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台湾大学共同教学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學館
Remove ads

国立台湾大学共同教学馆,原名共同科目教室,为国立台湾大学五栋教学馆之一。其南临舟山路、鹿鸣广场,西隔木造走廊与行政大楼相邻,通常为通识课程、共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不需特殊器材课程的授业场所。在该教学馆前的共同三松和邻近的鹿鸣广场,常为台大师生、到访游客,以及周遭社区民众的休憩地。

Thumb
共同教学馆(舟山路侧)与共同三松
Thumb
共同教学馆(舟山路侧)与共同三松

简史

原址为台北高等农林专门学校时期兴建的两排木造建筑,后成为台北帝国大学的六号馆与七号馆,作为理农学部的林学教室使用,二战结束后继续使用。在1961年时,由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等与台大合作,成立史丹佛中心于七号馆,由美国教育总署提供经费,供美国人学习汉语。[1]1980年代间,校舍老旧成为危楼需改建,但因经费闲置一、两年才施行。[2] 最后于1983年拆除六号馆与七号馆,开始设计兴建共同教室,而史丹佛中心则迁至新生大楼五楼。1984年10月13日兴建完成共同科目教室,由王立甫、李俊仁建筑师设计,成为校内第一批按照台湾大学校园规划原则所兴建的建筑,成为台湾大学采取校园规划以重塑校园秩序的第一批重要作品。[3][4]

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校方兴建共同科目教室时,大楼旁边原有5棵琉球松树,虽然建筑师为保护松树而将教室设计为L形,但工人将废土与废水倾倒老树根部,并在下溶解沥青,导致土壤劣质化,两棵老松枯死。剩下来的三棵也性命垂危,叶子转黄成病态,10月时经园艺系师生喷洒营养液、移除废弃物等抢救后才得以存活。存活的三棵松树在校方加强维护下,幸存至今,并被列为台北市政府老树保护列管。[5][6]但2004年琉球松又受到松材线虫危害,台大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教授曾显雄,在台大园艺系教授郑正勇建议下,首次在国内利用针筒注射的方式,尝试将除虫药剂打入老松体内,希望让老松起死回生。[5]

Thumb
老树列管说明牌

此景点受学生欢迎,2005年6月举办台大十二景票选活动,共同科目教室前的三株琉球松入选。[7]前方绿地常成为社团活动场所,为保护树木根部,又于周围加设木栈道。[1]

2010年随著博雅教学馆兴建落成与命名活动,改称为共同教学馆。[8]

Remove ads

建筑特色

以L形的量体来维塑空间,南向走廊多个开口不封闭而直接对著三棵琉球松及庭园,形成多个出入动线的设计,可让人群快速集散,并让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户外。西向阶梯教室以户外楼梯向外进行联结,营造空间多样性与节奏。而在原有的四、五、六、七号馆的南北轴线上亦设计廊道,以连结四、五号馆与农业综合馆间的内向方院。[1]

一、二层楼在前,三、四层楼在后,逐层退缩的作法,形成两段式的建筑立面,避免掉建筑对户外空间所造成的压迫感。退缩建筑所留出的三楼露台半户外廊道,是设计的趣味所在。提供琉球松与户外空间的特殊视觉体验。[3][1]

建材沿用台大校园建筑传统的土黄色十三沟面砖,塑造出砖造建筑的墙面视觉效果,但在各层楼板的位置,将十三沟面砖倒过来竖贴,用意在表现沟面砖竖贴时不同的光影效果,也是辨认楼层的功能性装饰。以洗石子处理开口,表达拱窗开口的石材效果。面向后方农业综合馆的拱窗细部处理精致,以垂直线条呼应椰林大道的老建筑群。[1]而在山墙顶部,将三块青瓷花砖排列成磬形,意图要在承续台大仿欧式折衷主义的建筑传统中,介入本土传统建筑山墙上惯用的吉祥图案,以完成一次新时代与传统的结合,反映建筑的时代意义。 [3]

共同三松

为保护此三株琉球松,台大在其周围设置高架平台,并以木栈道连结之。因为2005年台大十二景票选活动的举办,于是三株琉球松及其周围之环绕平台空间,为师生称作共同三松。[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