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冠鹩森莺

雀形目冠鷯鶇科下的唯一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冠鹩森莺
Remove ads

冠鹩森莺学名Zeledonia coronata,西班牙语:Reinita de Zeledón,台湾作冠鹩鸫[注 1],是雀形目冠鹩鸫科冠鹩鸫属下的唯一一种鸟类。[2]这种鸟类仅分布于中美洲哥斯大黎加巴拿马的高山森林区域,主要以昆虫蜘蛛无脊椎动物为食。[3][4][5]由美国鸟类学家罗伯特·里奇韦于1889年首次被描述。[6]

事实速览 冠鹩鸫, 保护状况 ...

这种鸟类的英文名称为“Wrenthrush”,虽然有“鹩”(Wren)跟“鸫”(Thrush)的名字,但在经过一连串争议的分类历史后,冠鹩鸫既非鹪鹩科,也不是鸫科,而是与森莺科关系较近。[7]:667[8]而现在被认为有其独特性而被独立为一科。[2]其最显眼的特征就是其头顶上显眼的铜橘色头冠,但其生性较为害羞也不善飞,常常隐匿在树林中而难以发现,通常需仰赖其叫声分辨它们。[5][9][8]

这个物种因为其很高的分布地区而暂无明显的威胁,虽然其分布区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地区但仍被认为常见,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入无危物种[1][10][7]:735

Remove ads

物种分类与命名

该物种于1889年由美国鸟类学家罗伯特·里奇韦首次进行物种描述,并认为其形态相当独特。[6]其属名Zeledonia是为了纪念哥斯大黎加的鸟类学家荷西·卡斯图洛·泽莱东英语José Castulo Zeledón而建立的。[6]而种小名coronata则是来自拉丁语,意即“有冠冕的”。[11]:118

鹟小目英语Muscicapida

鸫科等其他鹟小目成员

雀小目

燕雀科等其他雀小目成员

鹀总科英语Emberizoidea

森莺科等其他鹀总科成员

鸲形唐纳雀科

冠鹩鸫科

波多黎各唐纳雀科

纹头唐纳雀科

棕榈唐纳雀科

现今雀形目下一部分有关冠鹩鸫的支序分类学[12]

因其特殊的外观形态,早在1889年分类的当下,里奇韦就表示其以至于归入哪个科下都仍有相当困难,但他认为接近于鸫科下的夜鸫属[6]到了1905年,英国鸟类学家威廉·普莱恩·皮克拉夫特英语William Plane Pycraft经由解剖学比较后断言其“毫无疑问地属于鸫科成员”,但也描述其“第十枚”初级飞羽相当短小,且尾羽只有十枚,与其他鸫科成员有所不同。[13][14]里奇韦则因为这些矛盾的描述,在1907年时对皮克拉夫特的分类感到困惑,因而建立了独立的新分类冠鹩鸫科(Zeledoniidae)。[14][15]

至此之后,学术界仍不停的争论著其分类定位:不是归于鸫科,就是归于冠鹩鸫科,甚至有研究认为其应属于燕雀科下的冠鹩鸫(Zeledoniini),与“森莺族”(Parulini)并列。[14][注 2]自约1960年代开始,冠鹩鸫被归类至森莺科内,是一种“异常”的林莺,并认为与王森莺属最为接近。[7]:667[8]直到2013年后的研究所提出将冠鹩鸫独立唯一科的意见被美洲鸟类协会英语American Ornithological Society接受,因此自2018年起冠鹩鸫在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的名录中被独立为一科至今。[2][16][17][18]这个物种也同时为单型属,没有亚种变化。[2]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冠鹩鸫的体长平均约11.5公分,体重平均约21公克。[19][4]鸟喙宽平均3.2公釐、深平均3.6公釐、嘴峰长平均约14.2公釐;翼展公分,翼长平均62.7公分;跗跖平均长28.3公釐;尾长平均33.4公釐。[4]

