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冠海雀
海雀科扁嘴海雀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冠海雀(学名: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为海雀科扁嘴海雀属下的一个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偏远的岩石海岸和离岸水域,繁殖季节后可能会移动至北方的库页岛,特别是在南韩沿海出现。[4] 分布于东北亚地区,包括俄罗斯、南韩和日本,在台湾也有少数纪录[5]。全球活动范围约为 110 平方公里[6];
由于种群数量少且逐渐减少,截至2017年估计总数仅为2,500至10,000只,它是最稀有的海雀,也是最有灭绝风险的物种。[7]
Remove ads
分类学

冠海雀是一个单型分类物种,最早由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描述为Uria wumizusume,该描述出现在1836年发行的《Nouveau recueil de planches coloriées d'oiseaux》.[9][10]:46[11]] 次年,约翰·弗里德里希·冯·勃兰特创建了斑海雀属(Brachyramphus)和亚属扁嘴海雀属(Synthliboramphus),并将日本海雀转移到该亚属中,并给予新的种名temminckii。[12]:346–7 ,后来,扁嘴海雀属(Synthliboramphus)被提升为属级,种名wumizusume根据《国际动物命名规约》第23条的规定具有优先权。[13]
种名来自日文“ウミスズメ”(wumisuzume),即海雀之意(如今“ウミスズメ”多指扁嘴海雀),被错误记成“wumizusume”并沿用至今[注 1]。
在日本本土,该物种被称为kanmuri-umisuzume或"crested sea sparrow"(冠海雀),其中umisuzume是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的通用名,该种可通过其黑色羽冠与扁嘴海雀区别开来。[11][14] 此外,特明克在命名时将日文名称中的s and z颠倒了过来。[15]
Remove ads
描述
冠海雀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海鸟,体长约24—26 cm(9.4—10.2英寸),翼展43 cm(17英寸),体重约164—183 g(5.8—6.5 oz)。[11][16] 它的上半部分呈黑色和蓝灰色,喉部和腹部为白色,腿和脚为黄灰色,短而厚的喙呈蓝灰色,喙脊较深;虹膜为深棕色。[11] 它的黑色头部有一条从每只眼睛顶部延伸的白色条纹,这些条纹在后颈处相遇,但在冬季较不明显。[11] 它可与其活动范围内的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区分开来,特别是因为夏季时其黑色羽冠长达3—5 cm(1.2—2.0英寸),[16] 虽然这种羽冠在冬季消失。[11] 幼鸟与冬季成鸟相似,但头部和上半身颜色较褐。[11]
冠海雀的叫声包括安静的"ch-ch-chi-chi"(「チッ、チッ、チ、チ」),在飞行中为"peee-p-p-p"(「ピィー、ピッ、ピッ、ピッ」)和"jee-jujjujju"(「ジージュッジュッジュッ」),而在巢中则为"jijiji-pipewpipewkukukuku"(「ジジジ、ピピュウピピュウクククク」)、"gugguwa-gugugu"(「グッグワ、グググ」)和"jukkukuwa-kuwakuwakuwa"(「ジュッククワ、クワクワクワ」)。[14][15]
Remove ads
分布与栖地
冠海雀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寒带至温带亚热带水域。[11] 它在日本的小型岩石岛屿和海岸繁殖,范围从北方石川县的七岛列岛到南方东京都的伊豆群岛中的鸟岛,其中主要繁殖地为宫崎县的广岛,[16] 其次为伊豆群岛,[17] 以及其他如三重县的耳穴岛和高知县的幸岛等小岛;[16] 另外,在濑户内海西端上关町的八岛水域,曾有家族群出现的记录,[18] 并在韩国南部沿海采集到一对成鸟与两只雏鸟。[4][16] 繁殖后,该物种沿著本州和九州的温暖水域如黑潮和对马海流分布,有时会到达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和色丹岛、库页岛、彼得大帝湾和奥尔加湾、福建省(1894年)、韩国和台湾(1973年)。[4][11][19] 它通常于12月左右返回,并大多数在繁殖地附近的离岸过冬。[11][14]
生态
冠海雀的饮食主要包括磷虾、其他浮游生物性的甲壳动物、褐虾咖虾类、鱼卵及仔鱼以及小型远洋鱼类,包括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杜父鱼(Triglops)、胡瓜鱼属(Osmerus)、玉筋鱼(Ammodytes)和韩国玉筋鱼(Hypoptychus dybowskii)。[11]
它们通常在无人岛屿上的岩石裂缝和洞穴中筑巢,石堆之间的缝隙以及草丛间也是它们的栖地。[16] 通常在三月底至四月初,一周间隔下产下两颗蛋,但在其繁殖范围南端的鸟岛,这一过程会稍微提前。[15][16] 雌雄亲鸟几乎平等地分担为期一个月的孵卵工作。[14][16] 孵化后第二天夜里,这些早熟性雏鸟便会与父母一起离巢。[14]
保育状况
由于在商业渔业的漂流网中作为兼捕被捕获[19]、渔业废弃物吸引食腐动物、鼠(Rattus种)、[20] 野猫(Felis catus)的捕食、巨嘴鸦(Corvus macrorhynchos)[17]和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17]的威胁,以及污染带来的持续危害,冠海雀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1] 在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成鸟和特别是鸟蛋的“采集”也导致了种群数量的下降;[1] 1951年和1952年的繁殖季期间,当时已知的主要繁殖地大野原岛被美国空军用作轰炸靶场,导致了重大附带损害。[4]:1513 该物种被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附录I中,并在日本受到法律保护,于1975年根据1950年文化财产保护法被指定为日本国家自然纪念物。[21] 2009年,冠海雀被日本野鸟协会采用为海洋保护的象征。[16]
在2016年版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冠海雀的状态为数据缺乏;[22]由于其访问种群不到该物种的1%,它被列入《2016台湾鸟类红皮书名录》,状态为NA(‘不适用’)。[23] 正如1991年、1998年和2007年版一样。[16][23] 在三重县,它被指定为县指定濒危物种。[24]
Remove ads
习性
注解
参考
扩展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