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切口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切口诗,又称暗号诗、黑话诗,后来又发展成招牌诗,是三合会秘密结社组织用来识别身份、传递信息的隐语诗句。这些诗句通常具有隐晦的意涵,只有组织内部成员才能理解。[1] [2]
历史源由
“切口诗”起源于中国清代的秘密结社“天地会”。据传,其渊源可追溯至少林五祖遭遇陈近南与万云龙,并于七月廿五日在高溪红花亭结盟,誓以“洪”为姓,齐心反清复明。后来兵败,万云龙战死,五祖各自分散,临别时留下了一首《相认诗》作为彼此日后相认的暗号:
“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洪英无人知;
此事传与众兄弟,后来相会团圆时。”
此类以诗作暗号交流的方式在清末的洪门中广为流传。由于清政府对结社活动的严密监控与打压,成员为了掩藏身份、保密行动,创造出这种隐语形式的诗词,不仅用来辨认彼此的身份,更是传达组织宗旨与表达忠诚的方式。相传“天地会”帮中设有一职名“舅父”,专责教授门下诗句、手印及暗语。至18世纪初,天地会在华南地区进一步发展为“三合会”,“切口诗”也成为帮会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随著时代演进与科技发展,这种古老的通讯与识别方式已逐渐被现代手段所取代。[3]
在传统应用中,切口诗通常由一人起句,另一人接句并配以“过五关”手势暗号,从而确认各自是“正统”帮员。这种对答方式在通讯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不仅考验了成员对诗句的熟悉程度,也能有效防止外人冒充。流行于清未至二战前的香港三合会。以《三六底诗》作例:
甲盘问乙:
“阁下贵宝号?”(你是来自哪个帮派的?)
乙回应:
“洪门xx山xx堂。”(道出隶属的帮派名称,俗称“响朵”)
甲起句:
“木立斗世天下知,顺天兴明和合同。”(《三六底诗》上句)
乙接句:
“扶明绝清登龙位,同心协力讨江山。”(《三六底诗》下句)
双方初步确认了帮员身分。
洪门用语“木立斗世”,象征“朱明之世,反清复明,团结中华”。源自北宋《北梦琐言》中,记载了唐末一术士曰“木星入斗,帝王之兆,木在斗中,朱字也”。意即木星(帝王)入居北斗星(帝王之宫)的天象是重夺皇朝之征兆。[4][5][6]
“招牌诗”
内容一般强调帮派的历史正统、宗旨和价值观。在香港,这种文化在1960至1980年代尤为盛行,后来,香港三合会简化了洪门仪式。“招牌诗”不再是不外传的“暗号诗”,而是会在帮派的公开场合中,作为展示身份和忠诚的方式。当时黑社会成员会在公厕等隐蔽场所的墙壁上留下这些诗句,以作为宣示主权、招募新成员或表达忠诚的方式。1990年代后“招牌诗”文化已式微。
注:若用诗句的目的,是表露三合会身份,在香港可能违反《社团条例》刑事罪行。最高可处罚款$1,000,000港元及监禁15年。[7]
“开坛诗”
洪门成员在开坛仪式时之用。这些切口诗在洪门的结拜、扎职及行家法惩罚仪式中广泛使用,如“斩鸡头”(杀鸡起誓)和“烧黄纸”(焚烧誓约),新成员需背诵诗句以示认同。七十年代后,香港三合会一再简化了洪门仪式后,已甚少使用。[8]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