩[68][64][69] 墙面还设有由不锈钢制成的店面与门扇。[65][66] 其中一面墙板为致敬工匠而设,描绘铆钉工、测量员、泥匠、木匠、灰泥匠与建筑工人等五十位人物,造型皆来自实际参与建筑的工人。[70] 1999年,该壁画经修复恢复原貌,去除1970年代所加聚氨酯涂层并填补其后开凿的孔洞。[71]范艾伦原计画于大厅设置四根大型支柱,惟克莱斯勒认为会使空间显得“局促”,遂将其取消。[61] 大厅照明偏暗,配合灯具饰板营造亲密氛围,并强调空间层次感。[68][67] 垂直萤光灯管被比利时蓝大理石与墨西哥琥珀缟玛瑙条带包覆,让光线柔和扩散。[43][65][72] 大理石与缟玛瑙饰带呈现反向人字纹英语Chevron (insignia)图样。[65][66]

莱辛顿大道入口对面设有警卫台,顶部安装数位时钟。[67] 警卫台后方墙面以大理石铺设,四周镶嵌不锈钢饰条。[65][66] 大厅通往四组电梯区,每组设计风格各异。[21][61][73] 警卫台北侧与南侧设有通往二楼与地下室的磨石子楼梯,梯面为大理石,扶手采用不锈钢材质。[66][73] 虽然外墙为平面,但利用角度略异的大理石条覆面,营造出曲面错觉。[43] 每道楼梯内侧扶手饰有锯齿状装饰艺术风格图案,通往底层时止于红色大理石柱头。楼梯上方设有铝箔天花板与蚀刻玻璃吊灯。[66][73]

天花板上悬挂一幅110乘67-英尺(34乘20-米)的壁画《运输与人类的奋斗英语Transport and Human Endeavor》,由爱德华·特伦布尔英语Edward Trumbull设计。壁画主题为“能量与人类运用能量解决问题的方式”,向航空黄金时代英语Golden Age of Aviation机械时代英语Machine Age致敬。[71][61][67] 壁画呈Y字形构图,以赭色和金色色调绘制。1930年一份宣传小册子描述,壁画中央描绘一位“肌肉发达的巨人,其大脑将无穷能量引导至机械时代的种种胜利”。壁画展现了装饰艺术风格典型特色,包括三角形、尖锐角度、微弯线条、铬金属装饰及多种图案。[71] 壁画描绘数架银色飞机(包含圣路易精神号)、燃烧的钢铁炉,以及克莱斯勒大厦本身。[70][5]

大厦启用时,地下一层与二楼设有一个公开展示克莱斯勒汽车车辆的展厅。[74] 该展厅称为“克莱斯勒汽车沙龙”(Chrysler Automobile Salon),位于莱辛顿大道与42街转角附近,并于1936年对外开放。[75]

一楼设有“隐形玻璃”展示橱窗英语display window[76][77][78],并有直径51-英尺(16-米)的旋转展示台用于汽车展出,天花板上配置同心圆排列的灯光。[76][77][79]

自动扶梯通往展厅二楼,展出普利茅斯(汽车)英语Plymouth (automobile)道奇汽车德索托(汽车)英语DeSoto (automobile)等车款。[80] 克莱斯勒沙龙至少营运至1960年代。[81]

Remove ads

电梯

Thumb
开启的电梯门
Thumb
关闭的电梯门
Thumb
镶嵌木饰的电梯内部

克莱斯勒大厦共设有32部电梯,分为四个电梯群组。[67][82] 启用时,其中28部为客用电梯。[83][73] 每个电梯群分别服务不同楼层,其中部分为“快线”电梯,可自大厅直达中层平台;而“慢线”电梯则负责从中层平台通往高楼层。[84]

根据华特·克莱斯勒英语Walter Chrysler的要求,这些电梯的设计速度达900英尺每分钟(270米每分钟),[85] 尽管当时纽约市法规将电梯速度限制为700-英尺每分钟(210-米每分钟)。[47] 随著帝国大厦于1931年启用并配备高速电梯,这项限制随后被放宽。[86] 克莱斯勒大厦建成时拥有世界上最长的三座电梯井。[67][47]

电梯由范·阿伦历时一年、与L.T.M.罗斯顿英语L.T.M. Ralston合作设计而成,后者专责轿厢的机械构造。[82] 电梯轿厢由奥的斯电梯公司制造,[87] 电梯门则由泰勒公司英语Tyler Company打造。每部电梯尺寸为5.5英尺(1.7米)深、8英尺(2.4米)宽。[82]

大厅中,电梯门上方嵌有金字塔形的墨西哥白玉英语Mexican onyx面板。[66] 电梯门以图案为主题,融合金属与木材元素。[73] 据文森·柯尔乔(Vincent Curcio)描述,电梯门关闭时宛如“银色抛物线中升起的曲线百合,由金属棕榈叶所包围”,而打开时则呈现“一间精致的装饰艺术房间”。[82] 此设计灵感源于古埃及艺术,正是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来源之一。[83]

虽然轿厢的木质图样仅有四种基本款式,但每部电梯内所使用的木材搭配均不相同。[66][67][82] 柯尔乔表示:“若说整栋建筑的灵感如同织物上的花纹,那电梯正是如此展现。”三种设计风格可归纳为几何图样、墨西哥风格与略带新艺术(Art Nouveau)风的图纹,展现建筑灵感的多样性。[82]每部电梯的天花板皆设有一块独一无二的金属面板,面板下方隐藏风扇,并安装于抛光木质装饰上,木纹设计也各具特色。[83] 柯尔乔赞誉这些电梯为“纽约最美丽的小型密闭空间之一,任何看过或乘坐过的人都无法忘怀”。[82] 他进一步比喻其如同齐格菲歌舞秀舞台的幕布,大厅灯光则从中央最亮向两侧递减。[82]

此外,电梯装饰也向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致敬,其早期车款仪表板亦常采用木质装饰。[5]不论是电梯门还是轿厢内部,皆被视为极具艺术价值的镶嵌木工技艺英语marquetry作品。[88]

