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刘廷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廷玉
Remove ads

刘廷玉(1846年—1911年),名祖堰,字石卿,官名廷玉,清朝政治人物。民谥清臣[1]

Thumb
清钦加同知衔刘廷玉官服画像

刘廷玉家世与出身

刘廷玉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于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拳山堡德高岭(今新北市新店区银河洞附近),为台湾新北市新店区大坪林刘秉经家族典夫之子,刘廷玉出生后,因四房刘秉盛(宝夫房)子嗣不兴旺,因而过继给宝夫为次子[2]

大坪林刘氏家族为耕读世家望族,祖源来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还一里(宋为还集里十一都、十二都),在唐山的先祖也是耕读世家,经科考试第出秀才、贡生、举人,成为当地之望族[3]

科举与功名

刘廷玉二十五岁参加淡水厅小试(县试),族谱记载以厅郡四冠军,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岁试蒙定学使提督学政取进“淡水厅第三名庠生”入淡水厅学,其堂弟房刘廷达同时也以取进“辛未科淡水厅第七名庠生”,双双考取生员(秀才)功名,这是大坪林刘氏首次参加科考取得功名[4]

同治十一年壬申年(1872年)刘廷玉参加科考以优等补“增生”,入台南府学,声名大噪,海山、三峡耆宿聘之,教其族党子弟,陈嘉猷秀才即其学生,期间应聘西席长达八年,教育甚多学子[5][6]

在教学期间,也教学相长也不忘功名,期间三次岁、科考被推举为优行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年(1891年)科考时,以优等蒙学政唐,取列一待二名优行(秀)生,即待补优贡生,补“廪生”[5][7][8]

指南宫前身玉清斋创建于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年),在淡水县知县王彬林往台履任时,将吕祖分灵迎奉于台,初供奉于艋舺(今万华)玉清斋,后又分灵奉祀于景尾(木栅街上)的肫风社等处,而刘廷玉于应聘西席长达八年之后辞卸该教职返回故里,约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同其兄廷籓及宗亲与地方高家家族、黄家家族等人倡建台北木栅指南宫于猴山坑现址,现在指南宫里拾善堂有供奉刘廷玉之禄位[1]

Remove ads

巡抚幕宾与抗法

光绪八年(1882年)台北城准备开工建城时,时任台北知府陈星聚主其事,看中刘廷玉为人气节与关心时事,特委由大坪林刘廷玉负责“监造台北府城”以分担其政务[9]

光绪十年(1884年)九月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开府于台北,也洞悉法方意图占领基隆,为了对抗法方的野心与意图,刘铭传开始思考保台之策,如军防之布署、广罗人才。此时台北城也刚好竣工,刘廷玉在三十九岁时顺利完成监造任务,就顺势入刘爵帅帐中为幕宾,刘铭传看中刘廷玉能力,特委其组织“文山团练”,而刘廷玉于幕宾时期,每陈其事,明白畅达,声如铜钟,且为同宗,刘爵帅更加青睐[5][6]

清法战争时,法军入寇于基隆沿海一带,刘廷玉自率文山团练出守暖暖、大水窟等地,在抗法胜利后议和,朝廷录功,赏戴“蓝顶花翎(四品衔)”、“补千总(正六品)”[10],随即又蒙巡抚刘铭传随折举荐刘廷玉为“训导(从八品)”[11]

清朝时期官职仕途

刘铭传治理台湾时,为了开山抚番,在全台成立抚垦总局,各地设立分局,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立屈尺分局后,期间委请刘廷玉抚垦事务(署理该局),即以其兄廷藩及侄儿隆得为襄理,负责招募汉人入山开垦,以其弟祖𪣻为司教,设立教育所,教化番民[12][13]。期间刘廷玉又兼理开通宜兰官道,抽收脑木釐金,成效卓著,又获台湾首任巡抚一等男爵刘铭传刘爵帅举荐“县丞(正八品)”。光绪十四年(1888年)全台生番肃清,刘廷玉再获巡抚刘铭传举荐“候选知县(正七品)”[14]

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嵙崁再度番乱,巡抚刘铭传派兵剿抚,事平之后,朝廷奖叙刘廷玉(时年四十四岁)免补千总(正六品),以守备留原省原标尽先补用“守备(正五品)”、散官衔“武德骑尉(正五品)”[15]

日据时期官职仕途

台岛于乙未后,改隶属日本国之际,地方动荡不安, 依历史文献“割台三记”中之台湾八日记叙述“唐总统于十二夜逃去,兵勇乘危抢掠,尸横遍野,街人闭隘闸为守,绅士刘廷玉、陈儒林等,洋商李春生请欧美人英德商先迎日军安民,时辜显荣游于台北,见商民无主内乱,亦于十四日往请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同水野遵巡哨,遂引见桦山及山田大尉,极言乱民之变,愿为前导,日帅查其诚,使人侦探,果系事实,民不堪其苦,遂统大军于午前三时入城安民,乱勇奔逃,人心始安”[16]

日人领台后,台北地方士绅设立保良局,公推刘廷玉为“台北保良局长”,以安闾阎,期间协助维护台北城内治安有功,逮捕匪首吴福外五名有功,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刘廷玉被任命台北地方法院顾问。明治三十年(1897年)总督府于全台广设堡(办)务署,任命刘廷玉为“大加腊(现台北市)堡(办)务署副主理”[17]

日本台湾总督府为笼络台人,以利其有效统治,在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总督府以府令第四十号发布《台湾绅章条规》及其内规《台湾绅章条规取扱内规》,对全台士绅及商人士颁发绅章,以大坪林刘氏地方望族,必然也会受到颁绅章。于明治三十年(1897年)首批颁发时,刘廷玉即获日本总督府颁发“绅章”,同时其家族尚有刘建勋、刘廷斌、刘廷达等多人也受此章勋荣[18]

日据时期,因艋舺祖师庙土地官司不悦,在明治三十四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廷玉时年五十五岁内渡福建省福州府补岁贡生[19],又因适逢赈灾,清光绪帝加官衔诰授“同知(正五品)”、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散官品阶,并赏戴蓝翎。返台后即致力于宗族及地方教育,设刘家私塾教书,栽培刘氏与乡里子弟[5]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总督府再度启用刘廷玉并任命为“深坑厅参事”,明治四十二年废深坑厅,转任“台北厅参事”,并于任内过世,享年六十五岁[18]

Remove ads

民谥

刘廷玉民谥清臣,清字依清朝谥法之意为《避远不义曰清》、《洁己自爱曰清》、《洁己奉法曰清》,臣之意如字意,《清臣》说明刘廷玉一生为人清廉、守法之臣,另一意为述其永为清朝臣子[1]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