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迈河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利迈河龙(属名:Limaysaurus,意为“利迈河的蜥蜴”)是一属雷巴齐斯龙科的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中期森诺曼阶(约9960万至9700万年前)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西北部)。
Remove ads
发现

利迈河龙目前只有一个种,模式种特氏利迈河龙(Limaysaurus tessonei),最初于1995年由豪尔赫·奥兰多·卡尔沃和利安纳度·萨尔加多归入非洲雷巴齐斯龙的一个种(Rebbachisaurus tessonei)。[1]但后来萨尔加多、Alberto Garrido、Sergio Cocca和Juan Cocca提议建立独立的属,于是于2004年命名了利迈河龙。属名由发现地附近的利迈河为名;种名纪念发现第一具及最完整的正模标本的Lieto Tessone。[1]这项发现为白垩纪中期冈瓦纳大陆的恐龙分布情况提供了一丝线索。利迈河龙有许多件已知标本,其中一件(即正模标本)完整度高达80%,成为目前发现最完整的白垩纪南美洲蜥脚类化石之一。[2][3]

正模标本MUCPv-205是一个包含头骨后部的部分骨骼,于1988年由Lieto Francisco Tessone所发现。与MUCPv-206标本(第二件破碎的骨骼)一起由何塞·波拿巴进行后续的采集。这两件属于成体的标本可能来自烛台组地层,年代可追溯至早森诺曼阶。另外一个较小的标本MUCPv-153在附近发现,来自乌因库尔组基层,年代为晚森诺曼阶。[1]
1995年到2002年期间,在阿根廷里奥内格罗省皮昆莱乌富县乔昆城西南方15公里处陆续发现了可能属于利迈河龙的化石。[1]这些沉积层属于利迈河亚群洛罕库拉组的水狮山(Cerro Aguada del León)段,年代约介于阿普第阶至阿尔比阶之间。[4]但这些化石后来被命名为新属科马约龙。[5]
Remove ads
叙述

利迈河龙是种中型蜥脚类。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估计身长15公尺、体重7吨。[6]背部神经棘非常高。颈椎和胸椎神经棘不呈V字形[7]而呈I字形。牙齿弯曲,不像梁龙的铅笔状。[6]
本属另外一项独特之处是与摩洛哥的雷巴齐斯龙在系统发生学上的亲缘关系,这个发现支持了在1亿年前非洲和南美洲之间仍有陆桥连接的假设。[8]
分类
萨尔加多等人于2004的系统发生学研究证实利迈河龙与非洲的雷巴齐斯龙和尼日龙、以及南美洲的雷尤守龙和鹫龙之间有接近的属性,而将它分类至雷巴齐斯龙科,这是梁龙超科的一个基础演化支,化石发现于欧洲、南美洲、非洲的白垩纪地层。[4][3]
以下雷巴齐斯龙科演化树取自芬蒂等人(2013),根据卡巴利多等人(2012)的科玛会龙研究来分析:[5]
雷巴齐斯龙科 Rebbachisauridae |
| ||||||||||||||||||||||||||||||||||||||||||||||||||||||
新版演化树取自芬蒂等人(2015):[9]
雷巴齐斯龙科 Rebbachisauridae |
| |||||||||||||||||||||||||||||||||||||||||||||||||||
古生态学

来自乌因库尔组的利迈河龙,与阿根廷龙、马普龙等恐龙共享栖地,当时的环境是有许多大而浅潟湖的平原,气候温和而潮湿。
在利迈河龙的化石中发现了胃石,推测它们吞下用来帮助消化。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