地下室

在克莱斯勒大厦面对42街一侧,设有一道楼梯,从街道可直接通往位于建筑下方的纽约地铁站点大中央-42街车站。这座出入口原本即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67][89]

当时的营运业者洲际捷运公司英语Interborough Rapid Transit Company曾试图阻止该通道的建设,理由是可能造成拥挤,[90]纽约市交通局英语New York City Board of Transportation仍决定推动此项连通道计画。[91] 最终,克莱斯勒公司自行出资兴建了该出入口。[47] 地下通道于1930年3月动工,[92] 并于两个月后随大楼一同启用。[93]

此外,大厦地下室内设有一套“水处理瓶装系统(hydrozone water bottling unit)”,可将自来水过滤为可饮用的瓶装水,供大楼租户使用。净化后的水经瓶装后,会送往各上层楼层。[94]

云端会所

Thumb
从北侧三角窗望出去的景色

私人云端会所曾占据大楼第66至68楼的空间。该会所于1930年7月启用,初期约有三百名会员,皆为城中富裕的男性精英。[35][95][96] 会所的设立,是因石油公司德士古希望为其高阶主管提供一处合适的餐饮空间;该公司当时在此大楼共承租了十四层楼。会所设计融合了建筑师威廉·范·艾伦的现代风格与沃尔特·克莱斯勒偏好的庄重传统风格,成为两者之间的妥协产物。[95] 会员需经选举通过,并支付200美元入会费,另加每年150至300美元的年费。[97] 德士古的高层主管为会所主要会员群体。[98] 此会所与其餐厅据信启发了日后洛克菲勒中心30号大楼内的虹彩屋(Rainbow Room)午餐俱乐部的构想。[99]

66楼设有一座都铎复兴风格的玄关,镶嵌橡木饰板,并附有一间英式老派烧烤室,内部铺设木地板,裸露木梁、锻铁吊灯与玻璃、铅制门饰相互辉映。[67][35][95] 主餐厅风格前卫,设有磨光花岗岩柱与装饰有浮雕玻璃的装饰艺术风格贴花。[67][96] 餐厅天花板绘有云朵壁画,北侧墙面则描绘了曼哈顿的全景。[95][100] 66与67楼之间以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大理石与青铜楼梯相连。[67][96] 67楼设有一间开放式酒吧,装潢采深色木墙与家具。[101] 同层亦设有沃尔特·克莱斯勒及德士古的私人餐厅。[96][101] 克莱斯勒餐厅墙面装饰有以黑色与雾蓝色玻璃构成的汽车工人浮雕带。[101][67] 德士古餐厅则绘有横跨两面墙的壁画,一面描绘新英格兰小镇与德士古加油站,另一面则为炼油厂与德士古卡车。67楼南侧另设有图书馆,内有木墙装饰与凹槽壁柱。[101] 而68楼则主要为服务用空间。[96]

至1950至1960年代间,会员逐渐转向其他会所。德士古于1977年迁至西彻斯特郡,[98] 云端会所也于两年后歇业。[95][102] 尽管之后有多项计画尝试翻修该空间,将其改为迪斯可舞厅或高级餐饮俱乐部,但皆未实现,[96][103] 原因是当时业主Cooke不愿经营传统餐厅业务。[104] 后来,Tishman Speyer租下了云端会所原有空间中的顶层两层。[103] 原有楼梯与大部分装饰遭拆除,[96] 引发纽约装饰艺术协会的抗议。[103]

Remove ads

克莱斯勒私人办公室

最初,沃尔特·克莱斯勒在69与70楼设有一套两层楼高的私人套房,内有壁炉与专属办公室。该办公室还设有一间健身房,以及当时全纽约最高的浴室。[105] 办公室风格偏向中世纪,采用铅制窗框、精工木门与厚重石膏装饰。[67] 克莱斯勒鲜少使用此处健身房,而多待在位于底特律的公司总部。[64] 后来,69与70楼空间被改为牙科诊所。[103] 《纽约时报》于2005年报导,其中一位牙医查尔斯·韦斯(Charles Weiss)自1969年起便于该诊所顶楼工作至今。

观景台与阁楼

从大楼开幕至1945年,71楼设有约3,900平方英尺(360平方米)的观景台,名为“Celestial”(天体观景台)。[106][97]

访客支付五角钱即可绕行观景台一圈,沿著天花板绘有天体图案的拱形走廊前行,天花板上悬挂著玻璃制的小型行星装饰。[5][97][107] 观景台中央展示了沃尔特·克莱斯勒早年担任技工时使用的工具箱。[50][47][108] 该工具箱后来转交至密歇根奥本山的克莱斯勒技术中心英语Chrysler_World_Headquarters_and_Technology_Center收藏。[109]此外,观景台上方悬挂著一幅火箭造型的大楼图像,根据当时的宣传册,天气晴朗时视野可达100英里(160千米)远。[107] 不过,观景窗仅为狭小的三角形,造成怪异视角,影响观景体验,也导致访客数逐渐下降。1931年,帝国大厦开设两座更高的观景台后,克莱斯勒大厦进一步流失人潮。[50]

观景台关闭后,空间转作广播与电视设备使用。[110] 自1986年起,该空间改为建筑师哈维·莫尔斯(Harvey Morse)与考珀伍德利益集团(Cowperwood Interests)的办公室。[110][111]

71楼以上的楼层主要为外观设计而建,实际用途为连接至尖塔的楼梯中继层,并未规划办公空间。[112] 此区空间狭窄,屋顶低矮倾斜,主要用来安置无线电发射器及其他机械与电气设备。[33] 例如73楼设有电梯马达与一座15,000-美制加仑(57,000-公升)的水箱,其中3,500美制加仑(13,000公升)为灭火用途。[111]

历史

Thumb
从帝国大厦望向克莱斯勒大厦,两者皆为纽约市1920年代建筑热潮的代表作。

1920年代中期,纽约都会区的人口数量超越了大伦敦,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都会区之一,且到1930年代初期,人口已超过一千万。[113][114]该时代见证了深刻的社会与技术变革,广播、电影和汽车等消费品逐渐普及。1927年沃尔特·克莱斯勒的汽车公司克莱斯勒集团成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115] 隔年,克莱斯勒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风云人物”。[116][50]