这种鸟类是一种颜色灰暗、体型圆胖、尾巴短小的鸟,其特征是头顶上的一片金褐头冠。[9]成鸟的头顶是鲜艳的古铜橘色,被黑色条纹包围,鸟喙黑色,瞳孔颜色呈深棕。[19][7]:798[20]脸部具有不太明显的、偏暗的眼纹。[8]上半身为深橄榄绿色;脸部和下半身呈深石板灰色,侧面和尾下覆羽带有橄榄绿色。[8]翅膀和尾巴为深褐色带深绿色边缘,该边缘在覆羽和三级飞羽上占有最宽的比例。[8]腿褐色。[19]雌雄相似。[7]:798

幼鸟的亮色头顶主要被黑灰色羽毛尖端遮盖,口腔内部为黄色。[19][5]下半身呈褐色,带有黑色边缘,看起来颜色模糊或有鳞片状的效果。[19]

在解剖学上,其翅膀骨头发育不良、颅骨顶薄、龙骨突较小。[13]

因其亮色的头冠,这种鸟类较不会与同个区域内的鸟类搞混,形状上可能会类似蚁八色鸟,不过颜色明显不同;若不论头冠,则在部分情形下跟黑嘴夜鸫英语Black-billed nightingale-thrush最为类似,但黑嘴夜鸫体型较大且尾巴较长。[20]

Remove ads

栖息地与分布

冠鹩鸫仅分布于哥斯大黎加中央的瓜纳卡斯特山脉巴拿马西部的湿润山地森林以及安地斯高山草甸环境。[3][9][8]偏好栖息在竹丛茂密的地方,沿著溪流或峡谷在密集的高大树林中生存,如一些密集的次生林[19][4]虽然被描述为“相对常见”的鸟类,但很少被直接看到,通常多由叫声分辨其存在。[19][10]多分布于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带,最高可至林木线,密度最高的海拔则是在约2500公尺处。[19][20]它们是一种留鸟,并也几乎不进行垂直方向的海拔迁徙。[8]

习性

Thumb
冠鹩鸫的绘图

冠鹩鸫生性害羞,常神经质地拍动翅膀。[8]似乎是为了适应其躲藏在树林中的生活方式,其翅膀相当圆润,与其他林莺相比时尾巴也相当地小。[5]并导致其飞行能力较差,并且几乎看不到它们飞行,多见于它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寻找食物。[19]就算有飞行或惊扰它们,也顶多作向下的滑翔或只拍动几下翅膀,并飞不到超过10公尺外的地方,因此被形容其生活方式“类似老鼠”。[5][20]这种鸟类可能正朝著不会飞行的方向演化。[20]通常会需要耐心及时间等待其身影。[8]

食性

这种鸟类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昆虫[4][5]如一些鳞翅目甲虫的幼虫和蛹,以及其他小型昆虫和蜘蛛等。[19]

繁殖

冠鹩鸫可能全年都会进行交配,但主要会在4月至6月之间。[19]社交上它们很有可能是一夫一妻制的,雌雄形成的配对似乎会在一整年内都在领地上待在一起。[8][20]其鸟巢是由苔藓作成的凹形球体,入口则隐藏在长满苔藓和其他植物的垂直土坡的凹处并相当隐密,约需花费8—9天筑成。[19][5][14]巢建成后约8天后产卵,卵每次2枚,呈白色,有浅褐色斑点。[19][5]至少在养育17天后幼鸟才离巢。[5]

叫声

叫声为高而薄的“tsseee”、“pseee”或“psss”,带有上升的音调。[19][9]歌声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短调,由3—5个高而尖锐的哨音组成,如“see-see-suu seeep”或“see-suu-seep”,经常重复。[19]雄鸟和雌鸟都有能力唱歌,并常常一起合唱。[8]

数量与保护情况

其数量被估约有五万只成熟个体,并形容其为“相对常见”的鸟类。[10]虽然因其分布范围较小,而被列入“受限制分布物种英语Endemic Bird Area”之一。[7]:735但其栖息区被破坏的情形较少,在缺乏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下,被认为其族群趋势稳定,故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入无危物种[1][10]但在其有限的飞行能力下,若未来有入侵种掠食者的问题出现,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20]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