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冷酷媒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冷酷媒体》(英语:Medium Cool)是一部由哈斯克尔·怀兹勒编剧并执导的1969年美国剧情片,由罗伯特·佛斯特、维娜·布鲁姆、彼得·博纳兹、玛丽安娜·希尔、哈罗德·布兰肯希普(Harold Blankenship)担当主演。剧情设在1968年夏天的芝加哥,本片因怀兹勒利用真实电影风格的纪录片制作手法将虚构和非虚构内容相结合而闻名。
本片上映后获得许多影评的好评,包含称本片为“精心制作的杰作”的影评搭档西斯克尔与埃伯特。本片被评为是1969年最棒的电影之一,同时也是新好莱坞浪潮中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罗伯特·佛斯特在的本片演技也得到赞赏。
Remove ads
演员
- 罗伯特·佛斯特饰演约翰·卡塞利斯(John Cassellis)
- 维娜·布鲁姆饰演爱琳(Eileen)
- 彼得·博纳兹饰演葛斯(Gus)
- 玛丽安娜·希尔饰演露丝(Ruth)
- 哈罗德·布兰肯希普(Harold Blankenship)饰演哈罗德(Harold)
- 查尔斯·吉尔里(Charles Geary)饰演哈罗德的父亲
- 席德·麦考伊(Sid McCoy)饰演法兰克·贝克(Frank Baker)
- 克里斯汀·伯格斯特罗姆(Christine Bergstrom)饰演迪迪(Dede)
- 彼得·博伊尔饰演枪枝店经理
- 柴娜·李饰演滑轮曲棍球赞助人
制作
本片标题取自马歇尔·麦克鲁汉的《认识媒体:人的延伸》一书,其中麦克鲁汉将电视描述为一种“冷酷”的媒体(媒体越是“冷酷”,“人们就越需要发现并参与媒体”才能“填补其空缺”)。[1]电影中探讨了电视及其新闻广播所扮演的的角色和责任。
本片的配乐由导演怀兹勒的表弟、蓝调吉他手麦克·布伦菲尔德编排。配乐中使用许多摇滚音乐家法兰克·扎帕与其乐团发明之母的歌曲,除此以外,爱恋合唱团的器乐曲〈Emotions〉被用作本片的片头曲,并经常穿插在电影中。怀兹勒表示,片头自行车信差向电视台送电影的场景的灵感来自尚·考克多的电影《奥菲斯》。
玛丽安娜·希尔的裸戏原本不在计划之内,但她解释说:“怀兹勒是一个如此可爱的男人,我知道他不会对我造成任何伤害。我永远不会为其他人这样做,但他很想得到事情的真相,这确实是他的故事。”[4]
Remove ads
历史背景
本片在拍摄时正值美国社会和政治反文化运动的巨变时期,反映了一个因种族、性别、贫穷、犯罪和战争问题而分裂的国家的本质。虽然像《青春火花》和《草莓宣言》等更主流的电影也有探讨这些议题,怀兹勒在本片的呈现仍极具争议—美国电影协会电影分级制度因审查员“反对其中的语言和裸体”给了它未成年不宜的“X”级,怀兹勒称“没有人有胆说这是一个政治上的‘X’级”。[5]本片于1970年被重新评为“R”级(限制级)。[6]
评价
大部分对《冷酷媒体》的评论集中在将虚实结合的革命性技巧上,而非剧情上。罗杰·艾伯特在1969年的评论中写道:“在《冷酷媒体》中,怀兹勒在多个层次中来回穿梭……真实场景中有虚构人物……虚构场景中有真实人物”。[7]虽然艾伯特不觉得本片的剧情有何创新之处,但他承认怀兹勒故意让观众用自己的浪漫来填补空白,同时呈现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形象。最终,艾伯特称赞怀兹勒巧妙地结合了电影制作的多个层面,创作出了一部“重要且引人入胜”的电影。[7]艾伯特将本片列入他的1969年十大最佳电影的第二名。[8]
1969年,文森特·坎比在《纽约时报》对本片的评论中称赞怀兹勒透过使用纪录片技术向观众呈现了强烈的形象。他写道《冷酷媒体》是“一部愤怒、技术精湛的电影,它使用了去年的一些真实事件—就像其他电影使用真实地点一样—作为背景,是虚构人物的延伸”。[9]和艾伯特一样,坎比指出本片的政治气氛填补了相对肤浅的剧情留下的空白。坎比指出了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结果是一部具有巨大视觉冲击力的电影,就像电影版的《格尔尼卡》,一幅美国正在爆炸成充满敌意、怀疑、恐惧和暴力的碎片的过程中的画面”。[9]坎比和艾伯特一样,认为本片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政治局势的捕捉,而不是传统上透过剧情和角色发展所取得的成功。坎比写道,“《冷酷媒体》是一部尴尬甚至自命不凡的电影,但是......它具有与文学无关的重要性”。[9]
Remove ads
保存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