咆哮的二十年代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风潮,催生了纽约市一波摩天大楼建设热潮。[50] 克莱斯勒大厦即是这股建筑热潮的一部分,期间纽约市曾拥有1908年至1974年全球最高建筑的纪录。[1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建筑师普遍认为简约设计代表现代时代的极致,并将装饰艺术风格摩天楼视为进步、创新与现代化的象征。1916年分区法英语1916 Zoning Resolution规定纽约市建筑街道立面高度必须根据街道宽度作适度后退设计。[注 1][119] 这使得纽约的装饰艺术建筑英语Art Deco architecture of New York City多采用大幅后退设计,体量宏大且轮廓鲜明,且经常精细装饰。[120][121] 装饰艺术建筑的兴建时间虽短,但因盛行于1920年代末期的纽约房地产热潮,因此大量此风格的摩天楼塑造了城市天际线,赋予其电影与戏剧中浪漫而经典的形象。[32] 克莱斯勒大厦的设计即受此历史背景影响。[50]

规划阶段

1921年,威廉·H·雷诺兹英语William H. Reynolds租下莱辛顿大道与42街交叉口的大型地块,计画在此兴建摩天大楼。[9][33][22] 然而数年间他始终未动工,促使库珀联盟学院于1924年试图提高该地的税务估价,借此迫使雷诺兹支付更高额的租金。此举相当罕见,因为地权所有人通常倾向压低估价以减少税赋负担。[122]

1927年,雷诺兹聘请建筑师威廉·范·阿伦英语William Van Alen设计一栋四十层的建筑。[123] 范·阿伦最初设计的草案中融合了大量现代主义建筑元素,例如在转角处设置曲面玻璃窗。[38]

Thumb
范德比尔特一号观景台The SUMMIT远眺克莱斯勒大厦,背景为联合国总部

范·阿伦曾以与H·克雷格·塞凡斯英语H. Craig Severance共同设计、位于百老汇与24街交叉口的阿尔伯马尔大楼英语Albemarle Building而声名大噪。[124][125] 两人性格互补,范·阿伦擅长创意与空间创新,塞凡斯则精于财务与实务操作。[126] 然而,双方因理念分歧关系日益紧张。[123] 1924年,《建筑评论》一篇赞扬阿尔伯马尔大楼的文章中仅提及范·阿伦为设计者,忽略塞凡斯,导致两人关系决裂,并展开长达一年多的诉讼争端,聚焦于客户与资产的归属。[127][128] 这场裂痕也影响了日后克莱斯勒大厦的设计,因为若与塞凡斯继续合作,其保守风格将限制范·阿伦在现代主义上的发挥。[129]

1928年4月,雷诺兹签订了为期67年的土地租约,确定了该摩天大楼计画的具体细节。[130]范·阿伦最初为摩天楼底层设计了三层楼高的展示窗,楼上12层则设计有包覆玻璃的角落窗,营造出大楼悬浮于空中的视觉效果。[33][131]雷诺兹对建筑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坚持必须安置一顶金属冠冕,尽管范·阿伦最初持反对意见;[5]这顶由金属与水晶构成的冠冕,在夜晚看起来宛如“镶嵌宝石的球体”。[55]原先计画的建筑高度约为808英尺(约246公尺),共67层。[11][131][132]该计画于1928年6月正式获得批准。[133]随后于8月,范·阿伦的设计图公开,并刊载于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出版的杂志中。[134]

1928年8月,雷诺兹最终提出另一套较为保守的雷诺兹大楼设计方案,采用义大利风格建筑英语Italianate architecture圆顶,批评家形容其外观类似前州长艾尔·史密斯英语Al Smith的圆顶礼帽;楼上则使用砖墙排列来模拟角落窗户,这一细节也被保留在现今克莱斯勒大厦的设计中。该设计与现今大楼的外形、退缩层及窗户配置几乎一致,但圆顶有所不同。[33]

建筑设计完成后,雷诺兹大楼于1928年9月19日正式动工。[135] 然而工程推进不到数月,雷诺兹便因财务困难而无法继续开发。[136]

总结
视角

克莱斯勒的计画与施工重启

1928年10月初,汽车制造商沃尔特·克莱斯勒提出购买该建筑计画。[137][138]1928年10月15日,雷诺兹正式将地皮、租约、设计图及建筑师服务一并售予克莱斯勒,交易金额超过250万美元。[41][136][16]同日,古德温建筑公司开始拆除已建成的部分,[16]并于11月9日完成拆除工程。[139]施工合约则于10月28日颁布。[140]

克莱斯勒初期采纳了雷诺兹既有设计,楼高68层、约808英尺(246公尺),包含底层的拱廊、第五层以下的石材外墙、以上为砖墙及陶瓷饰面,顶层设有三层高的铜制玻璃圆顶。[41][16]然而,他渴望建筑拥有更具未来感的设计,遂延揽原设计师范·阿伦,最终将建筑高度增加至925英尺(约282公尺),超越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伍尔沃斯大楼(792英尺)。[141][142]克莱斯勒曾一度要求将楼层数减少十层,但随后意识到楼高本身具有巨大的宣传价值,便撤回该提议。[143]

新大楼的基础施工于1928年11月中旬开始,地基深达69英尺(约21公尺),于1929年1月中旬抵达基岩层。[144][145][139]施工过程共挖出超过1亿磅岩石与3千6百万磅土壤,约等于大楼总重的63%。[145]正式施工于1929年1月21日展开,[50]由卡内基钢铁公司提供钢材,3月27日安装首根钢梁,4月9日首批立柱就位。[145]至6月钢架已达数层,8月初达35层,并于9月完工。[145]施工效率极高,每周可建四层楼。[146]钢架总计使用391,881个铆钉,墙面则使用约382万块非承重砖。[147]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钢架施工过程未造成任何工人死亡,克莱斯勒称此为“全球首栋达此高度、钢骨结构无人伤亡的建筑物”。[148]全案资金全由克莱斯勒以其汽车事业的营利自筹,未使用外部资金。[149]1929年10月16日,克莱斯勒大厦正式超越伍尔沃斯大楼,成为世界最高建筑。[150]

