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份内大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份内大屋[1]或称六份内古屋[2]、六份内老屋[3]、六份内古宅[4][a],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是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木结构民居[3][2][4],典型的浙南传统民居建筑[1]。
1937年至1938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及中国共产党闽浙边临时省委员会机关在此驻扎。2017年1月13日,以红军挺进师驻地(平阳)旧址之名列入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
此座民居始建于清朝中期,一说是乾隆年间[4],一说是嘉庆年间[3],据称是当地财主黄维浩用时四年完工。建成时,为三进三退的大屋[4]。现存建筑为二十多间的两进房屋,屋名“六份内”[3][2][4][a]。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战失利,中共中央以突围部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部进入浙南,开展浙南三年游击战争[b],先后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3]。
1936年时,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已在平阳县活动[1]。1937年9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将分散在浙南、浙西南的各部陆续集中于平阳县的凤林、大屯、山门街等地[3]。9月下旬,刘英、粟裕率部进驻凤卧镇凤林村[1]。以六份内大屋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国共产党闽浙边临时省委员会机关驻地。当时屋主为郑志西老人[4]。
1937年1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六份内大屋前,召开全体指战员大会,宣布番号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粟裕、政委刘英[3]。部队番号后又改称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4]。此外,还在六份内大屋举办第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对部队进行集训整编,召开闽浙边临时省委第十二次扩大会议等[1]。1938年3月,粟裕率领五百余人从山门街出发北上抗日。部队在邻近六份内大屋的水尾宫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3]。
2010年冬,凤卧镇人民政府在六份内老屋前树立“工农红军挺进师驻地 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地 修缮碑记”。碑记称“2008年8月12日,时任温州市纪律书陶时梅携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干部”在凤林村考察。认为“凤林村是革命老区[……]保存了许多值得瞻仰的革命遗迹,随后拨专款20万元对工农红军挺进师驻地(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地)进行修缮,恢复了原貌,展现原有刘英、粟裕办公室、军政干部训练班教室等,以供后人瞻仰”[2]。该处建筑又称为红军挺进师司令部驻地旧址。其所在凤林村还有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郑海啸故居、郑明德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凤卧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显示,建筑邻近郑海啸故居(属凤林村房山自然村),位于其北侧[5]:34。2021年5月,凤林村列入浙江省第六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6][5]:29。
2017年1月13日,以红军挺进师驻地(平阳)旧址之名列入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266,分类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7][5]:29。
Remove ads
建筑
现存建筑占地面积约12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0平方米。建筑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依次为前厅、正厅。前厅、正厅与左右厢房组成二层四合院式[1]木构建筑。现按原状保持较完整的有位于左侧厢房的刘英、粟裕办公室和卧室,位于前厅的军政干部训练班教室等[2][3]。正厅悬挂平阳县知事郭曾甑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题写的匾额“望重杖朝”和刘英借平阳县县长徐用名义题写的“礼隆杖国”匾额。“礼隆杖国”匾额是刘英为祝贺屋主郑志西老人七十寿庆所题[4]。
房屋庭院用鹅卵石铺成,大门外则是用鹅卵石铺成的大晒场[3]。
“红军挺进师驻地(平阳)旧址保护要求,保护范围:东、南两面以该建筑围墙为界,西、北两面以建筑后檐檐口投影线向外延伸2米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线向外各延伸15米。”[5]:33
备注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