当时42街与莱辛顿大道均为建筑热点,原因之一是因为IRT第三大道高架铁路英语IRT Third Avenue Line42街支线被拆除,这条高架线被视为区域污点。邻近的56层查宁大楼英语Chanin Building也在施工中。因高架支线拆除,房地产投机者预测莱辛顿大道将成为“东区的百老汇”,引发向东的连锁开发效应。[151]

同年,银行家乔治·奥斯特罗姆计画在下城华尔街40号建造一栋47层的办公大楼,设计师为范·阿伦的前搭档塞凡斯。奥斯特罗姆随后将计画扩增至60层,但仍低于伍尔沃斯大楼与克莱斯勒大楼。[142]1929年4月,塞凡斯将华尔街40号的高度调整为840英尺(约256公尺)、62层,超过伍尔沃斯大楼48英尺、克莱斯勒大楼32英尺。[142]华尔街40号与克莱斯勒大楼展开了“世界最高楼”的竞争。[30][152][153][102]1929年,帝国大厦于34街与第五大道加入竞争。[154]这场被当时媒体称为“向天空的竞赛”的竞争,展现了1920年代美国的乐观氛围,并推动了城市建设热潮。[154]范·阿伦将克莱斯勒大楼高度提升至925英尺(约282公尺),促使塞凡斯于1929年4月将华尔街40号增高至927英尺(约283公尺)。[102][155]华尔街40号于同年5月动工,并于12个月后完工。[142]

作为回应,范·阿伦获得批准在克莱斯勒大楼顶端加设一座约125英尺(约38米)长的钢尖塔。[156][157][注 2]他在克莱斯勒大楼的钢架内秘密组装此尖塔,[44][155][143]确保塞凡斯直到最后才得知克莱斯勒大楼的最终高度。[30]尖塔分为四节运送到工地。[156]1929年10月23日,即克莱斯勒大楼刚超越伍尔沃斯大楼高度一周后,且是1929年华尔街股灾的前一天,尖塔正式组装。据说“尖塔的底部部分被吊装至建筑圆顶顶端,并降置于第66层”。[142]接著在90分钟内,剩馀尖塔组件依序吊升并铆接完成,[158]将塔楼高度提升至1046英尺(约319公尺)。[44][159][160]范·阿伦与工程师及克莱斯勒一同在街头见证此过程,[159]他将此经历比喻为“看见蝴蝶破茧而出”。[143][160]1929年10月,《建筑论坛》杂志介绍了这座冠顶与尖塔的设计与施工细节:[161][50]

设计了一座高耸尖塔,形似针尖,安置于圆顶之上。高度185英尺,底座宽8英尺。由四根角钢、轻型支撑杆及斜撑组成,总重27吨。由于无法一次整体吊装,也无法分段吊装后再现场组合,为营造更具宣传效果的视觉惊喜,这根刺破云霄的尖针被秘密安装。

这根钢尖塔使克莱斯勒大楼高度达到1046英尺(约319米),远超过华尔街40号的高度。[162][44]当时媒体并未即时报导尖塔安装的消息,甚至《纽约先驱论坛报》对于塔身建造有持续追踪,却直到尖塔升起数天后才报导。[163]

克莱斯勒明白其大楼高度将超越帝国大厦,故指示范·阿伦将原本短圆顶改为细长钢尖塔。[155]然而,帝国大厦开发商约翰·J·拉斯科布审视计画后,决定增加五层楼与尖塔,并购买额外土地以支持建筑高度扩展。[164][165]两天后,帝国大厦共同开发者、前州长艾尔·史密斯公布更新后方案,将86层楼的观景台设于1050英尺(约320米)高度,比克莱斯勒大厦71层的观景台(783英尺)更高。[164]

完工

Thumb
1932年的克莱斯勒大厦

1930年1月宣布,克莱斯勒公司将于汽车展期间在克莱斯勒大厦设置分部办公室。[166]该大楼并非克莱斯勒公司的总部,后者总部仍设在底特律。[167]1930年4月,在大楼正式完工前,首批外部租户签约入驻。[168][1]5月27日大楼正式开幕,与42街房产业主暨商人协会年会同期举行。大厅内悬挂一铜牌,以表彰克莱斯勒对城市进步的贡献。现场出席者包括前州长史密斯、前众议员马丁·麦屈与42街协会会长乔治·W·斯威尼。[1][2]6月报导称,65%的可租空间已租出。[169]8月宣布大楼完工,但纽约市建筑部门直到1932年2月才正式标记完工。[1]

尖塔加高使克莱斯勒大厦超越华尔街40号成为世界最高楼,也超过艾菲尔铁塔,成为首座高度超过1000英尺(约305米)的人工建筑物,亦即世界首座“超高层摩天大楼”。[4]当时有报导称,大楼甚至比美国五州的最高点还高。[170]大楼完工后11个月仍保持世界最高楼地位。[4][171]克莱斯勒大厦估价1400万美元,但依据1859年法律享有税务免除,该法令适用于由库珀联盟持有的土地。[172]虽然市政府尝试废除免税条款,但库珀联盟予以反对。[173]由于免税,克莱斯勒大厦自开幕以来皆向库珀联盟支付土地使用费。[64]虽然克莱斯勒公司是租户,但并未参与建筑所有权或施工,该建筑专案由沃尔特·克莱斯勒为其子女筹建。[33][44]克莱斯勒自传中提及,他兴建此大楼“是希望儿子们有值得负责的事物”。[174][9]

范·阿伦对这些成就的满意,可能因沃尔特·克莱斯勒后来拒付其建筑费用馀款而打折。[33]克莱斯勒指控范·阿伦曾接受供应商贿赂,且范·阿伦接手此项目时,并未与克莱斯勒签署任何合约。[123]范·阿伦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支持范·阿伦,要求克莱斯勒支付其84万美元的费用,约为建筑总预算的6%。[175]然而,这场对克莱斯勒的诉讼严重损害了范·阿伦作为建筑师的名声,连同美国大萧条及负面评论的影响,最终毁了他的职业生涯。[176][123]范·阿伦后来成为附近博札艺术设计学院(Beaux-Arts Institute of Design)雕塑教授,于1954年逝世。作者尼尔·巴斯康姆评论道:“克莱斯勒大厦是他的最大成就,也是确保他被遗忘的原因。”[123]

克莱斯勒大厦作为世界最高楼殊荣的持续时间很短。约翰·拉斯科布察觉帝国大厦的1050英尺高度只比克莱斯勒大厦高4英尺(约1.2米),[164]他担心沃尔特·克莱斯勒可能会“像之前一样偷偷在尖塔里藏根钢棒,然后最后一刻把它竖起来。”[177]帝国大厦又做出修改,将屋顶高度提高到1250英尺(约381米),大幅超越克莱斯勒大厦,于1931年5月1日开幕。[178][179][3]然而,克莱斯勒大厦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钢结构砖造建筑。[11]在商业表现方面,克莱斯勒大厦优于帝国大厦:至1935年,克莱斯勒大厦已出租70%的楼面面积。[180]相比之下,帝国大厦仅租出23%的空间,[181]并被戏称为“空空如也的大厦”。[182]

1940年代至1960年代

Thumb
纽约市主要建筑高度比较

克莱斯勒家族于沃尔特·克莱斯勒逝世后于1940年继承该地产,所有权归属于W.P. Chrysler Building Corporation。[183]1944年,公司提出计画,在原建筑东侧的第三大道666号兴建一座38层的附楼。[184]1949年,该计画修订为32层,预算增至900万美元。[185]此附楼由Reinhard, Hofmeister & Walquist设计,外观风格与克莱斯勒大厦相似。由于原建筑所用石材已不再生产,需特别仿制。[186]附楼于1950年6月动工,[187]并于1951年6月开始招租。[188]该附楼于1952年完工,[189]并于1959年在两栋大楼第七层之间建造一座空中连桥。[190]

1953年,克莱斯勒家族将大厦出售给威廉·泽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成交价为1800万美元(评估价)。[191][192][193]此次交易同时包含附楼及邻近的格雷巴大厦(Graybar Building)。克莱斯勒大厦与格雷巴大厦合计售价为5200万美元。买方为泽肯多夫旗下公司Webb and Knapp,持有75%股份,另一买方为Graysler Corporation,持有25%股份。当时报导指出,此交易为纽约市史上最大宗的房地产交易。[194]

1957年,克莱斯勒大厦、其附楼及格雷巴大厦以6600万美元售予劳伦斯·温(Lawrence Wien)旗下的房地产联合体,再度刷新纽约市最大宗房产交易纪录。[195]

Thumb
克莱斯勒大厦,1965年

1960年,此建筑群被索尔·高德曼(Sol Goldman)与亚历克斯·迪洛伦佐(Alex DiLorenzo)购入,并向马萨诸塞州人寿保险公司取得抵押贷款。[196][197]隔年,大厦的不锈钢元素(包括尖塔、王冠、石像鬼及入口大门)首次进行抛光。[198][199]十名工人使用蒸气清洗30楼以下立面,手工清洁30楼以上部分,耗资约20万美元。[199]在高德曼与迪洛伦佐的管理下,建筑开始出现漏水与墙体龟裂,地下室累积约1200立方码垃圾。有评论形容当时克莱斯勒大厦的经营状况如同“南布朗克斯的一栋出租公寓”。[192][200]克莱斯勒大厦持续有利润直到1974年,但当时业主已面临税赋和燃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201]

1970年代至1990年代

1975年8月,克莱斯勒大厦开始面临止赎程序,当时索尔·高德曼英语Sol Goldman亚历克斯·迪洛伦佐英语Alex DiLorenzo未能偿还2900万美元的一级抵押贷款及1500万美元的二级抵押贷款,导致违约。[202]当时建筑物空置率约为17%。[203]马萨诸塞人寿保险公司英语Massachusetts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3500万美元英语$35 million收购克莱斯勒大厦,透过多笔交易买下所有未偿债务。[204][205]次年,克莱斯勒大厦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6][206]当时德士古是大厦主要租户之一,但已计画迁往纽约州韦斯彻斯特郡英语Westchester County, New York,释出数十万平方英尺办公空间。[207][201][203]

1978年初,马萨诸塞人寿保险公司英语Massachusetts Mutual规划斥资2300万美元整修大厦立面、暖气、通风与空调系统(HVAC)、电梯、大厅壁画及云端俱乐部英语Cloud Club总部。[204][208][205]在宣布翻修的记者会上,市长艾德·科赫英语Ed Koch表示:“克莱斯勒大厦的钢制老鹰与石像鬼仿佛在为纽约的新生而欢呼。”[192][204]马萨诸塞人寿保险公司英语Massachusetts Mutual聘请约瑟芬·索科尔斯基(Josephine Sokolski英语Josephine Sokolski),她提出对范艾伦原设计大厅方案进行大幅修改。[209][210]

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LPC)考虑将克莱斯勒大厦指定为市级地标。[204]尽管马萨诸塞人寿保险公司英语Massachusetts Mutual曾表示将“尊重建筑的敏感性”,但他们反对市地标指定,担心此举会影响租赁业务。[211][192]当时建筑空置面积约为500,000平方英尺,占总面积40%。[204]所有者聘请了Edward S. Gordon公司英语Edward S. Gordon Company作为建筑租赁代理,并在五年内成功租出约750,000平方英尺英语750,000 ft²的空置空间。[212] 1978年9月,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正式将大厅与立面指定为市级地标。[192] 马萨诸塞人寿保险公司英语Massachusetts Mutual委托约瑟芬·索科尔斯基英语Josephine Sokolski重新装修大厅,但地标保护委员会反对其改动幅度过大,偏离范艾伦的原设计。[210][213]因此大厅的翻修工程被迫延迟。[213]

Thumb
从地面仰视的克莱斯勒大厦

1979年8月,建筑再次出售,买家为企业家及华盛顿红皮拥有者杰克·肯特·库克英语Jack Kent Cooke,该交易同时将洛杉矶国王队洛杉矶湖人队所有权转让给杰瑞·巴斯英语Jerry Buss[214] 当时大厦出租率已达96%。新业主聘请肯尼斯·克莱曼英语Kenneth KleimanDescon Interiors英语Descon Interiors)设计大厅与电梯厢,风格更贴近范艾伦的原设计。[209][215] 库克同时监督完成了尖顶照明方案,该方案原为范艾伦设计之一,却从未实施。[215] 此照明系统由580根荧光灯管组成,安装于顶层三角形窗户内,首次点亮于1981年9月。[215][216]

库克接著于1995年至1996年聘请霍夫曼建筑事务所英语Hoffman Architects修复外观与尖塔。[215][217] 现已关闭的观景台接缝被抛光,立面亦进行修复,这是150万美元工程计画之一。针尖部分损坏的钢条被替换,石像鬼的数个部位重新焊接。[217]该清洁工程获得纽约地标保护协会英语New York Landmarks Conservancy颁发的1997年露西·G·摩西保存奖英语Lucy G. Moses Preservation Award[218]

库克于1997年4月去世,其抵押贷款银行富士银行次月开始对大楼申请止赎。[219] 富士银行宣布止赎意图后,数家开发商和公司表示有意购买该建筑。[220] 最终,共有20名潜在买家提交购买克莱斯勒大厦及邻近建筑的投标。[221]

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

提什曼·斯派尔公司英语Tishman Speyer Properties旅行者保险集团于1997年11月获得购买该大楼的权利,投标价约为2.2亿美元(相当于430年2024的金额)。提什曼·斯派尔与库珀联盟英语Cooper Union谈妥150年租约,后者仍持有该大楼土地所有权。[191][222] 1998年,提什曼·斯派尔宣布聘请拜尔·布林德·贝尔建筑事务所英语Beyer Blinder Belle翻新该建筑,并将其纳入名为克莱斯勒中心英语Chrysler Center的商业综合体。[215][223] 作为计画一部分,EverGreene建筑艺术公司英语EverGreene Architectural Arts修复了大厅内的《运输与人类的奋斗》壁画,该壁画在1970年代末的翻新期间被遮盖。[215][71] 翻新费用达1亿美元。[224] 2001年,该大楼75%股份以3亿美元售出(相当于530年2024的金额)给一家总部设于亚特兰大的投资基金的德国分支TMW。[225] 到2005年,大楼出租率达95%。[226][227]

2008年6月,有报导指出阿布达比投资委员会英语Abu Dhabi Investment Council正在谈判收购TMW持有的75%股份、提什曼·斯派尔持有的15%股份,以及旁边的Trylons购物结构英语Trylons retail structure,交易总额约8亿美元。[228] 该交易于次月完成,阿布达比投资委员会持有大楼90%股份,提什曼·斯派尔持有10%。[229][230] 提什曼继续管理大楼,并每年支付库珀联盟750万美元租金。[226] 2010年至2011年间,大楼能源、管线和废弃物管理系统进行翻新,总能源消耗降低21%,用水量降低64%,废弃物回收率达81%。

2012年,大楼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英语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金级认证,以表彰其环境永续和能源效率。[231]

RFR控股经营

阿布达比投资委员会与提什曼·斯派尔于2019年1月再次将克莱斯勒大厦的租赁权出售。[232] 同年3月,媒体报导艾比·罗森英语Aby Rosen的RFR Holding LLC与奥地利辛纳集团英语Signa Group联手达成购买租赁权的协议,[233][234] 价格约为1.5亿美元,属大幅折价。[235] 作为交换,罗森每年必须支付库珀联盟3,250万美元租金,较前任租户支付的金额大幅增加。[59][236]

罗森最初计画将大楼改建为饭店,[237] 但于2019年4月取消此计画,理由是土地租赁条款存在困难。[238] 罗森随后宣布将在61楼退台设置观景台,[239] 此计画于2020年5月获得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批准。[240] 他也希望重新开放云端俱乐部,并吸引多家餐饮业者入驻。[59] 2020年,罗森尝试与库珀联盟重新谈判土地租赁条款,[241] 并驱逐了所有店铺的店主,试图翻新零售空间,但最终未成功。[226][242]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为吸引租户,[243] 他将克莱斯勒大厦的一楼空间改造成租户设施中心。[244] RFR估计已花费1.7亿美元进行大楼翻新。[59]

2021年及2023年,RFR与Signa曾试图再次重组土地租约,但均未成功。[59][245] 到此时,据匿名消息人士向《Curbed》透露,RFR从克莱斯勒大厦营运中每月约亏损100万美元。[59]

2023年12月,因Signa资不抵债,其债权人下令出售其在克莱斯勒大厦的股份。[246] RFR提出以象征性的1美元收购Signa持有的股份。[245] 同时,RFR致力于将大楼零售空间租给奢侈品店,并于2024年3月签下第一位奢侈品租户。[247] 到2024年中,该大楼明显老旧,且RFR已将约65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标注为“可立即出租”。[236][248]《纽约时报》报导,员工抱怨害虫滋生、喷泉水呈褐色、手机讯号弱、电梯经常延迟,且自然采光不足。[248] 此外,若要升级以符合现代节能规范,将需耗费数百万美元。[226]

2024年9月,库珀联盟著手终止RFR对克莱斯勒大厦的土地租约,RFR提起诉讼阻止租约终止。[245][249] RFR在诉讼中声称库珀联盟驱离部分租户,并指示其他租户向该学院缴租,而非支付给RFR。[250] 随后,库珀联盟要求将RFR驱逐出大楼,[251] 并于10月由法院裁定租户应缴租给库珀联盟。[252] 最终,RFR的租约于2025年1月被终止,[253]库珀联盟于同年5月开始寻求该建筑土地租约的买家。[254]

克莱斯勒中心

Thumb
克莱斯勒东楼(左侧),位于原建筑旁
Thumb
克莱斯勒三角柱(Trylons)

克莱斯勒中心是由克莱斯勒大厦(西侧)、克莱斯勒东楼(东侧)以及位于中间的克莱斯勒三角柱商业亭组成的建筑群。在提什曼·斯派尔取得整个建筑群后,于1998年至2000年间进行了全面翻新。[255]

位于第三大道666号的建筑,当时称为肯特大楼(Kent Building),后经整修改名为克莱斯勒东楼。[255]这栋国际风格建筑建于1952年,[189] 高约432英尺(132米),楼层数为32层。[256][257]机械系统现代化,内部空间亦作修改。[257][258]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设计了新的深蓝色玻璃幕墙,该幕墙前移约4英寸(100毫米),位于肯特大楼原有外墙之外。[215]此结构与其西侧的克莱斯勒大厦外观迥异;约翰逊表示他“甚至不喜欢”克莱斯勒大厦的建筑风格,但也承认它是“纽约最受喜爱的建筑”。[259][223]

他的设计同时包含约135,000-平方英尺(12,500-平方米)的扩建面积。[257][258]扩建部分环绕于肯特大楼西端的电梯核心周围。[259][223]扩建使用了该街区中间建筑上空约150,000平方英尺(14,000平方米)的未利用空中权利。[215]

肯特大楼本身并非纽约市指定地标(Landmark),因此其翻新工程无需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LPC)批准。[224]扩建后,肯特大楼总楼地板面积约为770,000平方英尺(72,000平方米)。[260]

在原始摩天楼与附楼之间,另由菲利普·约翰逊设计建造一座新建筑。[261]此建筑即为克莱斯勒三角柱(Chrysler Trylons),为一座三层高的商业亭,零售面积约22,000平方英尺(2,000平方米)。[255]设计由三个玻璃三角形“三角柱”组成,分别高约57英尺(17米)、68英尺(21米)及73英尺(22米),各自向不同方向倾斜。[262][255]三角柱由宽约10英寸(250 mm)的垂直钢制窗楣支撑,窗楣间镶嵌有535片反射灰色玻璃。[255]零售区建筑置于三角柱两侧。[262]

因结构复杂,结构工程公司Severud Associates曾在加拿大魁北克的里穆斯基(Rimouski)打造模型进行测试。约翰逊将克莱斯勒三角柱设计为“42街的地标 [...] 在街面呈现克莱斯勒大厦的顶端”。[255] 经过上述改造后,整个建筑群的可租赁面积达2,062,772平方英尺(191,637.8平方米)。[260]该项目总成本约一亿美元。[255]

此翻新工程获得多项奖项与肯定,包括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认证;[263]美国绿建筑委员会(USGBC)的LEED金级认证;[231]以及2001年摩天楼博物馆(Skyscraper Museum)杰出翻新奖。[264]

租户

1930年1月,克莱斯勒公司在汽车展览周期间于克莱斯勒大厦开设卫星办公室。[166]除了位于一楼和二楼的克莱斯勒沙龙英语Chrysler Salon产品展示厅外,该大楼还设有休息室及播放克莱斯勒产品影片的电影院。[80]其他最初的大型租户包括时代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265]由于需要更多办公空间,[266] 时代于1937年搬迁至洛克斐勒中心[267]

1946年10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发射设备设置于克莱斯勒大厦尖塔,[268]并由位于附近大中央车站大楼前候车室上方的CBS电视摄影棚供电。[269][270]

1977年,德士古石油搬迁至位于普彻斯英语Purchase, New York更郊区的办公地点。[98] 此外,肖沃克公司(Shaw Walker)与J. S. 巴切公司(J. S. Bache & Company)的办公室位于克莱斯勒沙龙正上方,艾比迪克(A. B. Dick)、泛美航空、亚当斯帽业(Adams Hats)、施拉夫兹(Schrafft's)与弗洛斯海姆鞋业(Florsheim Shoes)也都在此设有办公室。[271] 至21世纪,许多租户因克莱斯勒大厦的历史地位而选择租赁空间,胜过其设施便利性。[248]

21世纪的重要租户包括:

影响

评价

完工后的克莱斯勒大厦在媒体上获得褒贬不一的评论。范·阿伦被《建筑师》杂志誉为“高度博士”,建筑师肯尼斯·默奇森英语Kenneth Murchison称范·阿伦为“他专业领域的齐格菲尔德”,将他比作著名的百老汇制作人小弗洛伦茨·齐格菲尔德[124][278]该大楼被赞誉为“现代生活与强烈活力的表现”,以及“充满现代主义精神,……是现代商业生活的缩影,代表著建筑与现代建筑方法的进步”。[47][279][280]

一位匿名评论者于《Architectural Forum英语Architectural Forum》1930年10月号中写道:“克莱斯勒……独立于众,与众不同。它是金属与石造的梦想实现,一个人的梦想,如此雄心壮志,超越了普通人及其标准的理解与批评。”[50][112]华特·克莱斯勒本人视此建筑为“我的纪念碑”。[248]

记者乔治·S·查普尔英语George S. Chappell称克莱斯勒大厦的设计“明显是花招设计,目的是让街上的人仰望”。[124][67]道格拉斯·哈斯克尔英语Douglas Haskell认为该建筑“没有体现有力、完整的理念”,[124] 并指范·阿伦为了花招与新“效果”而放弃了“一些他最好的创新”。[41]另有人将克莱斯勒大厦比喻为“颠倒的旗鱼”,[26][281] 或称其设计类似《小尼莫》。[26]

支持国际风格刘易斯·芒福德当时是美国最重要的建筑评论家之一,他因其“愚蠢的浪漫主义、毫无意义的感官享受及空洞的象征主义”而鄙视该建筑。[282][283][47]公众对克莱斯勒大厦的评价也呈现分歧,正如默奇森所言:“有人觉得它是怪物,有人觉得它是花招。”[176][278]建筑教授盖尔·芬斯克(Gail Fenske)[284] 说虽然克莱斯勒大厦完工时被批评为“过於戏剧化”,但公众很快喜欢上这“城市的冠冕摩天楼”。[226]

后续评论较为正面。建筑师罗伯特·A·M·斯特恩英语Robert A. M. Stern写道,克莱斯勒大厦“是1920与1930年代风格实验中最极端的例子”,与华尔街40号及其“纤细”细节形成对比。[285]乔治·H·道格拉斯于2004年写道,克莱斯勒大厦“仍是最具吸引力且令人敬畏的摩天大楼之一”。[286]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称该建筑为“石头与钢铁的热爵士”。[61]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泰布尔英语Ada Louise Huxtable表示建筑有“奇妙、装饰性且令人激发的美学”,而保罗·高德伯格英语Paul Goldberger则赞扬大厅“紧凑而强烈的能量”、电梯“壮丽”及顶冠的“魔幻”景观。[287]安东尼·W·罗宾斯称克莱斯勒大厦是“独一无二、惊人、浪漫、雄伟,代表1920年代摩天大楼的炫耀风格,是纽约装饰艺术的伟大象征”。[288]《Curbed》的金·维尔西(Kim Velsey)表示该建筑“毫不掩饰地浮夸”,因为“它的钢制石像鬼、摩洛哥大理石大厅与照明尖塔”。[59]

地标保护委员会英语LPC表示此塔“体现了纽约市摩天大楼的浪漫精髓”。[9] 宝琳·弗罗姆默英语Pauline Frommer在旅游指南《Frommer's英语Frommer's》中给予该建筑“卓越”推荐,称:“在克莱斯勒大厦中,我们看到1920年代狂飙时代版的艾伦·格林斯潘所说的‘非理性繁荣’——股市崩盘前最后一波企业总部建筑热潮。”[289]

地标

克莱斯勒大厦经常出现在多部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中[290],是纽约最受好评且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291][33]

1996年,一项针对纽约建筑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克莱斯勒大厦是他们最喜爱的建筑;而《纽约时报》于2005年将其描述为“纽约天际线建筑意象中最重要的象征”。[282] 2005年中,位于下曼哈顿摩天大楼博物馆邀请100名建筑师、建商、评论家、工程师与历史学者,从25座纽约知名大厦中选出心目中的十大最爱,克莱斯勒大厦名列第一,90名受访者将其列入投票名单。[292] 2007年,该建筑于美国建筑师学会所列出的美国最受欢迎建筑列表英语List of America's Favorite Architecture中排名第九。[293] 此外,乐高公司也将克莱斯勒大厦纳入其代表纽约市天际线的建筑组合中。[294]

克莱斯勒大厦被广泛誉为装饰艺术的经典代表作。《福多尔公司纽约市2010》形容其为“伟大的装饰艺术杰作之一”[295],且“赢得许多纽约人票选为城市最具代表性且受喜爱的摩天大楼”。[63]Frommer's英语Frommer's》则称克莱斯勒大厦为“有史以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装饰艺术建筑之一”。[289]Insight Guides英语Insight Guides》2016年版认为该建筑是纽约“最美丽”的建筑之一。[296] 其独特的轮廓启发了全球多座摩天大楼的设计灵感,包括费城自由广场一号芝加哥慎行广场二号大厦、以及杜拜卡齐姆塔英语Al Kazim Towers[297] 此外,内华达州天堂市纽约纽约饭店及赌场英语New York-New York Hotel and Casino中设有一栋名为“克莱斯勒塔”的建筑,[298] 该塔为克莱斯勒大厦的复制品,高约35或40层。[299][300] 饭店内部部分设计也参考克莱斯勒大厦的装潢风格。[299]

流行文化

虽然克莱斯勒大厦出现在多部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中,但它几乎从未成为主要场景,促使建筑师兼作家詹姆斯·桑德斯英语James_Sanders_(architect)幽默地称它应该获得“最佳配角摩天楼奖”。[290] 该建筑原本计画于1933年电影《金刚》中登场,但制作方最终选择以帝国大厦作为核心场景,克莱斯勒大厦仅在片尾短暂露面。[290]

克莱斯勒大厦曾作为背景出现在1978年电影《新绿野仙踪》、1982年电影《Q-有翼巨蛇英语Q (1982 film)》多处场景、1987年电影《The Shadow of the Witness》片头,以及1996年《ID4星际终结者》、1998年《绝世天劫》、1998年《末日救未来》、1998年《酷斯拉》和2001年《人工智慧》中灾难场景及画面。[290] 此外,该建筑亦出现在2002年《蜘蛛人》、2007年《惊奇4超人:银色冲浪手现身》、2002年《贴身情人英语Two Weeks Notice》、2010年《魔法师的学徒》、2012年《复仇者联盟》以及2012年《MIB星际战警3》。[248][301]

该建筑在音乐剧《安妮英语Annie_(musical)》中歌曲《生活艰苦的日子英语It's the Hard Knock Life》里被提及,[302] 也是Square Enix旗下游戏《寄生前夜》的结局场景。[303] 此外,电视剧《欲望城市》开场片段也有克莱斯勒大厦出现。[248]

1929年12月,沃尔特·克莱斯勒聘请了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英语Margaret Bourke-White从约400英尺(120米)高的脚手架上拍摄宣传照片。[304][305][306] 她深受此新建筑启发,尤其被大楼上突出的鹰头雕塑吸引。[307] 据报导,伯克-怀特希望在拍摄期间住在大楼内,但唯一可入住者为清洁工,因此她改与时代公司共租摄影工作室。[287] 1930年,她的多张照片刊载于新创的《财富》杂志摩天楼特别报导中。[308] 伯克-怀特在61楼的摄影工作室由约翰·瓦索斯英语John Vassos设计,[304][287],直至1934年被迫搬离。[287] 同年,她的伴侣奥斯卡·格劳布纳拍摄了著名照片《Margaret Bourke-White atop the Chrysler Building》,描绘她坐在61楼鹰型装饰上拍摄城市天际线。[304][309] 1998年10月5日,佳士得拍卖行英语Christie's以9.6万美元拍卖此照片。[310]

克莱斯勒大厦也成为其他摄影作品的主题。1931年1月,经典艺术协会(Society of Beaux-Arts)举办舞会,六位建筑师(含范·阿伦)穿著模仿自己设计建筑的服装合影。[311] 1991年,摄影师安妮·莱博维兹拍摄舞者大卫·帕森斯英语David Parsons在大楼顶层突出边缘休憩的照片。[312]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